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见百年前的摄影教材——《柯达摄影术》

没精力做视频了,并且内容上很可能需要长期补充,所以还是请允许我用擅长的方式来隆重介绍本次的重量级嘉宾吧:

这位“大爷”的全名是《柯達攝影術 日常攝影必備之參考書》,由柯达公司的上海分公司出版(以下简称《柯达摄影术》)。
很幸运,我手头的这本《柯达摄影术》除了封面有老化和少许纸屑脱落,内页近乎全新。根据内页精细印制的网点图,本书的印刷应该运用了铜板凹印工艺。这种依靠网目表现图像浓淡层次的工艺在民国时期又被称为“网目版”,在那时属于高档印刷工艺,一般用于印制艺术类期刊的封皮和插图图版 [1]。要不是浓郁的民国行文风格与古早相机的插图,我甚至会怀疑这本书是五、六十年代出版的。
你以为这就讲完了?那你就太小看这篇专栏了。
拿到这本书却只撂在家里的书架上吃灰,任凭汗渍与灰尘侵蚀书页与字迹,或者随手拍几张照发在某些摄影论坛上炫耀……或许有的人对此不以为然,或许二手平台上还能找到这本看似存世量不少的书,但无论如何,如果这般对待一本饱经沧桑,承载了人类摄影发展史的第一手资料,我是问心有愧的。
总之,接下来就是喜闻乐见的考古时间了——
首先,本书没有附带任何出版信息,互联网上关于这本书的信息也十分有限。谷歌图书上只记载了本书于20世纪20年代出版,但这本书真的有这么古老吗?
在拿到这本书并初步翻阅之后,我初步可以认定出版年份最早也是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因为书里面介绍了麦士达(Mazda)镁光灯泡,而镁光灯泡是从1929年才在德国首次商业化生产的。顺便,书中也介绍了一款看起来已经很成熟的柯达手持裂像测距仪,而柯达首次推出具备联动测距功能的相机是在1916年,也就是柯达3A Autographic Special上市的时候 [2, 3]。有理由相信,轻便的手持测距仪也是比较后期才出现的产品。


其次,在我细心筛查了本书出现的相机后,一款“柯達「來丁那」鏡箱”(看来那时大概还没有“相机”之类的叫法)成为了关键线索:此相机正属于柯达的Retina系列,也是全书中唯一的135相机。Retina还是柯达于1934年首款推出的135相机(第一款型号为Nr. 117),此后的35年间不断地迭代与制造Retina的旁轴机型也代表着柯达在135相机的行列当中站稳了脚跟 [3]。
经过对比后 [4, 5],基本可以确认此相机为Retina系列的Nr. 118型号,仅于1935-1936年生产,产量也只有Nr. 117或Nr. 119的几分之一(约9144台)。值得一提的是,1936-1938年生产的Retina Nr. 119型号和Nr. 118型号在外观上几乎只有过片旋钮上的区别,并且有的Nr. 119会配一个冷靴座,顶盖的颜色也可能不同,而Nr. 118没有这些衍生规格;另外,由于搭配的快门规格和镜头规格(施耐德Xenon或蔡司Tessar)等差别在同一型号中也会出现,因此不足以作为辨认依据。考虑到本书给出的插图并不是更早期的Nr. 117型号(于1934-1935年生产),本书的出版年份很可能就是1935年或1936年(仅考虑书中的内容取材,不考虑出版印刷所需的时效的话)。

至于为什么会考虑从这款135相机入手调查本书的所属年份?这还得从一个让我有点惊喜的意外发现说起:在搜集关于此书的资料时,我得知李莽的《屋顶下的天空》里头就提到了这本书,看来作者在这方面也是挺用心的(不过当时这么有分量的一本精装书卖的要比我想象中的便宜啊):
梳分头的青年肃然起敬。他放下手中的书,两手捧起徕卡相机。“哈,还是新的。”他说,“我估计,整个贵都城,有这种相机的人,不会超过三个。这是135相机,用135胶卷,你买几个胶卷 ?”
“就一个。”叶一峰说。
“八角钱。”青年说,“这本书也是八角钱。假若你有雅兴一起买,敝店只收你一块五角钱。假若你添一块钱,还可以买一套冲洗药品,敝店还送你五张七英寸相纸。”
两块五角钱,相当于学校一个月的伙食费。叶一峰想,这次大不了不买衣服。叶一峰想。他掏出三元国币,这是昨天才收到的。父亲寄钱给他买衣服,还在信里说,贵都城很大,买衣服比家乡的小镇更方便。叶一峰用这笔钱买下一个胶卷,一套冲洗药品,一本书。书的名字叫《柯达摄影术》,这本书是精装本,封面上写着:日常摄影之必备参考书。柯达公司·上海。青年又递给他三个纸袋:“这个纸袋是显影液,这个纸袋是定影液,这个纸袋是相纸。你会冲洗照片吧 ?”
“试过一次。”叶一峰说。
“一次是不够的。如果你想提升自己的水平,《柯达摄影术》可以帮助你。”青年又递给叶一峰一个空纸袋,“这是敝店的照片包装袋。如果你自己不想冲印照片,可以交给敝店做。欢迎光临。
顺着引文讨论的话,徕卡直到1925年的莱比锡春季博览会上,才正式推出了影响摄影历史的巴纳克相机,首款推出的机型是Leica Ⅰ Model A。在那个年代,主流相机还都是各种面向高阶用户的中大画幅折叠皮腔机或简易的方箱式相机,后者相当于那个年代的傻瓜相机;至于郎静山或郑景康之类的摄影师或者那个年代的记者,则会用到更专业的相机——例如格拉菲的“烟囱”单反(本专栏第一张图左侧的那台就是)或新闻相机 [6]。
总之在那个年代,还鲜有人能接受徕卡巴纳克这种全画幅相机,这一点在《柯达摄影术》当中可见一斑——全书除了之前提到的那款柯达Retina之外,再没有出现过一款135相机或类似画幅尺寸的相机。事实上,翻阅当年的各类相机广告册或摄影书刊杂志也能发现,直到30年代的中期,使用35 mm胶卷的相机才开始流行,并在之后踏上了王道征途,跻身成为主流产品。135相机的出现与流行可谓翻开了摄影时代的崭新一页,用这样一个关键点来判断本书所属的时代也就事半功倍了。

