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龙图腾与屠龙传说

2019-07-31 14:57 作者:子不语不休  | 我要投稿

世界各国都有原始的图腾崇拜,而龙则是华夏的象征。

敖丙 佚名

中国的龙旗,据考证,夏朝的旗帜就是龙旗,一至沿用到清代。东欧许多国家都以鹰为标志,这是继承了罗马帝国的传统。罗马的古徽是母狼,后改为独首鹰,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迁都君士坦丁堡之后,又改为双首鹰。德国、美国、意大利为独首鹰,俄国(原始图腾为熊)、南斯拉夫为双首鹰。表示为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波斯的国徽为猫,比利时、西班牙、瑞士以狮为徽志。这些动物标志不是人们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源于原始的图腾信仰。

列强侵华漫画

但在上古时期,华夏地区多民族多部落共存,自然也是多图腾崇拜。

龙的形象有说是“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也有说狮头、鹿角、虾腿、鳄鱼嘴、乌龟颈、蛇身、鱼鳞、蜃腹、鱼脊、虎掌、鹰爪、金鱼尾。

假设有龙的原型,但它并不是现在的样子,在战争后部落以及文化的融合,加入多个图腾,改造成现在的形象。所谓的龙九子:赑屃、螭吻 、蒲牢、狴犴、饕餮、蚣蝮、睚眦、狻猊、椒图,个人猜测不过是征服和融合几个较大部落图腾的分别形象。

龙九子

不过这里面有个例外,就是少昊所统领的东夷诸部落,他们是以百鸟为图腾的,尤其玄鸟崇拜和凤鸟崇拜最为尊贵。

而凤凰,一说是有原型,二说是跟龙图腾转变的过程差不多。

据说轩辕黄帝统一了三大部落,七十二个小部落后打算制定一个统一的图腾,于是在原来各大小部落使用过的图腾基础上,创造了一个新的图腾——龙。龙的图腾组成后,还剩下一些部落图腾没有用上,黄帝妻室嫘祖受到黄帝制定的新图腾的启示后,她把剩余下来各部落的图腾,经过精心挑选,也仿照黄帝制定龙的图腾的方法:孔雀头,天鹅身,金鸡翅,金山鸡羽毛,金色雀颜色……组成了一对漂亮华丽的大鸟。造字的仓颉替这两只大鸟取名叫“凤”和“凰”。连起来就叫“凤凰”。

凤凰

被称之为中国古代神话百科全书的《山海经》,一是确认了凤的存在:“有五采鸟三名一曰皇鸟,一曰鸾鸟,一曰凤鸟”(《大荒西经》);二是为其赋予了一整套似是而非的礼教经义:“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南次山经》)。

不过《山海经》这本书,虽然起源较早,历朝历代有缺失的部分,又被后人不断的注释和编写,成书较晚。几千年由古人不断编写,跨度太大了,都融入了每朝每代新的看法。

东夷最早以玄鸟(形象类似于燕子)为最尊贵,后来改为鲜艳的凤鸟图腾。

玄鸟图腾

不过凤鸟崇拜很有趣的一点,不知何时有了雌雄的区分,雄者为“凤”,雌者为“凰”。而龙,众所周知是雄性的象征。

所以我开了个脑洞:

崇拜龙兽图腾的部落早已是是父系社会。

而凤鸟图腾的部落是保留了原始母系社会的崇拜,后来内部也发生了分歧,随着生产力的变化,男女地位对调,出现了雄性的凤和雌性的凰图腾的对立。

就像女娲原本是创造人类的始祖,为母系社会的象征。但后来的神话传说中,搭配了伏羲,而且伏羲的地位慢慢高过女娲。

尤其在《封神演义》里,女娲的地位被淡化,形象也有点骄横和小心眼,派了三个妖精去扰乱商朝,为后面的封神之战武周灭商铺路。而封神之战的目的,就是将各自为政的仙人拉进编制,封神地位最高的是父系形象的鸿钧道人。后来天庭最高统治者也是父系形象的昊天上帝。

为啥我认为鸟图腾崇拜是母系社会呢?

