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1】2023汽车行业的发展 | 百世慧
2023年中国汽车行业的展望
得益于国内持续的促进消费政策、出口市场向好及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2022 年我国汽车市场需求回升,叠加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政策的延长和基建逐步恢复对商用车的拉动作用,预计 2023 年全年整体产销量或将进一步恢复,但芯片供应、原材料涨价和新能源研发投入较大对整体增速形成一定的制约。车企整体债务规模小幅增长,经营及获现能力受不同市场需求影响保持分化态势,但整体偿债压力较为可控,信用水平保持稳定。
本篇报告的上篇将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提出分析思路
行业基本面
行业财务表现
结论

中国汽车行业的展望为稳定,中诚信国际认为,未来 12~18 个月该行业总体借用质量不会发生重大查化;其中,新能深汽车行业的展望为稳定提升,未来 12~18 个月新能汽车行业总体信用质量较上一年“稳定”状态有所提升,但尚未达到“正面”状态的水平。
前言

2022 年购置税减半等促进消费政策对稳定车市增长起到明显的作用,但疫情反复、芯片短缺及商用车前期消费透支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策的实施效果,预计 2023 年初期相关购车补贴政策的退坡将对汽车的需求市场带来 一定不利影响,但疫情影响消除带来的经济反弹或将刺激汽车产销量进一步恢复。
乘用车方面,2022 年以来,尽管校情仍对汽车消费有抑制作用,但在购置税减半等促消费政策的拉动下,叠加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乘用车销量进一步增加且行业集中度提升,自主品牌乘用车在新能源领城布局较早,带动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情影响因素消除及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或将推动 2023 年乘用车市场进一步复苏。
商用车方面,2022 年以来,受疫情反复影响,叠加前期消费透支、蓝牌轻卡新规正式落地等因素,2022 年商用车销量延续下滑态势:预计随着校情影响的消除、经济逐步复苏及新能源商用车快速发展,2023 年商用车需求量或将释放。
新能源汽车方面,受益于免征购置税政策期限的艇长、油价高企、促消费政策刺激等因素影响,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实现爆发性增长,2022 年销量和市场渗透率大幅提升,长远看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仍将保持较大发展空问。
2022 年以来,车企整体经营获现能力有所提升,虽然债务规模小幅增长,但融资渠道畅通,整体偿债压力较为可控;乘用车和商用车企业盈利和偿债能力仍保持分化,但整体信用水平仍保持稳定。
分析思路

整车制造行业为周期性行业,其景气度受宏观经济和居民消费意愿、消费能力等影响较大。汽车行业的信用基本评估,主要是分析乘用车和商用车各细分领域产销量变动情况以及行业竞争格局,同步梳理行业政策及其他外部因素变化对各细分市场销售的影响并进行销售趋势判断,进而分析其变动对行业基本面的影响。本文指出尽管收环境对汽车市场产生影响,但汽车扶持政策、刺激消费举措及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等促进国内汽车需求释放,叠加汽车出口向好,汽车销售近两年稳步恢复。受所处市场需求影响,2022年乘用车与新能源车企业盈利能力持续上升,商用车企业业绩继续承压,且经营获现能力和偿债能力受不同市场需求影响有所分化,在经营利润积累和加大权益融资的背景下,样本企业整体杠杆水平持续下降,行业整体信用水平稳定。
行业基本面
2022年购置税减半等促进消费政策对稳定车市增长起到明显的作用,汽车产业销量连续两年实现增长,但受环境影响、芯片短缺及商用车前期消费透支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策的实施效果; 2023 年初期相关购车补贴政策的退坡将对汽车市场需求带来一定不利影响,但环境影响消除带来的经济反弹或将刺激汽车产销量进一步恢复。

乘用车
乘用车需求与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紧密相关,随着2015年四季度实施的购置税优惠政策的逐步退出等,市场后续增长明显乏力,叠加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乘用车销量于2018年开始出现了连续三年的负增长。2021年,受益于上年同期低基数、刺激消费政策效果显现及疫情控制后积累的需求释放等影响,2021年一季度乘用车各月销量同比大幅增长:但芯片短缺逐步对行业生产造成明显影响,5~11月国内乘用车各月销量同比均有所下滑,随着芯片问题逐步缓解等,12月国内乘用车销量同比上升。综合影响下,2021年乘用车累计销售2,148.2万辆,同比增长6.5%,较疫情前2019年销量增加3.80万辆。2022年以来,国内乘用车销量及增速仍受疫情影响较为明显,其中,受疫情防控影响,4月销量下滑幅度尤为显著:随着疫情的好转和芯片供给的边际改善,叠加国家及地方政府刺激汽车消费政策,同时汽车出口势头良好,2022年6月起乘用车销量实现恢复性增长,2022年全年实现销量2.356.30万辆,同比增长9.69%。预计2023年传统燃油车乘用车内需依然承压,但新能源和出口仍有望推动乘用车市场进一步复苏。


