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北京大学日语MTI口译总分第10名分享|2022翻硕(MTI)考研经验

—— こいけ
序
可能是因为做过广播站的缘故,小池给人的感觉非常端庄,尤其是视译时她的中文发音,经常给我一种感觉,或者说是错觉——她就是胡说八道,听不懂日语的人也会相信她说的。因为她的声音太像广播了,太有权威感了(我说我愿意花钱和她学学播音,她表示没有刻意学过)。
复试准备期间,小池应该是很忐忑,所以问过我一次,原话不说了,大意是她感觉自己履历平平,这次真的能考上北大吗?我当即给予了肯定的答复。
考上之前,忐忑是常态。考后之后,谦逊应该变为常态(不是说小池不谦逊,我这是对大家说的,也是对自己说的)。再接再厉,继续努力。
希望接下来的两年,小池除了在北大好好学习外(日语+英语),还能进一步发挥自己的语音优势,将来说不定能去国际广播或者国际频道等处工作。
唯斯
作者的话
不瞒大家说,这篇经验帖是我2021年4月开始写的。我那时刚刚开始为考研做准备,看了很多篇经验贴之后,立志明年这个时候我也要写一篇,现在如愿以偿。希望看到这篇经验帖的你,不妨也可以写一个试试,等待它明年也会开花结果。
初试部分
政治 82
单选全对,多选错一道。
个人背景:高中文科生,政治成绩一直不错。
资料:《核心考案》、徐涛强化课(7-8月);肖秀荣1000题(8-10月);腿姐《冲刺背诵手册》、腿姐技巧课(9月-11月);肖四肖八(12月)
政治这一门对我来说是回报率很高的一门课。7月中旬开始每天看徐涛的强化课,看的时候在核心考案上画关键句简单记笔记,看完之后立刻对照核心考案,在本上重新整理一遍笔记,每天大概会花上2、3个小时,不过说实话,整理笔记这个步骤只是帮我梳理了一遍知识结构,加深一下印象,再加上暑假的时候时间比较充足,所以我觉得写一写也挺好的,不过如果时间来不及就没什么必要了。强化课全部看完之后,就开始做1000题,我给自己规定一天做50道,做完对答案之后,把做错的、不会的、记忆模糊的挑出来,重新过一遍笔记。一刷1000题在9月之前就结束了,这个时候我的政治相当于已经过了两轮了。
9月之后,因为每天还有课要上,其他复习任务又比较重,每天就把刷1000题时的错题还有重难点,花个3、40分钟整理成文档,就到10月份了。10月份主要以背自己的文档和腿姐的冲刺背诵手册为主,冲刺背诵手册我到12月之前应该是完整地背过3遍,后面大题的部分大概过了5遍。10月底的时候,我用一个星期左右二刷了1000题的错题,把重点写在了赠送的错题手册上,常翻常看。
11月,看腿姐的技巧课,我就简单看了几个,归纳一下腿姐大题的答题技巧,然后自己又琢磨了一下答题方法,大概形成了自己的答题系统,用肖四里的大题,每个模块练了几道,熟悉了一下。11月底就开始背肖四肖八了,肖八的详解答案非常细致,我做完全套题以后,把详解答案背了3遍,选择题到大题全部。肖四主要就是最后看看考试可能会重点出哪些大题,前后背了4遍。



我是一战备考北大,考之前看往年的经验帖我就知道,北大难考,神仙打架,不仅有很多语言院校出身的大神,还有在日本生活、有留学经验、或者几战的大神,我学日语仅仅三年,甚至翻译是备考这一年才开始正式入门,在日语上,我能和这些人不拉开太大的差距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要想成绩再亮眼再突出一些,政治就是很好的突破口。
翻译也好、日语也好,大家可能起跑线就不同,可是唯独政治,每年出题都不一样,大家复习的时间也都差不多,能考得多好,完全就看这大半年的学习情况,能在大半年的时间里把政治学好,难道不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吗?有很多人不重视政治,孰不知,政治的回报率才是最高的,最后没想到会因为政治落分,不是很可惜的吗?
