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败逃台湾,因飞机超重无奈卸下石头大鼓,如今成镇国之宝转百度柳州阿妹谈历史
蒋介石败逃台湾,因飞机超重无奈卸下石头大鼓,如今成镇国之宝
柳州阿妹侃历史2023-09-07 22:46广西
1949年12月13日,蒋介石和蒋经国在成都的凤凰山机场上登机,结束在大陆的最后日子,准备飞往台湾。在逃到台湾时候,携带了大量的文物珠宝。但由于东西过多,飞机超重,无奈卸下几尊石头大鼓,这个石头大鼓现在却成为了新中国的九大镇国之宝之一。

现在,看看几尊石头大鼓隐藏什么故事,到底珍贵在什么地方?
石鼓被发现
这几尊石头大鼓的被发现,是在公元627年一天,也就是唐朝唐高宗李治时期,陕西陈仓(今宝鸡)凤翔府山区一位放羊的老人,如寻常一样带着羊群,来到山坡上吃草。
由于夏天气候炎热,老人们把羊群们赶到山坡之后,就在一棵大树的阴凉树荫下乘凉。然后在树荫底下,放羊老人无意中发现几块模样奇特的石墩,直径超过六尺,重量过千斤。而且这些石墩并非椭圆或者方方正正,却是圆中有方,中部微微突出,高度大约为三尺左右,形状和大小如同一个鼓一样,这样石墩一共有十尊。

当放羊老人清理一下石墩上的泥土之后,依稀辨认出石头上篆刻着某种文字。由于他没文化,自然无法辨认出这些文字的真正涵义。于是,他就请村里一个真正有文化的人去破解。
但村里有文化人仔细辨认一番之后,也傻眼了,他看不出这到底是哪一种文字。没多久,关于石墩的消息不胫而走,周围的读书人和文化人,都亲自过来观摩石墩。
经过读书人的初步查勘,这些石鼓应该是关中一带山中盛产的青石,但依然无法辨认石头上文字表达的含义。由于形状如鼓,自发现开始就被称为石鼓。同时由于产自于陈仓(陕西宝鸡),又叫做“陈仓石鼓”。

石鼓变为神鼓
之后,来自五湖四海的古玩收藏家,都来这里一睹陈仓石鼓的容貌,可是依然没能破译上面的文字。有些文人墨客,可以把石鼓上文字拓下来互相传阅,有些大户人家也为了满足好奇心,花大价钱探究石鼓上文字的奥秘,却依然没有获得结果。
这样,由于众多读书人都不能解释,当地牧民都是文盲,比较愚昧,自然把陈仓石鼓当“神迹”来对待,上面的文字就是“神谕”。于是,各种传说就这样散布开了,如有传说石头上文字记载是仙人所著,有传说是长生不老的秘方,有传说是预言国家兴衰的前兆。
这些传说越说越广,这也使石鼓披上了神秘的色彩,村民们就把石鼓如神灵一样供奉起来,粮食丰收时候经常祭祀,祈祷获得好收成。陈仓石鼓就这样在村民盲目的崇拜中,名扬千里。

唐肃宗与石鼓的故事
后来,在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辉煌一时的唐王朝就此走下坡路。当唐朝皇帝唐肃宗李亨率领大军逃难到雍城,正在筹划起兵勤王,突然听到了大臣讲述附近陈仓石鼓文字上“神谕”的传说,对他来说就是及时雨,可以看到扭转战场乾坤的希望。
唐肃宗计划是通过占卜被神话的石鼓,让属下认为自己“勤王”是天意,借此鼓舞军心。于是,他下令士兵们把陈仓十个石鼓都运抵到雍州孔庙。
唐肃宗本人看不懂石鼓上的文字,召集文武百官,共同探讨石鼓文字上的秘密。可惜,满朝的文武百官虽然饱读诗书,却没人能看得懂石鼓上文字。于是,他本人就认为石鼓上记载是“天书”,就亲自上香,在石鼓面前跪拜,举办祭拜仪式,虔诚祈祷,希望上天给予自己好运。