关于纣王的商朝,有个起源传说,叫“玄鸟生商”。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玄鸟,正是之前所说少昊还有东夷各部落中最高的崇拜。商是黄河下游的古老的夷人部落,帝喾高辛氏后裔。相传有娀氏女简狄与二女行浴,有玄鸟飞过堕其卵,简狄取而吞食,因而怀孕生契,契为商人始祖。

契是商族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第一位男性首领。

关于鸟图腾还有后续,春秋战国时代的楚国还是以凤凰为图腾(比较正统),而一统六国的秦始皇嬴政据说祖先是玄鸟一脉的。

然后我有个更大的脑洞:

龙是万物之首,四灵之一,是"鳞虫之长"。鳞者,水中的各种生物;虫,百兽(《水浒传》武松打虎,在原著里称老虎为大虫。

武松打虎

古人的词汇都是可以统称很多东西。就“虫”这个字而言,常用它来表示大自然里的一切动物,家禽一类的称作为羽虫;兽类的通称为毛虫;带有龟壳类的作为甲虫;而以鱼为代表的水里一类的,称为鳞虫;人这种没有羽毛鳞甲叫做倮虫。)

龙是大陆和海中之王。

而百鸟则是天空的使者,尤其传说中的凤凰与青鸾,直通天界。

这恰恰印证了两种起源说:

一是进化论。水是生命之源,人类是从水生动物到陆生动物再到类人生物。(地生说)

二是上帝或女娲造人说。一个高等文明的外星人来到地球,投放了人类的种子;或者以自己的形象,加上地球上的基因,创造了人类;说不定,上帝真的是girl。(天外来客说)

女娲炼五彩石补天不过是修补飞船后离开了地球。

女娲造人

毕竟人类的智慧层次和动手能力,高出其他动物太多。

到了汉代,有了刘邦斩白蛇/赤帝子的传说,龙与皇帝的关系再次得到确切联系。西汉司马相如有《凤求凰》,凤凰的此时的性别区分明显。

再到后世,凤彻底沦为皇帝妃嫔的象征,地位一落千丈。

不过民间,自古流传着龙凤呈祥的文化,始终把两者摆在登对的位置。

龙凤呈祥

(龙凤呈祥)

中国的龙:

在中国,龙有善恶,形象多变,既作为帝王的象征,也有屠龙者的传说。

就比如汉高祖刘邦,他作为赤龙之子杀了白龙之子白蛇。

《白蛇缘起》白素贞

为什么蛇会是龙之子呢?

大概是越高等的生物,生育能力越差,后代会有不同程度的退化。

就比如凤凰,生了孔雀和大鹏。

而龙的等级更细分,蛇、蟒、蛟、夔、骊、螭、龙、应龙、烛龙等等。

有鳞曰蛟龙

其中蛟龙出场略多,蛟是古中国传说中能发水的广义龙类而有时称蛟龙,但并非龙,由于蛟龙常被人们目击,而广为人知,蛟栖息在湖渊等聚水处,也会悄悄地隐居在离民家很远的池塘或河流的水底。隐栖在池塘与河川的蛟龙,一般会被称作“潜蛟”。传说“蛟”修炼一千年便“走蛟”沿江入海化龙,悬剑桥就是防备走蛟伤害桥梁的。

《白蛇缘起》吞噬万蛇后的蛇女

关于蛟的来历和形状,古典文献中说法不一,有的说“龙无角曰蛟”,有的说“有鳞曰蛟龙”。而《墨客挥犀》卷三则说得更为具体:蛟之状如蛇,其首如虎,长者至数丈,多居于溪潭石穴下,声如牛鸣。倘蛟看见岸边或溪谷之行人,即以口中之腥涎绕之,使人坠水,即于腋下吮其血,直至血尽方止。岸人和舟人常遭其患。

《西游降魔篇》沙僧,类似虎蛟

《山海经·南山经》:“东五百里曰 祷过之山 …… 泿水 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 郭璞 注:“蛟似蛇,四足,龙属。”

《白蛇缘起》双头蛟

古人所说的蛟应是在综合鳄鱼、大鱼、蟒蛇、牛等动物特点的基础上组合而成的一种具有神化色彩的动物。

这种“鱼化龙”,在神话传说不同描述,鲤鱼跳龙门。在《西游记》中,一头龙王化身金鲤鱼误被渔人捕获,后来被唐僧的父亲放生。

神话中蛇蟒通过修行和天劫试炼可以进化到蛟龙的层次。龙五百年为角龙,角龙千年为应龙。

应龙

"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

在古人的眼里,龙是一种变幻莫测的神奇动物:

"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为蚕烛,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千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谓之神"(出自《管子·水地篇》)。

"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潇"。

龙(蛇族)因为等级的不同,有的是鲲鹏、大鹏、迦楼罗食物;有的得入天界,是神明的坐骑;只有像应龙烛龙这样顶级的存在,不受任何束缚。

烛龙是人首龙身的创世神,红色的皮肤,住在北方极寒之地,睁开眼就为白昼, 闭上眼则为夜晚, 吸气为冬天, 呼气为夏天, 能呼风唤雨。

烛龙

《大荒北经》明言烛龙居于“西北海之外”的章尾山,则烛龙场景居于《大荒经》版图之西北隅,《海外北经》叙事首起西北隅而终于东北隅,烛阴列此经之首,则其于《海外经》版图,亦必处西北隅。

烛龙之形象:《大荒经》谓其“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海外经》谓其“身长千里”,“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则其为物身形绵长,人面蛇身,且为红色。

烛龙之神异:《大荒经》谓“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海外经》谓其“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其视瞑关乎昼夜时辰,其呼吸关乎冬夏季节,其气息关乎风雨气象,则烛龙之神异全在其与时序的关系。不同季节的龙星星象皆在《山海经》中留下清晰可辨的印记,夔龙为春天之升龙,应龙为夏天之飞龙,烛龙为秋天之降龙,相柳为冬天之潜龙。

不过在江河湖海、崇山峻岭中,龙族天生肉体强横,大多称王称霸。

关于中国古代屠龙的故事里,除了刘邦。还有二郎神杨戬灌江口斩恶鲛,西晋小霸王周处除三害,初唐魏征梦中斩神龙。

敖丙 哪吒

基本上都是替天行道,而且以层次较低的蛟龙居多。

西方的龙:

龙最早起源在西欧古代某些民族的文化里是力量与神圣的象征,而在基督教文化里则被形容是邪恶、恶魔的代名词。

拉斐尔·桑西(意大利)《圣乔治与龙》

最有名的是圣乔治与龙的故事,龙被描绘成邪恶、贪婪的象征,并且吃人。这个故事是基督教宣传对龙、龙和王都代表着邪恶的异教信仰,而圣乔治代表传教士的正义。

其形象,有类似美洲狮的身体、两只巨大的蝙蝠翅膀或者羽翼、四条腿、和一个有些像马的头。故事中最常提到的颜色是绿、红或金色。它的尾巴长而蜿蜒,末端有刺,可能有倒钩。每条腿的末端都是巨大的爪子,类似于肉食性鸟类的。龙有几排尖牙,常常有背棘。

欧洲文化中的龙是受到多方面影响的结果。前有希腊、巴比伦神话以至基督教,后有北欧神话、凯尔特文化以及英格鲁-撒克逊传说,造就了欧洲文化中丰富多彩的龙的形象。受到希腊神话的影响,许多传说中,龙是宝藏、财宝的看守者。同时,龙也变成了贪婪的象征。在基督教传说的影响下,龙成为了恶的象征。

在10世纪,波斯诗人菲尔多西(Ferdowsi)(又名Firdawsi)在史诗《王书》(Shah-Nameh,又名Shahnama)中重新讲述了波斯的王室神话。其中包括若干与龙的遭遇。这些生物有时喷火,有时吐毒,死亡过程中会散发出强大得足以使英雄昏迷的毒气。它们还会说话,至少足够用来嘲弄它们的敌人,其中之一还能隐形,凭借魔法或者难以置信的潜行本领。

根据菲尔多西的口头描述判断,他将龙想象为怪蛇。一条像是黑色的大山,一条是水陆两栖,另一条有拖到地面的长毛。

然而,他的作品的插图画家大量借用中国传统,常常给他们的龙四条腿、从肩部和胁部长出的奇特的火焰般的翅膀、以及萎缩的角。

“龙”虽然在英文中一般翻译为“dragon”,而欧美西方文化中的“dragon”与中国传统的龙,除了外观容貌上有一些相似外,背景和象征意义都分别甚大,但其实并不只是如此。在基督教流行之前,西方的“dragon”一直是维京人、塞尔特人和撒克逊人的民族象征,这点和东方龙无异。随着基督教势力的壮大,龙和蛇有负面涵义,其在《新约全书》的启示录中被描绘为邪恶的“古蛇”、“魔鬼”、“撒旦”,从此西方龙就常与邪恶画上等号。