翻译硕士日语 84
资料:N1 1991-2020年真题、专八真题、各学校日语基础真题、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的专八复习书、《初级日语语法精解》、《中高级日语语法精解》、皮细庚《新编日语语法》、红蓝宝书。
日语基础北大都是出选择题,难度就是N1、专八左右。我是去年7月考的N1,所以算起来,从去年3月份就在备考日语基础了,上半年课比较多,每三天刷一套N1题,刷够了7年,红宝书随身记从2020年开始断断续续背,前后背过5、6遍;蓝宝书过了4遍。
除此之外还扒了《日语句型辞典》这本词典,从第一页开始看,每天看10页左右,细抠语法,看例句,打基础。不过到7、8月份的时候,这个词典对我就有点不值得看了,比较费时间,一个一个看,没有重点,学不到太多东西,所以大概只看到了一半400多页,就弃了。7月N1考了162,文字词汇和阅读理解满分,分全扣听力上了(因为听力扣了18分,所以当时还纠结了一下,就我这还考口译?)。
7-8月刷题主要是做北大的回忆版真题和专八真题,两天一套,第三天整理错题笔记。参考书用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的专八复习材料和绿皮专八书,背惯用句、文字词汇什么的,但是光靠这两本参考书不够,我当时每个惯用句都会到日网查一下专门的解释和例句,整理成笔记。
9月以后就开始做2010年以前的N1题,一直做到了1991年,还有其他学校(比如北外上外北二外)的历年真题,也是每两天一套,第三天整理错题笔记。9月一直到12月,我又过了一遍蓝宝书,把我认为重要的语法,整理成了EXCEL表格(如图),然后后来每次再遇到模糊的语法点就会去看自己的表格。然后把《初级日语语法精解》、《中高级日语语法精解》、皮细庚《新编日语语法》三本书啃了一遍。
还会看日语职翻联盟中,唯斯老师、改造人老师的帖子,复习训练营直播课里的语法内容(不过基础不好的,建议跟瑞译的语法班)。记语法的时候,一般除了这些书,我都会去日网找一些例句、解释什么的,加深理解。有反复错、总是迷迷糊糊的地方,就会写下来,整理成笔记。12月的时候,除了还会刷刷题保持保持手感,大部分时间都在复习错题和笔记。

所以最后考试的时候语法是没什么问题的,扣的分应该大部分在文字词汇(我总是分不清清浊音,真的很致命)。
另外说一下古典语法,古典语法往年北大都会出,我是在大三下学期学校里系统学过古典语法,所以古典语法没有太大压力,考专八(考研前一个星期考的专八)之前花了几天重新复习了一遍古典语法。不过今年北大没考。
(就是,我自己回过头来看,说实话是觉得我是属于自学能力比较强,而且有自己的学习方法的那种人,再有我在学校学习日语也一直比较系统也比较认真,所以备考这一门的时候,算是走对了路,我觉得如果是自学能力没有那么强的人,或者学习方法不对头,没有系统学过日语的话,还是报瑞译的语法班、冲刺班比较好 这段话不知道该怎么说会比较委婉一点……)
日语翻译基础 99
考这一科真的让我惊心动魄,最开始三十个词汇互译还好,我应该只有两个日语没写上来,汉语有一个汗牛充栋我当时不确定是不是有固定译法,直接翻译成了家に本がたくさんある,日语不会的两个,一个记不住了,另一个是ペルシャ,也不知道当时脑子怎么就短路了完全想不起来是什么意思,最后明知道是错的还是硬着头皮写了个希腊上去。
卷子翻过来该做翻译的时候真的一整个被冲击到,我之前看过往年经验帖,虽然知道北大的翻译题量大,但也没想到多到这种程度。