市场集中度方面,近年来行业竞争加剧,头部车企在品牌认可度、成本、技术和规模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而弱势品牌在车市下行背景下被加速淘汰。据中汽协统计,2022年,国产汽车国内销量排名前十位企业销量合计为2,069万辆,同比下降1.7%,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7.1%.较2021年增长0.5个百分点,市场集中度维持高位,市场格局较为稳定。具体来看,2022年销量前三的企业集团分别为上汽、一汽和东风,市场份额分别为18.0%、13.3%和11.3%,市场集中度的提升一定程度上受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影响。值得关注的是,在国家支持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背量下,比亚迪汽车进一步深耕新能源领域,其自主研发实力强、造型实力提升且性价比高的特点推动比亚迪汽车销量快速攀升,2022年比亚迪汽车销量为181.0万辆,同比增长148.4%,市场份额亦上升至7.6%,首次跻身销量前十大企业集团。
品牌方面,2021年在面对芯片短缺问题时,自主品牌头部企业产业链韧性强,且在新能源车市场获得明显增量,全年自主品牌乘用车实现销售829.83万辆,同比增长20.63%,市场占有率升至41.19%。2022年以来,新能源市场的崛起为自主品牌提供新的发展机遇,目前进口车和合资豪华车在高端电动汽车领域发展较弱,自主品牌新能源车的快速发展推动当年自主品牌乘用车实现销量970.25万辆,同比增长16.92%,市场占有率升至47.23%。从其他国别乘用车来看,德系车和日系车依然在国内乘用车市场占据重要地位,但受芯片短缺及国产新能源车快速发展等因素影响,2022年二者市场占有率分别下滑至20.95%和19.92%。整体来看,自主品牌车企抓住智能网联转型机遇,推动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升级,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加之新能源车与传统车的双积分政策驱动,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的运行状态呈分化趋势。
商用车


货车方面,中国货车市场以重卡、轻卡和微卡为主。
重卡方面,重型柴油货车国六排放法规于2021年7月1日正式实施前需求加速释放,叠加油气价格持续高位,重卡销量2021年以来呈先高后低态势,且上述因素仍持续影响2022年重卡市场,叠加货运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影响.2022年重卡市场持续低迷,当年实现销量67.19万辆,同比大幅下降51.85%。预计2023年“稳增长”政策下基建投资持续发力的确定性仍较强,各省份专项债额度提前获批以及“十四五”规划的重大工程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将为2023年基建投资持续增长提供支撑,有望带来重卡需求回暖并减缓其下行压力。
轻卡和微卡方面,其整体趋势与重卡类似,在2021年下半年以来低位运行,但受益于快递物流的持续需求带来的电动轻卡物流车的快速发展使得其销量下滑力度稍窄,2022年轻卡销量为161.8万辆,同比下降23.32%。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以来,轻卡市场新能源化进程不断加快,福田汽车等各轻卡厂商推出技术路线丰富的新能源轻卡新产品,同时,各省市陆续调整皮卡通行政策,或将今2023年轻卡市场触底反弹。微卡市场因疫情反复、竞品价格下行抢占市场等因素影响2022年销售,全年销量同比下滑32.3%至3.3万辆.预计2023年亦难以实现回升。从生产厂商集中度来看,我国货车市场主要参与者为国产品牌且市场份额高度集中,尤其是重卡市场的龙头企业竞争优势 明显。国产卡车高端产品虽然已经有所突破,但产品技术等方面仍与国外高端品牌产品存在差距。
新能源汽车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由自主品牌主导,中国品牌新能 源乘用车销量占新能源乘用车销售总量的比重很高。根据中汽协数据,2022年,新能源汽车 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集团销量合计为567.6万辆,占新能源汽车销售总量的82.4%,同比提升5.9个百分点,其中,比亚迪汽车凭借其丰富的产品、不断提升的品牌影响力,成为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位,市场份额为27.0%:上汽及特斯拉分别以15.4%和10.3%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二三位,前十大企业尚不稳定。整体来看,依托持续培育形成的较为成熟的产业链和技术,我国新能源汽车厂商在全球市场的地位或将持续提升。但值得关注的是,国际主流车企均已发布电动化方面的长期规划,并明确把中国作为电动化潜在的最大市场,预计未来合资车企电动化将加速,市场竞争将愈发激烈,市场格局尚不稳定,新能源车企尚未形成绝对的龙头效应和规模优势,需持续关注新能源汽车市场结构变化情况。
未完待续……
*数据内容来源中诚信国际,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篇幅较长,故分为上下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