脑洞时间:

历史上参与中原争霸的始终未能被同化的部分异族纷纷去哪了?他们会不会穿越沙漠、跨过大海,来到了新的领地。在对龙的污名化过程中,他们心中的一部分人因为仇恨所以参与进去。

脑补了一个持续几千年类似九头蛇一样庞大邪恶的组织。

终于在大航海时代,一个神秘的、以龙为图腾,据说拥有无数财富与宝藏的东方古国慢慢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探索文明之旅某个时候变成殖民和掠夺,东方古国也与西方传说中守护财富的恶龙形象渐渐重合,抹黑后好让他们名正言顺、心安理得的侵略。于是有了颠倒是非的“黄祸论”。

“黄祸论”漫画

不过,至少有三次可证实的“西迁”。即东汉北匈奴被驱逐,间接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唐朝灭亡突厥,他们的后裔被迫流亡,后来灭了东罗马帝国。

元朝时蒙古大军横扫欧洲。

不过这三者,不仅给后来欧洲白种人带来灾祸,之前也给亚洲黄种人带来灾祸。就像白人中也有希特勒这样给全世界带来灾难的,所以肤色歧视根本上就是错误的。

现如今,西方民间对龙的看法早已脱离了绝对的邪恶以及凶猛的野兽,更多的则是一种拥有力量的中立生物。虽然基督教文化还是西方文化的主流,西方课程有“宗教”,但在21世纪,不是每个基督徒都是偏执的如同几个世纪前教会控制下的狂信徒,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龙类”依然拥有一大批的爱好者。

哪吒之魔童降世

努扎尔、那吒与哪吒:

哪吒是以“努扎尔”(Nuzad)和“那咤”(梵语:Nalakūvara)为原型上加工改撰而成的宗教神仙,从古波斯拜火教传到印度,再从古印度佛教传到中国,被传入本土后,先有民间传说,后有戏曲和小说等内容,原系我佛护法神,我国道教的哪吒即由此流变而来。由佛释原创再从古作家编撰,晚唐至明清末期间五个朝代世纪,相似特征以及神形象被道教化,和佛教文化交融衍生而成,所诞生了哪吒这一位道教神,主要形象定格在《封神演义》。

而波斯拜火教,也称祆教。

波斯帝国灭亡后,祆教徒除了流亡印度以外,部分流亡到中国。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里,重点描述过张无忌的明教就是拜火教的分支。

该教教义:

1、崇拜最高主神阿胡拉 • 玛兹达。认为他是万物之主,也是光明、慈善的主宰,先创造了天体,而后创造了万物之灵,再由“灵”演生出万物,其善体现在万物之中。

2、主张善恶二元论。世界存在善与恶两种势力,主掌善的圣灵是斯班塔 • 曼纽,代表了光明、美德、创造、善行、真理与秩序;而主掌恶的生灵安格拉 • 曼纽则代表了黑暗、丑恶、破坏、罪行、谎言与混乱。相信善神与恶神经过长期而反复的较量之后,最终善行将战胜邪恶,光明将代替黑暗。

3、相信真理神圣而永恒。真理先于万物而存在,并将永存;琐罗亚斯德是真理的预言者和最高神的朋友。

4、认为人由善神创造了身体和灵魂两部分,同时将意志赋予了人的本性,因而善恶伴随着人的一生,选择善行的人死后将升入天堂,而选择恶的人将要堕入地狱。所以人们要以“善思、善言和善行”为道德箴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最终,所有的灵魂都将通过“裁判之桥”接受末日审判。

虽然现今该教式微,但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道教等现存所有宗教基本上都受它或多或少的影响。

佛教和道教是融合了它部分,而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融合的同时也把它列为对立面。

琐罗亚斯德教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曾被伊斯兰教徒贬称为“拜火教”,是依其主要宗教仪礼特征而名。以其创始人古波斯先知之名名之。