可是没多久,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又打到了雍城,唐肃宗为了逃离这一处地方。在临走之前,他原先计划带上这几个“神鼓”,借此获得“天书”,可惜部下抱怨太重。没办法,唐肃宗只能吩咐手下把石鼓扔在荒草堆里最深处和最隐蔽处,希望待平复战乱之后,才寻找出来。
韩愈的《石鼓歌》
后来,在公元806年,安史之乱平复之后,陕西凤翔的地方官吏在一次修建房屋时候,无意中发现了这些石鼓。官吏们经过一番调查,才知道是当时唐肃宗秘密下令掩埋的。但由于已经换了皇帝,这些官吏也不敢擅自主张挖崛出来,但也不想这么放任不管,于是就上书朝廷,如何处理?
当时著名的大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担任国子博士,获知石鼓上“天书”事情之后,立即洋洋洒洒,写了著名的传世之作《石鼓歌》,其中的“雨淋日灸野火燎”,表达了文人对石鼓文献资料的珍惜之情和重要性。

同时,讲述自己希望石鼓交给大学府研究破译文字。但由于当时唐朝内忧外患,唐宪宗都自顾不暇,自然对文物保护毫不在意,没有采纳韩愈的建议保护石鼓,认为也就是几尊石鼓,与国家安危毫无关系,就不去理会韩愈的建议。
这样,一直到十二年后,就是公元814年,当时担任凤翔陇右节度使郑余庆被韩愈的《石鼓歌》斐然的文采打动,于是就下令属下把半埋在草丛中的石鼓挖出来,然后转移到凤翔孔庙里存放和保护,这样令石鼓有了遮风避雨的安身之所。
这样,石鼓在公元818年就被重新发现了,根据初次发现将近两百年时间了。但是,当时朝廷不作为,这十尊石鼓依然是没得到保护。

后来,经历了唐末五代十国的战乱,石鼓也被埋在废墟之中,其中一尊名叫“乍原”的石鼓,也不知所踪,据说是被无知乡民毁坏了。
宋朝时候,石鼓被保护
宋朝是重文轻武,皇帝们都是喜欢吟诗作对。文玩古画。相传有一天,宋仁宗在读前人诗集时候,读到韩愈著写的《石鼓歌》,这一位有文人情怀的皇帝,就对文中描写的石鼓非常感兴趣,于是下旨命令官员寻找这十尊遗失的石鼓。
为了讨好皇帝的欢心,朝廷的官员们也是费尽心思寻找石鼓。根据一番调查,了解到这些石鼓是在一座破庙里消失的。于是,官员们又以破庙为中心为辐射,扩大搜寻的范围。
最后,掌管凤翔府的司马池,也就是著名文豪司马光的父亲,在命令手下寻找时候,最后在一户农户家寻找到已经被“四分五裂”的石鼓。

当时,这些石鼓上半部分已经被农民凿开,当做米臼,下半部分当做磨刀石。肯定是发现这些石鼓的农民没文化,在草丛中发现这些石头也不认识“文字”,自然搬回家当做一块成色不错的石头,用在日常生活的生活饭菜烹饪中。
由于这些石鼓长时间被农民打磨,石鼓上文字被磨去了大半部分。热爱文化的宋仁宗看到这些具有文物价值的石鼓被磨去了痕迹,非常心疼,于是派人修复。
经历改朝换代的石鼓
等到北宋末年,由于末代皇帝宋徽宗痴迷于文物古迹,爱好书法,被磨坏的石鼓也获得进一步修复。当时,宋徽宗命令人们把石鼓上的文字凹印处填上黄金,然后收藏在首都汴梁(今天河南开封)。这样,石鼓的价值获得提高,第一次变为“国家级的文物”。

