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核火球的谣言
其一,中心温度说 经常会听到核弹温度1亿度,半径多少公里内全部汽化这样的言论。 那么核弹的温度真的能够达到1亿度吗?现役大当量核弹头爆炸时,聚变反应核心区,根据理论计算确实能够达到1亿摄氏度。 那么这个1亿摄氏度的持续时间和范围又是多少呢?下面经过简单的计算,大致估算了一下。 斯特番—波耳兹曼定律j*=εσΤ4 假设一个表面积1平方米,温度1亿开尔文,黑体系数为1的球体,这个球体1秒中释放的辐射能量,根据上面公式计算。 e = 1*5.67*10^-8*100000000^4*1*1 =5.67*10^24焦耳。 而一个典型的1百万吨当量核弹,能量为4.184*10^15焦耳。 也就是说,一个半径0.282米,表面积1平方米的球体,以1亿开尔文的温度,维持1秒需要的能量,相当于13.55亿个百万吨当量的核弹头。 这样看来,这个1亿度的区域,显然半径小于0.282米,时间小于1秒。 根据核弹设计原理可知,一枚1百万吨当量的核弹头,大致由点火装置,裂变装置,聚变装置,中子反射层等模块组成。其中裂变装置充当扳机作用,通过裂变释放的高能射线和高能粒子,产生高温高压,引起聚变反应。 通常裂变所需,铀的临界质量为15公斤,原子数3.85*10^25个,而钚的临界质量为5公斤,原子数1.24*10^25个。 环状钚扳机直径约11厘米,若加上聚变核心和中子反射层,假设核心反应区为一个直径15厘米的球型空间。 当点火装置使裂变块压缩超过临界质量后,链式反应开始发生。一个铀235每次裂变平均释放2.5个中子,而一个钚239裂变会释放3个中子。 其中快中子动能达到1兆电子伏特,速度14000km/s。若假设参与反应的中子平均速度为10000km/s。 根据临界质量原子数和中子增值系数,链式反应完全反应时间大约是中子穿过反应区直径时间的80倍,即0.15m /10000000m/s * 80 = 0.0000012s,约1.2微秒。其中大部分能量在0.1微秒内释放。 总反应时间还有聚变反应时间和中子反射层反应时间,这里将总反应时间近似看作1微秒,其中0.9微秒至1微秒时,大部分能量参与释放。 然后将上面的数据带入黑体辐射公式,可得 4.184*10^15焦耳/0.1微秒 = 1*5.67*10^-8*100000000^4*1*1*表面积s 球表面积S=0.00738平方米 球半径R=0.0242米 计算结果,1百万吨当量的核弹引爆时,大约可以在一个鸡蛋大小的空间里,产生持续0.1微秒的1亿度高温。 显然这个温度区域还在弹壳内部,无法作为杀伤区域评估。 至于弹壳外部,核火球中心部位的温度分布
依旧以1百万吨当量核弹为例。 从时间轴来看,大致上在引爆的最初1微秒时间,亚原子粒子级的反应产生了巨大能量。大量γ射线,x射线,高速中子,电子等高能粒子,将弹壳连同周围的空气一起加热,瞬间等离子化。 形成了一个半径3米的高温高压等离子体,这个核爆初期火球温度高达1000万度以上,被称为x射线火球。x射线火球向外发射以x射线为主的高温辐射,同时弹体产生的等温激波以100公里/秒以上的速度向外膨胀。 之后数微秒,随着不断膨胀变大,x射线火球的温度和膨胀速度也在不断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