三世纪中叶,东传入中国,四世纪中叶,传入中原,其神被名之为“胡天”。至唐代,被名之为“祆(拼音:xiān ,注音:ㄒㄧㄢ,意为天意所授之教,这是专门创造的一个汉字,注意不要把“祆”“左示右天”误作“祅”“左示右夭”)。 其音属于外来音,是唐人据其音而造的新字,以其俗事天神故。陈垣先生曾考证:“不称外国天神而称祆,明其为外国天神也。”其意指祆是中国文化对拜火教文化内涵高度概括。总之,无论祆教、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皆为外人以其教派特征而称呼之。至于教内自称为何,资料阙如,今已难考。

六臂哪吒

琐罗亚斯德教认为,火是阿胡拉·马自达最早创造出来的儿子,是象征神的绝对和至善,是“正义之眼”,所以庙中都有祭台点燃神火,最壮观的是在伊朗利用天然气修建的神庙,四方的神庙四角有四根连接天然气井的管道,在庙顶四角有四个日夜燃烧的火炬。日常点燃和保存神火要经过繁复的仪式。

琐罗亚斯德教认为,火、水、土都是神圣的,不得沾污。教徒死后仅能天葬,即放置特定圣域任由兀鹰食其尸体。

另外,中国神话中历史起源最复杂之一的杨戬也有部分是和波斯拜火教有关的。

龙蛇演绎:

先讲一下相柳和海德拉。

相柳又称相繇,上古时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凶神,共工的大臣。《山海经·大荒北经》:“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

杉泽《观山湖》相柳

蛇身九头,食人无数,所到之处,尽成泽国。

它喷出来的水比洪水还厉害,又苦又辣,吃了就会送命,因此,这种水泽连禽兽也不能生活。禹见相柳如此猖獗,就运用神力杀了相柳,为民除害。相繇被杀后流了很多血,腥臭无比,不能种任何庄稼;他呆的地方,是一个多水的沼泽地,人们无法在此居住。禹派人垫了三次土,都陷了下去。没有办法,禹只好把这里挖成一个大池塘,并用淤泥在池塘边修建了几座高台,作为祭祀诸神的地方。

海德拉/九头蛇:

出自《波斯古经》、《圣经》

希腊神话中的九头蛇,是西方的神话生物,在古希腊神话中出现最为频繁。

它生活在阿苟思海湾的罗娜地方的沼泽中,被称为罗那九头蛇,吞食田地,蹂躏人畜,无恶不作,所吐出来的毒气还使得当地成为所谓的瘟疫沼泽。

九头蛇海德拉

宙斯所生的赫拉克勒斯(hercules)因为天后赫拉的陷害而丧失神智,杀了自己的妻儿,为了要赎罪,他接受神喻,前往服侍他的表亲迈西尼国王尤理士修士,尤理士并不笨,他为了取悦赫拉,于是决定尽一切可能害死赫拉克勒斯,于是他交给了他十二个难如登天的任务,第一个是杀掉刀枪不入的奈米亚之狮,后来赫拉克勒斯将它的皮当做护甲去进行第二个任务,这第二个任务就是宰杀九头蛇海德拉,这个九头蛇厉害的地方除了它的毒气之外,它的毒液也是世间奇毒。

不过由于赫拉克勒斯身上的狮皮刀枪不入,所以它的毒牙也没有办法进去,不过它有九个头,砍掉每一个头都会再生,而且中间的那一个头还是永生不死的,让赫拉克勒斯大伤脑筋,还好后来他的侄子交给他一个火把,让他每砍掉一个头就用火把烧伤口,让他再也长不出头来。而最后一个头在砍下之后,赫拉克勒斯就把它的头用大石头压着,让它再也不能作怪,最后还把身上所有的箭都沾上了海德拉的毒血,成为赫拉克勒斯后来的武器。

在《山海经》和《波斯古经》出现的九头蛇特性意外相似。

迦楼罗与毗湿奴

蛇族与金翅大鹏:

迦楼罗,是古印度神话传说中记载的一种巨型神鸟,在印度教中是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湿奴的坐骑,而在佛教中则位列于天龙八部之一。专食龙族——其实是那迦蛇族(Naga)佛教徒为了贴近中国文化而把古印度神话中的蛇族翻译为龙族,如清迈双龙寺便是一例,其“龙”无爪,实则为蛇也,并非龙。