我是属于翻译会特别锱铢必较、死磕到底的那种人,尤其是日译中,没有想到很完美的答案根本就下不去笔(考试第一篇文章纠结ins 全称是Instagram还是Instergram还纠结半天……应试的时候还是不推荐大家像我这样磨磨唧唧)我记得我光第一篇日译中,就翻了两页纸,大概有13、400字吧,而且我考这场的时候,记错时间了,我一直以为是12:00收卷,我花了两个小时翻完两篇日译中,抬头看了眼表是10:30,我还想正好后面三篇中译日,每篇半个小时,结果就听到老师说还剩一个小时,整个人都不好了T T。
所以后面中译日基本就是想到啥就赶紧写啥,完全没有仔细斟酌思考的时间……
即便这样紧赶慢赶,最后所有中译日我也只完整的翻完了第一篇,第二篇小说就翻了第一句话,剩下的全扔了,第三篇新闻也是,还剩了一段多没有翻,大概加在一起扔了30分。所以当时这科考完我真的蛮崩溃的,还以为完蛋了。 回到备考上来,翻译最重要的就是多练多记。我上半年为了备考三笔,一直跟瑞译的翻译训练营,两天一篇文章,这个时候其实只是翻译入门,每次做作业都要两三个小时,复盘也要好久,自己翻完觉得自己超牛,再一看别的大神的翻译,就只会觉得自己是个小垃圾。
不过,跟了三个月的效果是很显著的,不仅解决了一些初级阶段如何复盘、认识自己的短板是什么这种问题,而且,从面对一篇文章无从下手,到能够比较顺利地翻译下来,明显感觉到自己的翻译有章法了。
7月中旬开始正式备考以后,就加大了练习强度,每天都做一篇中译日一篇日译中,风雨无阻。材料用的主要是瑞译翻译训练营的文章、翻译必携(中译日)、专八翻译真题(中译日)、瑞译的天生人语栏目(日译中),偶尔还会用中国关键词、汉译日精选、三笔教材什么的。
每当翻译练了一段时间之后,都会遇到一个平台期,这个时候就会去读一些翻译理论,我主要用的是《日汉翻译教程》《汉日翻译教程》,训练营的直播课,还有唯斯老师的帖子,然后就可以找到自己的问题点(理论实践相结合是硬道理!)。

瑞译的翻译训练营真的是我的翻译启蒙课,不仅材料很新、各个领域都有普及,而且还有老师指导点评,每周还有总结的课程,真的超级好!
我刚考完的时候,因为觉得翻译哪一门没考好,还很后悔没报冲刺班(大四上学期,因为还要上课,还要复习,感觉没时间做冲刺班的作业)如果报了冲刺班,起码能提前模拟一下,也不至于考试的时候手忙脚乱。
从8月开始,我每天做题、翻译复盘遇到的单词、句型、表达都会记在手机备忘录里,晚上整理到电脑的表格上,一天大概会整理100多个,形成了自己的语料库,再加上备考前买的一万个热词词条,按照遗忘曲线计划去背,每天大概会复习1000个词条,再背200个新词条,每个词条至少会背6遍,总是记不住的,背十几遍也有。
因为当时每天还有课要上,单词基本上就是有空就背(早上起床出门就拿着ipad背,上课的路上背,去食堂买饭的时候也背,食堂窗口的阿姨都认识我了,考研那天早上还给我加油),一般一天要背3、4个小时左右,多的时候也有一天背6个小时的时候。只有单词、表达记得多了,翻译的时候才有东西可写。11月的时候,买了瑞译的词汇互译,查缺补漏,毕竟我之前买的词条都是往年的,而瑞译的词汇互译整理的都是最新的词条,而且什么都有。


经过大半年的翻译学习,在这里有一点小小心得,赠予大家——“致广大而尽精微”。练习翻译,要胆大而心细,既要敢翻,又要处处留心,把握好这个度,翻译或许就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最后这一科是99分,虽然没有很理想,但是我觉得在时间不够用,扔了那么多分的情况下,应该是很不错了,说明我翻译出来的部分至少是没有太多错误的。
百科 119
百科这一门也是有点低于预期值了,不过考虑到大作文今年让写的是记叙文,而我写完了一整篇议论文之后才发现这一点……也很感谢了,应该是前面名词解释没怎么扣分。