无疑,徕卡开创了“135”的先河,不过要继续将其发扬光大直到现世,肯定还离不开镜头光学、底片和显影(放到近现代那就是传感器了)等相关技术的进步,以及这么多年以来,包括蔡司、柯达本身以及一众紧跟潮流并努力内卷的相机品牌(笑)。

回过头来,这本《柯达摄影术》都讲了什么呢?全书共224页,25个小章节,从各类器材、拍摄技术、审美,到冲洗、放大与作品后期,内容之丰富,介绍之详细,图文之并茂,绝对堪称“百年前的《纽约摄影教程》”,其中的一些内容直至今日也是完全不过时的。本书的某些专业术语也会附上英文原文,在本书最后几页还有“英汉摄影专门名辞”,供有需要的读者进行中英对照参考。考虑到这些,以及全书通篇采用的是国外取景或绘制的图片,本书很有可能翻译或整理自当时已有的国外书籍,不过目前我在这方面的调查还尚未有头绪。

既然叫《柯达摄影术》,那全书出现的的主要就是柯达的产品了,从一系列面向各类用户的相机到胶卷耗材、暗房工具都应有尽有。由于本书是教程,里面是不含价目表的(就算硬要恰饭也不至于这样吧……)。
另外可能是主要面向广大群众的缘故(或者说那时候国内科学普及的程度导致没必要在书中纳入科学原理?),本书更多着重介绍摄影、冲洗、放大等实践方面的技巧和方法,大概意思就是“反正能教会大家怎么拍照出片就行了”。不过本书在开篇也介绍了另一本更专业的英文参考书,这本参考书可是连镜头的光学知识、银盐成像的颗粒与化学反应都做了介绍 [7]。

也许,自从《柯达摄影术》出版以来的二三十年之内,这本书都难以在国内民间大范围推广——那时也就只有达官贵人能以摄影作为兴趣爱好吧?至于这本书在当时的社会上究竟带来了多大的影响力,恐怕我们也很难再去追溯答案了。

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对待今日,承接未来。这本见证历史的古籍不但为百年前的人们带来了摄影经验与知识,还能让现在的我们也得以研究摄影技术的发展与摄影史的变迁。我相信,这本书多多少少会给屏幕前的你带来一点小小的柯达震撼的(能否比现在胶卷的价格还要震撼我就不管了)。
最后,本书的扫描件放在了评论区,欢迎大家自取,就当是能看我啰嗦到这里的奖励了(笑)。
参考资料
[1] 徐蜀 | 民国古籍整理出版工艺杂谈 · 铜版印刷与锌版印刷. http://www.sanyamuseum.com/a/chenliexuanjiao/2022/1018/1399.html
[2] 柯达百年——传统相机. https://v.xiangshenghang.com/museum_news/laoxiangjigushi/163.html
[3] The List of Kodak Cameras (Non-Brownie). http://www.brownie-camera.com/kodakcam.shtml
[4] Kodak RETINA cameras. http://www.lakiere.info/Tabel_Retina.htm
[5] Retina and Retinette cameras. https://retinarescue.com/retinalist.html
[6] 新闻摄影催生新闻相机. https://m.cpanet.org.cn//detail_news_101878.html
[7] The fundamentals of photography by Mees, C. E. Kenneth (Charles Edward Kenneth), 1882-1960; Eastman Kodak Company. archive.org/details/fundamentalsofph00mees/mode/2up
其余零碎资料来自i50mm的网站、维基百科、谷歌图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