将迦楼罗食蛇习性强加到鲲鹏身上,鲲鹏的鹏鸟形象融合到迦楼罗身上,将迦楼罗与鲲鹏大鹏等形象混淆后,大鹏金翅鸟这一古来未有的形象由此诞生,实际上两者属性完全相反。

如来携灵山众降伏金翅大鹏

而由于古代受格义风气的盛行,佛教徒翻译经典时不明就里,便将迦楼罗翻译成金翅大鹏或大鹏金翅更进一步加剧这一错误,实为只知其表象而不知其本源。

在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的《初篇》中详细地记录了迦楼罗为了解除其母的奴隶身份而与蛇族打赌,以夺取天界的甘露换来换取母亲和自身的自由。最终成功地从天界因陀罗处取得甘露,从而在争取到自由的同时终身以蛇族为食的故事。

迦楼罗

四大文明古国与希腊:

古巴比伦(位于西亚,今伊拉克)、古埃及(位于北非,今埃及)、古印度(位于南亚,地域范围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和中国(位于东亚,今中华人民共和国)。

四大文明古国实际上对应着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分别是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印度、中国这四个大型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区,而稍后的爱琴文明未被包含其中。四大古文明的意义并不在时间的先后,而在于它们是后来诸多文明的发源地,对其所在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四大文明是原生文明,而其他文明属于派生文明,深受临近地区原生文明的影响。

古埃及

古埃及神话中并没有出现典型的龙的形象,也没有明确的以龙为主角的故事。然而,古埃及神话中已经包含了后来作为龙的形象与故事的一切原始素材,包括人类的毁灭,荷鲁斯与赛特的对抗,以及太阳之翼。古巴比伦神话将这些元素变化糅合,产生了后世龙的故事的雏形。古埃及神话出现的一个龙的雏形是上半身为鹰而下半身为狮身的形象。上半部分的鹰形代表了太阳神,而下半部分的狮身则是母神丰饶女神哈托尔的形象之一。这个龙的形象,代表着一切有关水的特性,包括使大地丰饶的好的一面与其摧毁性的的一面的具现化。

美索不达米亚

伊什塔尔城门上的怒蛇(Mušḫuššu )的浮雕,公元前6世纪。

怒蛇浮雕

与古埃及神话几乎一样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中则出现了更近似于现今的龙的形象。一个代表性的例子是巴比伦神话中的迪亚马特。迪亚马特是海洋之女神,不仅是创造万物的神祇,也是元初混沌(即希腊神话中的卡俄斯)的化身。可以看到巴比伦神话在古埃及神话里继承下来的海洋、母神与破坏(混沌)的概念。迪亚马特与主神马尔杜克的战斗是“勇士与海中怪物搏斗”这一母题的早期雏形。

怒蛇 by Flying-Fox

迪亚马特的后代怒蛇则被认为与龙有更密切的关系。根据新巴比伦时期建造的巴比伦城伊什塔尔城门(公元前6世纪)上的浮雕显示,怒蛇的形象接近于麒麟,头部、颈部和躯干都覆盖着蛇鳞,前足为狮足,后足为鹰爪;头顶长角,尾部有蝎尾针。

巴比伦

巴比伦创世史诗 埃努玛·埃利什(Enuma Elish)写在不晚于公元前12世纪的七块泥版上,它描写了巨龙阿卜苏(Apsu)原始的地下淡水之神。阿卜苏是巨龙提亚马特,深渊之咸海女神的兄弟和丈夫。他们的水在地下混合在一起,创造出众神。然而,年轻的神变得难以驾驭,搅起波涛打扰了他们只希望休息的父母。

  阿卜苏不顾提亚马特不要与她的孩子战斗的恳求,与Ea(也叫做恩利尔)开战,这导致他的毁灭。恩利尔(Enlil)接管了他的水国,生下龙子马杜克(Marduk)(也叫做Bel,后来变成迦南语的巴尔Baal)。马杜克借用其他神的力量抵抗暴怒的提亚马特,在她可以完全消灭他们之前。龙之母尝试吞下马杜克时,他把一个装满风的袋子推入她的嘴巴,然后用长枪刺穿她的侧面,杀死了她。为了庆祝此次胜利,这位英雄神用提亚马特的尸体制造天地,并用她配偶的血制造人类。

