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如何评价刘永---知乎评论“黄与青”

2022-07-11 14:22 作者:紫夜MichealAtilay  | 我要投稿

北宋词第一人。


这个第一绝不是指他填的词是北宋最好的,而是指第一个专业词人,第一个把词国民化民众化的人。


而且论词的开拓,无人能出柳七之右。(修改:有开拓性的词的发展应是从柳开始,过后东坡的内容与境界开拓,清真先生的音律与铺陈开拓,其余开拓影响较之弱一筹。)


词是从南北朝时期滥觞,唐时有发展,五代开始盛行,北宋达到鼎盛。而奠定词的正名“宋词”的地位,柳永功不可没。试想唐时只有白居易刘禹锡这种善于与民同乐的文士才会深入基层去学习词的填法,去学习词的唱法,去学习词的清丽之美。从刘禹锡白居易开始,词才算第一次比较正式地出现在文学视野中,但也只限于出现。刘白的《竹枝》,白傅的《忆江南》《长相思》,用王国维的话来说,便是有境界了。可惜在唐时诗风盛行,敢于创新不等于得到成果,而如白傅作词,也只是限于下等民众的“山歌”似的小曲,入不得“上等人士”的法眼。就连李白的两首词,格高千古,却似为伪作,仍留争议。


真正获得发展是在五代时期。基于历史原因(不多赘述),词在五代时期,尤其是后蜀、南唐,得到了真正的发展,词作为小曲似的宫廷乐,在帝乐中逐渐占主体地位。从温庭筠起(唐后期),词风上承南北朝齐、梁、陈宫体的余风,下启花间派的艳体,民间词开始向文人词发展。


尤其是在上流社会,花间词已形成一种格调,像唐宣宗就爱唱《菩萨蛮》,而令狐相国甚至假借温庭筠《菩萨蛮》词上奏,落得个“中书省内坐将军”的称号,可见词风之盛。至于后蜀南唐等花间词人,几乎都以浮华秾丽著称,除却少数几个词风清新的如韦庄、冯延巳、中后主一流的人物,几乎都使词变成了一种另类的上流社会“淫靡之乐”。可见词风之淫。


宋朝才是词的鼎盛,而柳永是一个真正的转折。


一般认为词的发展分为那么几个阶段:五代花间及其以前、柳永时期、苏轼时期、周邦彦时期、辛弃疾时期、南宋格律派时期,宋后不提。而柳永作为北宋第一个时期,其北宋词第一人(仅指时间)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


柳永作为这个时期的最代表人物,最突出的成就是慢词,也就是长调,在柳词之前,几乎没有人填长调,只有在如敦煌曲子词之类的民间词中能瞥见一两首,连花间这种艳体也是看不起慢词的。这个时候,可以说是”根本没有长调“,而长调作为词的重要形式,也便从柳词开始。



尽管《宋史》上没有柳永。



柳词也和花间一样,仍然在描写所谓的「闺情狎情」,但涉及离别、怀想、念家等等题材也是令人迷醉。但柳永更接地气,乐工、 歌妓 等市民阶层让柳永明白到了音律的妙处,而柳永可以算是整个宋朝第一个音律大家,精于音律,使其词唱得更好听——可以说在清真以前,柳永的词估计是最好唱的,无怪乎那么流行,一句「凡有井水处,皆有柳词」是多么高的荣誉!即使官方不认可!


除了工音律,自度曲外。柳永最擅长的是——长调——「长调以周柳苏辛最工」这个观点我是赞同的。而柳永,可以说是长调的开创者,把许多五代时就存在的词牌字数长度扩展开来,形成了更易表达复杂心情的长调,诸如《木兰花慢》《定风波》(慢)等等数不胜数。最令人欣喜的却是创造了 三叠这种词的形式—— 《戚氏》、《夜半乐》 等。而词这时候也就开始可以容纳更多的内容。


可别小看「仅仅是变长了」这种话。不是从前的人不能让词变长,换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以前就算变长了也不好看。而柳词好看,确实好看。(可以直接跳到最后看那些「好看」),而且好听,自度曲一两百字,每个字都有音律讲究,难道容易?这种人几乎都是小学音韵玩得炉火纯青的人。


有人肯定会问,以前没人音韵玩得好?


有的,以前玩音韵出神入化的也有,温庭筠温八叉便是一个。可没人会如柳永般天天流连于勾栏瓦肆之间。没人有柳永之中当词人的「专业情怀」。没人会让词唱的那么好听,那么动人!不然柳七死后,每年祭日为何汴京全城妓女皆奔走哀悼!


而长调还在于铺陈。不然当小令写哪有那么多内容?柳永便是看中这一点,继承了南朝宫体的铺叙手法,让每首长词看上去是章法完备,前后相应,结构合理,通篇下来,回味无穷。


这点,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东坡与清真。


而柳词最大的语言特点便是感情直白,这点有褒有贬,却是难以公正,便不评价了。


有兴趣可以看看


浅谈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中国文学网


以上是历史发展中的柳词地位,我也只是摘取一些小段小陈述一番,毕竟这样讨论起来有些赘余了,况且笔者能力有限,就到这儿为止了。


说说词风。


柳永词,众所周知,柳词是婉约派一大代表(虽然我讨厌「婉约派」这样的分法),其语言第一次跳脱了花间词在上流社会画的圈圈,开始描写民间生活,从妓女开始,从勾栏瓦肆开始、从市井民间开始,将整个词界的传播交流第一次从文人中跳了出来,变成了“凡有井水处,必有柳词”。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这些形容词,是惯常加在柳永身上的,贴切但却显得过于刻板。在我看来毕竟柳永本来应是多情之人,其词亦是多情之词,几乎都在竭力直白出自己的真实情感,一个“多情”便将柳词的所有境界概括得淋漓尽致。


“杨柳岸晓风残月”是离情。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赏情。


“乱洒衰荷,颗颗珍珠雨”是孤情。


“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是 雅情。


“愿奶奶、兰心蕙性,枕前言下,表余深意”是狎情。


“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 隐隐两三烟树”是伤情。


“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 ”是专情。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是洒脱的情。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是羁旅的情。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凄凉的情。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坚守的情。


“脉脉人千里,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是念怀的情。


情之一字,何其深也!


最多情的词人,最无奈的词人。北宋词第一人,柳永是也。


能让极其偏激的王国维在对其为人与为词深恶痛疾的情况下,赞一句“长调词以周、柳、苏、辛为最......柳词《八声甘州》苏词《水调歌头》更是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


一个婉约词人,格高千古,可想其地位。


附《八声甘州》。也是我最喜欢的词,没有之一。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全词一气呵成,毫无凝滞,称为长调冠冕,也是使得的。


以上。

如何评价刘永---知乎评论“黄与青”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