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P】《不正》惊悚 短篇小说

Cant
不正

原文链接:https://www.fimfiction.net/story/332084/cant
作者:Rambling Writer
译文地址:https://fimtale.com/t/30566
译者:jazspi
译者注:暮光抄书抄得无法自拔。

简介:
一本老书就要脱散,暮光想要誊抄一遍以保存。但抄本必须尽一切可能精确,才能保留原本的状态。不会有困难的,毕竟没有看着的时候文字又不会变化。
对吗?

抄 书
Makin' Copies
《间域多角怪经》*毫无疑问是暮光见过的最无趣的邪术大部头。
首先,书的外观就普通。封面并不是小马皮(而且也不是任何一种动物皮)。书中的字不是由血写成,书上也没有覆盖着尖刺。它与其它任何一本百年老书毫无二致:书页摇摇欲坠;封面曾是知更鸟蛋蓝,但已褪色;标题和作者用超级呆板的黑色字体书写。把这书随便扔进书架,肯定就不容易再找到。
然后还有内容。鹿尼字母(Reinlic Runes)的著作在现代已是凤毛麟角,而且这本书的字距安排得非常工整、非常精确。但以上就是文字仅有的亮点了。这本书的内容濒临语无伦次,还不是那种有趣的疯话,而是那种用“辉光决来诸新之彩虹”替换“辉光必然来自新的彩虹”的狗屁不通之物。**而暮光解读了内容以后,也没有好到哪去。作为一本召唤怪异存在的指南,这本书提供的方法在每一步上都大错特错,简直就像在真空中用石棉和冰取火一样无可救药。这还是在没有跑题的时候。比方说有一节,作者忽然大谈特谈食盐对于蛞蝓的作用。有几幅供魔法圈同侪使用的图解,但那些也和其它内容一样凌乱:直线弯曲,形状歪斜,而且没有比例说明。甚至在页边空白处有几处涂鸦,画着高楼大厦、一碗水果之类的平庸之物。
这本书的背后甚至没有有趣的故事。它只是作为稀罕物在藏家之间流传,而收藏者都度过了幸福、长寿的一生。事实上,是因为有一名极其缺乏安全感的收藏者“以防万一”把这本书捐给了她,暮光才注意到这本书。而且这个作者有据可查。据说,她是在北境(距古/今水晶帝国不远处)一番痛饮后写了此书,写成的书令自己都后悔、尴尬。她在96岁高龄于梦中安然离世,而在此之前发生的最怪异的事也只是在写完书后陷入了对直尺的不寻常的痴迷。
综上嗯,无聊。暮光已经从头到尾读过许多遍,也没见她发疯。这本书在每一个方面的大失败总能令她莞尔。但这也导致了她现在的问题:因为她读了这么多次,这本书就要散开了。她一向轻拿轻放,但这本书年事已高,只能经受起那么多次折腾。
因此,暮光准备了许多墨水、许多羽毛笔、许多羊皮纸,放在图书馆里。她还腾出了许多时间:她要把这本书一点不差地抄一遍,这样就可以只读抄本了。原本就放到……大概是储物间去吧。没多大所谓。
她把书翻到第一页,开始逐词抄写。到现在,她差不多能全部背下来了,但她还是专心对照着书。必须精确。
她吹着口哨,第一页很快就抄完了。翻到第二页之前,她仔细检查,注意有无任何不一致之处,以防万一。但她没有——
等等。
最后的那个符文……并不完全精确。暮光在她抄的符文和书上的符文之间来回看。她的是尖尖上面有弯弯。而书上的是弯弯上面有尖尖。差别细微,但暮光知道如果她看到了却不改,她就会被逼疯。
她扫了一眼已经写好的那一页,纸上的墨都还未干。她很不想涂掉一个字符,那样很丑,但重写一遍太费时间。我以后再改这一页吧。她把那个符文描黑,一边描一边皱眉。然后在它下面重新写了一遍。她的:弯弯上面有尖尖;书上的:弯弯上面有尖尖。好。她又检查了一遍,以确保不要还有其它的错——
哇。她的行距简直惨不忍睹。她怎么会连这个都没发现?从上到下没有一行是均匀的。这可不行。必须精确。全部重写一遍实在折磨,但没法。她叹了口气,把那一页纸揉成一团,抛过肩膀。然后她开始重新抄写。
她这次的速度慢了一点,她不能容忍再犯。必须整齐。这个过程漫长而煎熬,尤其是和第一次相比。但没有办法。想要精确就必须这样。因此她一行一行地写,时刻注意着行距,还要保证最后一个字符是弯弯上面有尖尖。抄写完成,她又对照——
该死。该死该死该死。她的行距是一致了,但是文本整体微微向左倾斜,这从页边留白的宽度不一致上就能看出。她怎么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呢?暮光抱怨了一声,把这张纸推到一边。她抽出又一张白纸。但在返工之前,她恋恋不舍地向她的成果望了一眼,那就是艺术品,唯一的美中不足之处就是歪了。
而后她眨了下眼。
其实文本一点也没有向左倾斜。
而是微微向右倾斜。
暮光又眨了下眼,大皱眉头。之前明明是向左歪的,不是吗?难道她看走眼了?她看到页底。左边的空白比右边稍微多一点,肯定是向右歪了,绝对的。至少她的眼睛告诉她的是这样,差别并不明显。
怎么检查呢?用直尺。真倒霉,她提前没有考虑到要带直尺。不过只用了一小会儿她就拿到一把,并回到图书馆。她要看看这文本到底倾斜了多——
完全没有倾斜。
暮光揉揉眼睛,呆呆地望着。她以为她之前看到的差距很可能压根儿就不存在。她量了页边的宽度:左下角是一吋,右下角也是一吋。周密起见,她又量了量左右边距以及上下边距:都是笔直的,都是一吋。