古希腊

古希腊神话中的龙常常作为凶恶的怪物以及宝物的看守者出现。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中提到阿伽门农的

装束时说他的剑带上有蓝色龙形的图案,他的胸甲上也有三头巨大的龙形象的纹饰。在赫拉克勒斯的十二件功绩中,第十一件“盗取金苹果”中守护金苹果的也是龙。据伪阿波洛多罗斯的《书库》第2册中描述,金苹果“由一条长生不死的巨大的龙看守着。这头巨大的龙是堤丰与艾奇德娜的后代,生有一百个头颅,一百张嘴巴里发出一百种不同的声音。”许癸努斯的《传说集》中则提到守护金苹果的龙拉冬是堤丰与艾奇德娜的子女之一。它还有一个兄弟,是守护金羊毛的龙(一说此龙的母亲为大地女神盖亚)。

另外,著名的龙还有皮同,此龙是一雌一雄两条的形象龙混合的产物;阿瑞斯的龙,其牙齿种出的龙牙兵就是底比斯人的祖先,彭透斯称底比斯人为马尔斯的子孙、龙的后代;赫利乌斯的龙,后来金龙车给了他的孙女美狄亚;变形记中提到丰收女神德墨忒尔是另一位拥有龙车的神。

古希腊文中“龙”与“巨大的海蛇”是同一个词,可以看出古希腊文化中龙的形象与蛇的形象相近,主要表现为强大的力量以及长生不死的能力,这与巴比伦神话中的迪亚马特的形象有关。

总结:

这世上有许多不知道“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

龙与蛇的问题也是如此。

文明起源不知道是谁影响了谁,远古神话有着许多相同的巧合处。古代尽管路途遥远,文明交往也不是我们想的那样闭塞。神话在自成一派的文明独立后,又数次与其他文明交融,衍生新的故事。

就比如哪吒目前的起源是波斯的努扎尔,但中国古代也有与火、光明有关的祝融和夸父一族。谁也不能保证,他们往前追溯后会不会是同一个起源。不过年代越久远,证据越难保存,真相越模糊,可能就成悬案了。

为什么巴比伦灭亡,希腊数次毁灭后偏安一隅,印度历史最为混乱,至今仍被称为文明起源地?

这就是高等原生文明的特殊性,即使被野蛮低等的文明侵占,但其中的先进和伟大仍会被后来者继承。希腊的雕塑与艺术、制度与民主,影响了现代欧洲的开端。

比较特殊韧性强运气好的中华文明就是如此,秦国虽然是春秋战国时最野蛮落后的,当它统一时,吸取了六国的精华。元朝蒙古虽以武力定天下,但却无法取代中华文明。清也是如此。

中国早早以农耕稳定下来,发展历史和文明,并记载典籍以传后人。边疆保持着原始的游牧、狩猎,因地而异,弱肉强食,长年战乱,根本无法稳定下来。历史没法记录,制度文字不完善太多,当它进入中原时,不可避免就被同化了。

而印度,更是靠他国记录来还原当地历史。

中国的基本盘越做越大,而古巴比伦、古希腊地方小,施展不开,终至毁灭。

即便有些国家想从文化和精神上真正独立,废除汉字,篡改历史,舍弃中华文明的影响。但最终发现,认不清自己,同时己身不健全的文化带来问题重重。

中华文明到现在就是个兼容器,包容同化其他小文明。舍弃这个主机,他们需要花数千年去重新创造一个新的文明,或者附庸西方的文明体制。

但中华文明也有局限性,它虽然记录了种种外来文化被同化的记录,但无从知道己身走出去的文明对世界的影响,除了曾为附属国的例外。

因为世界上并存的古文明,要不就毁灭,要不就记载历史比较晚,或者像印度那样很长时间自己不记录。

如果说中国历史十不存一,那么世界上许多地方在中国记录的某个节点前,历史几乎是荡然无存,偶尔靠几个吟游诗人的传唱本当作历史证据。

这也造就了许多中华文明的孤证不证的尴尬局面。

(资料图片采集自网络,加上我个人的臆想观点)


龙图腾与屠龙传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