资料:翻译硕士小黄书、瑞译百科全熟、长孙博《历史学名词解释》、《日本文化》、《日本概况》、《应用文写作》、初高中文科教材、自己到处搜刮的笔记
8月份开始学习中国史,一边看长孙博的《历史学名词解释》,一边把重要的内容整理成文档。整了一个月才整完(但是很快乐,学历史真的很快乐,这是我头一次完整的学完了整个中国通史)……然后就开始背。
具体顺序我记不住了,但是应该是穿插着背的,比如背完一整遍中国史就背日本史,背完小黄书的政治部分就背经济这样。总之来来回回,中国史背了8遍,日本史背了7遍,翻硕小黄书背了5遍,最后11月下旬开始背瑞译百科词条背了3遍,中间还把大三的教材《日本概况》和《日本文化》这两本书又看了一遍。
每天大概会背1-2个小时左右,刚开始背的几遍根本记不住,所以大家复习的时候也不要气馁。
而且我是文科生,本来对这些东西就很感兴趣,很多历史、文化、政治、地理其实都一直在线,大学也专门学过日本史、日本文学、日本文化等等各种课,但是背名词解释的时候还是觉得记不住,备考的时候总是很沮丧。
但到考试的时候才发现,根本不是记不住,而是什么都想都记住,考试的时候想写的东西太多了,还得挑一挑选一选。大家如果觉得时间来不及或者觉得记忆量太大,可以不用像我这样非要什么都背下来,记最关键的内容,有东西写就好了。
写作部分的话,因为我大学期间一直在给百家号、公众号还有学校的宣传部做文案编辑的工作,经常写文章,喜欢看书而且也有写日记的习惯(考翻译的时候,日译中小说那篇,还用上了日记里写的这句话:余晖把夜燃尽了 如图),所以写作不是太担心,只是备考的时候比平时会更注重积累,我把高中语文教材和初中语文教材重看了一遍(笑),一边看一边写写读书笔记,每天会看岛读app上的一篇文章,每周积累纸条app上的一些好词好句,另外我很喜欢priest大大和余秋雨先生的书,所以有空的时候把之前看这些书积累的内容重新过了一遍,再写写自己的感受,每周会定一个主题,写一篇文章,就这样,写作不会太拉胯(哪怕跑题 不是)。但是,大家也务必要看好要求!!(一些读书笔记和作文如图)



应用文写作,是11月开始的,每周抽一天的时间,抄写两三篇范文,拿捏一下写作要求就好了。用的是《应用文写作》这本书。
我考试之前没有真正动笔写过名词解释还有应用文,大作文也是在电脑上打字的,不过我建议大家还是起码动笔练一个两个会比较好。
后记
回顾考研的历程,这样洋洋洒洒写下来,我觉得我的语调看起来还是蛮轻松的,但实际上这大半年的时间真的非常痛苦。之前看过一篇古早的经验帖,说考北大至少要二笔的程度,可我6月考三笔都没过;学校的最开始保研名额有6个,可我第7名,后来变成5个了,我第6名。
我没有同专业一起备考的研友,从练习到复盘,都是在自己教自己,免不了每天都要自我反省、给自己纠错,时间长了,自我贬低,自我怀疑已经成为了习惯,为什么会记不住,为什么这里翻得不好,每一天每一天。
8月、9月、10月,得了胃病,每天胃疼得要死,饭也吃不了几口,天天喝药,隔几天跑一次医院,因为自己一个人在郑州上学,没有监护人陪伴,去医院做胃镜都没有办法做无痛的,做的时候痛到直接流下生理性的眼泪,回校哭了一路,就觉得很崩溃:为什么会这么痛苦啊,可是吃了药喝了粥爬起来擦干眼泪还要接着完成当日计划;胃好了之后,腰痛,痛到半夜睡不着觉,痛到没办法坐着学习。
12月,距离考研还有10天的时候,又开始疯狂心悸、失眠,就是那种小的时候要上台表演前总会有几分钟有点紧张得手脚发凉的感觉,整整持续了一个多星期,整晚整晚睡不着觉,每时每刻心脏都在咚咚咚地砸着胸口,好像在叫嚣着它要跳出这具身体,做什么都无法逃离焦虑和恐惧,从来没有感觉过时间有这么漫长。所以最后一个星期干脆不学了,每天去医院做针灸,每天晚上要给爸爸妈妈打电话,要做心理疏导。