之后,1120年靖康之耻,金朝大兵灭了北宋首都汴梁,抢掠金银珠宝时候,也把填着黄金的石鼓拉到了金朝首都——中都,也就是今天北京。
这样,流落在民间的石鼓,成了“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改朝换代,还有中华大地上历史的变迁。当1234年,金国灭亡时候,宋蒙联军攻破了首都中都,但当时金国都城前到了汴京(今河南开封),石鼓却没有拉走。
当时,南宋的御史大夫王橄意外发现了石鼓。他出生在石鼓发现地——凤翔府,饱读诗书的他,自幼听闻石鼓的传说。于是就下令把这些石鼓送到了孔庙,尊奉起来,并且专门派人保存。

这样,在元明清三个朝代的几百年岁月更替中,陈仓石鼓一直躺在孔庙里,见证朝代的更替和时代的变迁。由于上面文字的深奥,没人看得到。在清末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时候,也没看上这些石鼓一眼,可能太重不好带走,也可能上面文字深奥没体验到文物的价值,只是认为在“涂鸦”。
民国时候,石鼓被丢弃在大陆
后来,清朝灭亡,历史到了民国军阀混战时代。民国的蒋介石十分喜爱古董,自然对陈仓石鼓是高度器重。可惜后来日军全面侵华,由于担心文物被日寇破坏,就发出密令,要求文物转移。这样,石鼓又一路波折从南京到重庆,最后在抗战胜利之后,又回到了南京。
之后,蒋介石还没来得及派人研究陈仓石鼓上的文字,解放战争爆发。当国民党军队在大陆节节败退,蒋介石在逃到台湾的时候,也命令人把全国各地的文物字画都收纳起来,装上飞机运输到台湾。但由于文物太多,飞机装不完,陈仓石鼓太重影响了飞机起飞,这也使士兵们最终抛下了石鼓。

这样,石鼓不再四处流浪,留在了大陆。新中国建立之后,文物工作者发现了石鼓,并且把它放到故宫博物馆收藏,成为了我国九大镇国国宝之一,使它具有了应有的文物价值。
石鼓的文物价值
陈仓石鼓无论在何时被制作出来,单可以考证唐朝发现史,已经有上千年历史。但石鼓的价值不在于石质,却在于上面的文字。上面的石刻文字不属于任何一种字体,类似于篆体,却不是完全的篆体,后人称为“石鼓文体”,乃是介于甲骨文和小篆之间的大篆。
可以说,石鼓上的字体书法,无论是字体的艺术性还是内容,也弥补了我国文字演进史上缺失的空白,乃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字珍贵的文字资料。

专家们解读石鼓上的文字,可以解读一部分记述的内容,鉴定是记载春秋时候秦国的风土人情,已经没什么争议。虽然这几尊石鼓,每一尊刻的内容都不尽相同,但大多是讲述秦国国君迎接周天子使者,并且与周天子使者一同狩猎和出游的情景,以及歌颂山河风景的美好。
每一面石鼓都是刻四言诗一首,诗句的遣词用韵、风格情调和《诗经》有些相近,却又具有肚子的特征,这也为研究春秋时候秦国的政治、外交、祭祀活动提供丰富的史料。

唯一可惜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再加上饱经风雨侵袭和磨损,很多字体都已经模糊和脱落了,表达的意思只能靠着猜测或者推测。但无论如何,2000多年前的诗句,被刻在石鼓上保存到今天,除了中国这样历史悠久的国家,也很难寻找到第二个了。

郭沫若曾这么赞扬过,陈仓石鼓最大的贡献,就是确保了古典文学《诗经》的真实性。而且,石鼓文行文雄健、笔力雄厚。成了历代书法家观摩的重要参考依据。在陈仓石鼓出土的1300多年历史,经历了太多的磨难,见证的历史变迁和自身附带的传奇故事,也无形增加了它的魅力和价值。
结语
所以,陈仓石鼓的文物是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凝聚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延续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更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

愿我们中华儿女,都以陈仓石鼓中保护文物的主人公为例子,自觉承担保护历史文物的责任,让有价值的历史文献能够重见天日,发挥应有的价值,让中华民族文化得以源远流长,发扬光大。
柳州阿妹侃历史2023-09-07 22:46广西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6390489114198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