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北京大学 张祥龙教授(《董仲舒与儒家哲学》系列课程之一)

《汉书·董仲舒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认为“典型的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唯心主义的历史循环论”。
夏忠商敬周文。
董仲舒将天追溯到元,元 时 意义生成机制 “ereignis(发生)是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主导词”。元不等于一般上的元气,元气是在天之后。
《春秋繁露·天道无二》“天无常于物,而一于时”。跟汉代学家解释易一样:变易、不易、简易”
“物莫不应天之变”(变,更化)。改制是应天化才显现出来,
自然界的道就在“顶级群落”里,即生物群落经过一系列演替,最后所产生的保持相对稳定的群落。
董仲舒认为天道的一个特点即仁,去生发去爱护。“天,仁也”。与仁相对的有义、德/刑(春天,秋天)。
东汉经学家何休注《春秋公羊传》提出“三科九旨”,《天人三策》也可看出。
验证是受命是真命天子的方式就是改制成功。《贤良对策》
董仲舒提倡的更化不是法家的破旧立新,不是与民休息的保守的黄老学,不是一般的忠君保民的儒家。
董仲舒阐发的公羊学,既要犯上,又要不做乱,要通过更化式的犯上带来大治。(师生几代人都按此来主张,如再传弟子眭弘、霍光、汉宣帝刘病已等事,“灾异谴告”)。
通三统是中国独创,
含义:新王受命改制时,必封前两王之后裔于方百里公侯之国,让他们传统以边缘的方式存在。
内涵一:政治上没有你死我活,只有时间性的不同。(越表示好,民心归)(纲纪统)。
内涵二:三统互为需要和依存,如三个时态的互补对生。与“五德终始”不一样,又称“五德转移”,五德指五行的属性,即土德,木德、水德、金德、水德、火德,按阴阳家德说法,宇宙万物与五行对应,各具其德,而天道德运行,人世德变迁,王朝德更替等,则是“五德转移”德结果。(西方政治并不一定会对前朝有此宽容)(改正之意,奉元而起。要从时间的含义来理解)(直到清朝还存在)
夏 黑统 正月建寅 天明为朔
商 白统 正月建丑 鸡鸣为朔
周 赤统 正月建子 夜半为朔
历法改了后,乐也要改,因为那时历通乐。
“元 春 年 王 正 月”
“春秋大一统是通三统中的一统”
“在正统中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铲除其他的道术,而只是不让它们进入官方的体制和意识形态。”
蒋庆《政治儒学》《公羊学引论》也认为大一统是文化上的。
唐代孔颖达指出来,易经系辞讲四时,就是与五行相关,五生数五成数就是五行的思想。讲五行最早的比较出名文献《尚书·洪范篇》“水既纯阴,故润下趣阴,火是纯阳,故炎上趣阳,木金阴阳相杂,故可曲直改更也”。
董仲舒讲的“元时,天时,更化,改正,三统”说中表现出的是更生动的人文、亲子、政治和历史的时间观,不等同于《十二纪》、《月令》那样的人文生态时间观。
董仲舒的哲理思想的最大特点不是用了“阴阳五行说”,而是用他阐发的《春秋》公羊学之“元年春王正月”的元时更化的哲理,并能将它贯通到了其他的学说中,包括阴阳五行的学说中。
《天人三策》“灾异谴告”“天人感应”比前儒家论述的更多,“非对象化”“无人格实体神”。“天和人之间有内在的相互联系,不是一种外在的关系”,是一种保护人的生存自由方式。
《周书·君爽》天与人的感应不是契约或具体的惩罚与奖励,而是行德,“休征”“咎征”。
《金腾》周公周成王。
《诗经》“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天命靡常”“上天之载,无声无臭”等。
《大雅·文王》“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乾·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
人格神:实体的人格。实体:自在自为。
孔子是通过六艺与天、神打交道的大师“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 吾不与祭,如不祭”“敬鬼神而远之,可谓智矣” “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contextual(语境)境遇:时间境遇、生存境遇。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是以时间境遇和生存境遇为根,以孔子的《春秋》为源,以公羊学为依托,还加入自己的一些新的表述和理解。
董仲舒天人感应的三个方式:
(1)“元-天-王-正”的时机化方式
(2)阴阳五行说
(3)类比法
《说卦》“是以立天地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阴阳本义即时。清代惠栋《易汉学》“易道深矣,一言以蔽之曰,时中”什么时候做什么事。
董仲舒最大的改变是将阴阳在一定程度上分离开,并在这个基础上来尊阳卑阴,贵阳贱阴。
《易传》里有一段是有尊阳抑阴的意思,《系辞下》第四章,“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但《易传》里也有尊阴的表述。
在《春秋繁露》中的《天辨在人》《阴阳出入上下》《阴阳终始》将阴阳分开来看。
【阴阳消息】“独阴不生,独阳不生”
董仲舒尊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认为秦时用刑过甚,是属于逆天而行(反秦新汉)。但其哲理终究不符合中国阴阳互生,其弊端体现在东汉时《白虎通》、“三纲”等。
四时到五行在董仲舒这开梳理的较为通,到《白虎通》更为通。“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谓之五行。五行者,五官也。比相生而间相胜也。故为治,逆之则乱,顺之则治”(比相生:五行之中的“阳”、间相胜(相克):五行层次上的“阴”。(只有具备五个区别性特征,才能同时相生又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