等成绩的日子也很难熬,那是感觉自己的人生被暂停了的两个月,突然没有了高强度的学习,也不知道接下来会有什么结果,那种感觉就像是跑马拉松终于跑到了预定好的终点,却发现这里根本没有终点线,也没有人等着你,没有结果,没有答案,你往前看,发现前面明明还有路,而且有很多条路,只是大雾弥漫,什么都看不清,你已经累得不想再前进一步了,也不知道接下来该往哪里去。
可奇妙的是,不管我怎么痛苦、难熬,觉得自己在垂死的边缘挣扎得活,我内心深处始终有一股子劲儿,坚信我一定能考上北大。回想当初考研选学校时,在知道了北大开日语口译的MTI之后,就再也没有想过别的学校。
《西游记》,孙悟空要去大闹天宫之前有这样一段话,我觉得我所怀之信念,或许如此。
“大圣,此去欲何?”“踏南天,碎凌霄。”“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
高中的时候,因为成绩不错,有几次考进学校前十的时候,也曾热烈地梦想过要去北京大学(如图 2017年暑假的日记),但是出于种种原因,最后既没有去成我想去的北大,也没有学到想学的新闻传播,反而莫名其妙的进了日语系(当时是日语是第四志愿,只是因为去过日本旅游,小时候学过一点日语,而且家在大连,所以随便报了个日语保底)。
大一的时候在学校的宣传部工作,宣传部的老师觉得我很不错,说让我把握一下转专业的机会,可以给我写推荐信,转到新闻系。
可是大一成绩出来我考了全系第三,这个成绩留在本专业就可以稳稳保研了,或许不是北外就是上外,所以我犹豫了,最后选择了留在日语系。
可是接下来的一年,日语越学越难,我自己还忙于各种课外活动,对日语学习疏忽了很多,成绩直线下降到第十,再之后不管怎么努力都始终不能进入保研的范围,那个时候就觉得自己很可笑,兜兜转转却什么都没有得到,这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吗?

但现在回忆起来,却觉得之前所有的遗憾都是庆幸,如果我大一转到新闻系了,如果我是在大二的时候、在对翻译产生兴趣之前,做了教授布置的宋日贸易的研究和发表任务,又如果我大三的时候保研成功了,我现在可能是在学新闻、可能是选择了读学硕、可能是在本校或者稍微好一些的985院校读MTI,但唯独永远不可能是北京大学的口译准研究生了。
一路走到这里,我觉得自己很不容易但也很幸运。非常非常感谢我的爸爸妈妈,一直信任我鼓励我支持我,我知道其实他们也为我胆战心惊,担心我是不是给自己太多了压力了,但是他们还是什么都不说一直默默地为我加油,比起学硕,MTI的学费并不便宜,其实对我来说考哪个都一样,但是我还是出于喜欢选择了MTI,爸爸妈妈还是支持我。
感谢瑞译的各位老师和小伙伴,今年1月的时候,我整个人都很down,但是每次上视译听译课,都能收获到大家的夸赞和鼓励,对我来说真的是莫大的慰藉和鼓励;感谢我高中的好朋友,考研期间每天互相打卡,互相鼓励,在最痛苦最难熬的时候,あなたは私の光です;感谢陪我一起练习复试的justice,每天互相监督互相训练,我每次泄气的时候都会夸我,让我振作起来……
俱往矣。我知道今后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经此一战,我相信を会多了许多勇气许多底气。道固远,笃行可至。
最后以孙中山先生的一句话勉励大家,也勉励自己:吾之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
Ps.附小红书和B站的号,欢迎大家来找我玩耍交流~
小红书:こいけ B站:余木rina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