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小辞典》15.19 戴震

2023-08-18 12:07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仅供学习参考】


19、戴震(1723—1777)


  清代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字慎修,有字东原。安徽休宁人。青年时期因家贫,以塾师为生。晚年特召为《四库全书》纂修官,因在官积劳致病而卒。

  戴震的知识渊博,对天文、地理、数学、音韵训诂均有深刻研究。在哲学上继承了张载的“由气化,有道之名”的思想,提出“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i]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所谓“道”,即是“气化流行”。“气”的内容是阴阳五行,也是“道”的实体。他说:“阴阳五行,道之实体也。”[ii]认为“道”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动变化的根源,“天地之气化也,人物之生生本乎是。”[iii]同时又是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同程朱理学的“理在事先”、“理生气”的主观唯心主义相反,他主张“理在事中”,“就事物言,非事物之外别有理义也,有物必有则,以其则正其物,如是而已矣。”[iv]在认识论上,认为“有天地,然后有人物”[v],“人也者,天地至盛之征也。”[vi]肯定自然界在先,人是天地所生。认为人的思维意识活动,是以物质的形体“血气”为基础的。他指出:“人之血气心知,本乎阴阳五行”,“有血气,则有心知,有心知,则学以进神明,一本然也”[vii]。因为世界上有声、色、臭、味等现象,所以人就有耳、目、鼻、口等感官。“耳之能听也,目之知视也,鼻之能臭也,口之知味也。物至而迎而受之者也。”[viii]在他看来,人的感觉是外物的作用所引起的,物质世界是人的感觉的来源。在社会伦理方面,提出“理存于欲”的学说,认为“理”不是脱离感情欲望的,“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今以情之不爽失为理,是理者存乎欲者也。”[ix]认为感情欲望的满足就是“理”,“理”即在“欲”中,不是与“欲”对立的。他用“理存于欲”的观点,反对“存天理,去人欲”的主张。认为程朱所说的“理”是当时统治者用以杀人的工具。他说:“此理欲之辨适成忍而残杀之具”[x],这具有重大进步意义。但他不懂得忍的本质,把人性解释为人的自然情欲,这就不能正确说明伦理道德的阶级内容。著作有《孟子字义疏证》、《原善》。后人编为《戴氏遗书》。


注:

[i] 《孟子字义疏证》。

[ii] 《孟子字义疏证》。

[iii] 《孟子字义疏证》。

[iv] 《孟子字义疏证》。

[v] 《原善》。

[vi] 《原善》。

[vii] 《孟子字义疏证》。

[viii] 《原善》。

[ix] 《孟子字义疏证》。

[x] 《孟子字义疏证》。

《哲学小辞典》15.19 戴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