太可笑了。难道她连写出的东西正不正都没有足够的空间感判断吗?她相当确定之前看到的页边就是斜的,但她必须精确。暮光决定再检查一次,如果还是斜的,就重来。
检查过后,她发现文本的确是斜的。但不是整体,只有每一个字:符文是斜体。
……斜体?她抄写的时候没有用斜体的吧?那样她总该记得的吧?需要刻意才能写出斜体字,但她明明没有在这方面刻意。她摇两下头,又看了一遍。符文就是斜体,方向全都一致。再摇头,再看。还是斜体,方向一致。
没有办法。暮光把这张纸也推到一边。她可以留下的,但上面的斜体字会令她发疯。必须精确。她拿出第三张纸,确保它在桌面上完完全全端正,这才开始又一次重抄。她写得更慢了,因为她要尽一切可能的仔细。她写到最后一个符文(弯弯上面有尖尖),放下笔,再——
啊,不。不。她怎么会遗漏这个的?她的字距完全不能看:本来是这个单词的字母都写到上一个或下一个单词去了。这……这就不可能好吧。她抄书的能力怎么会有这么烂呢?不。不可能。但是白纸上写着的黑字就是这样。糟透了,糟透了,糟透了。她需要工具辅助保证每个字母等宽,比如网格纸。但不要真的网格纸,写在那上面太丑了。需要在纸面上覆盖一个可分离的网格。
噢!可以用丝线编一个。她需要不用魔法保持丝线笔直,即使她的控制力也是有限的。那么……就用钉子吧。用钉子把网格固定在桌上。虽然不得不毁了桌面属实不走运,但这很重要。必须精确。
丝线、锤子、钉子。她的存量不多,但还是有一些备用的,都在地下室放着。只用了几分钟,暮光就到地下室找到了这些物品。在她走回书桌的路上,她无意间瞥了一眼她与朋友们的合照。
那照片微微向左倾斜。
暮光的眼皮跳了一下。她伸蹄调整相框,要把它扶正。正了吗?正了。她把头左歪右歪。看上去正了。她走开,然后突然闪回来盯着照片看。
就是正的。
过了一会儿,暮光才从照片前挪开,回到她的书桌。但她没有直接开始编织网格,而是先把器材放到一边,检查最后一页,万一在她离开期间她的字距问题自动消失了呢。
字距还是烂。但烂的方式似乎不同。暮光说不出到底哪里不同,但她很肯定和她上次看到的不一样。比如,她很确定那里的两个符文之前在这一个单词里,而现在在那一个单词里。但没用,这两个符文本来就属于两个单词,就不应该在同一个单词里。
暮光推开那一团乱麻,转而开始测量原版书上每一行的行距与每一个符文的尺寸。必须精确。符文的高度在每一处一致,是精确的十六分之九吋。符文的宽度在每一处一致,是精确的四分之一吋。相邻两行的间距在每一处一致,是精确的八分之一吋。非常好。精确就是好。她测量了足足四遍,以防万一。所有测量结果一致。
直到第五次测量结果检查完成以后,暮光才把钉子钉进桌面。不等大的符文、不一致的行距要不得,不行不行不行。这本书很重要。它给了她这么多欢乐时光,她必须给它相当的尊重才合适。尊重就是保证每一处细节与原版完全一致。必须精确。
下一步是系上丝线。暮光在一侧留了空间,可以把羊皮纸移进移出。她拿了张写废的纸,写下文本的前几行,每一个方格写一个符文。嗯,其实是长方形。她抽出羊皮纸检查。看上去很好。用直尺测量。结果也很好。端端正正、整整齐齐。必须精确。
终于,她开始在一张新的羊皮纸上抄写。她写得非常慢,不仅要保证每个字符一样大,还要保证每个符文一样粗细。以她的好运气,写到最后她肯定又会发现符文的线条粗细不一样,那可就倒霉透了。那样的话她一定会疯掉的。那样可不行。必须精确。
忽然,她就写到了最后。她放下笔,从格子下抽出羊皮纸,然后——
完美。字迹工整,字符对齐,字体端正。没有错误,精确无比。
暮光的心激动地咚咚直跳。这一次她竟然总算没有搞砸?她闭上眼睛,又检查了好几次。每一次都是完美的。她站起来,在室内走了一圈,在照片前停下。是完美的。回到桌前检查,还是完美的,精确无比。
她不禁微笑起来。终于,大功告成。
至少第一页完成了嘛。
她的独角酸痛。其它页也必须和这一页一样精确,但待会儿再写吧。现在她需要休息。她站起来,伸展了一下,向房门走去。厨房里好像有巧克力可以搜刮。
然后她停住,后退了几步。她向左歪着脑袋,看着门,又向右歪,又向左。
可能只是她的想像罢了,但那门框似乎微微向左倾斜。
犹豫着,她伸出蹄,把门拉到一半,然后松开。门扇自由地荡着,直到轻轻碰到墙。犹豫着,她伸出蹄,把门推到一半,然后松开。门扇自由地荡着,直到轻轻碰到门框。
暮光又看了一眼门框,松了一口气。她笑了。她一定是抄书抄得着魔了。门框才没有微微向左倾斜,而是微微向右倾斜。

注:
*:原文:The Scripture of the Many-Angled One, They of the Space Between.
**:这一句的原文:It was laughable gibberish in the vein of “the glow must be originate that fresh rainbow” for “the glow must be from a fresh rainb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