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心中戏多,烦恼就多;不见天地之纯,不识古人大体


温伯雪子来到了鲁国,很多君子要见他一面。温伯雪子说“不可!我听说这些君子们,明乎礼仪而陋于知人心,所以不见。”第二天,还是那帮人一再要求见上一面。温伯雪子说“昨天要见我,我拒绝了他们,今天又要见我,想必有什么可以让我耳目一新的高见吧?”于是接见了这些君子。
温伯雪子和他们聊了一会,就让他们回去了。送走这些君子后,温伯雪子长叹一声。明日,又接见了一波人。送走他们后,温伯雪子入而再叹。弟子问他:“先生,为何你见了他们之后,都会叹气呢?”
温伯雪子说:“他们礼节上做得都是规规矩矩的,就像上朝山呼万岁一样。我看着都觉得累,然而他们道我也似父,谏我也似子。他们那个“一切都为了你好”的口气啊,哪是来问道的呢?只是来验证他们自以为是的是非观点而已。我的回应和他们不一样,就会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并不是那个意思。可他们自己或故作高深,笑而不语,或故作谦虚地试探发问,认为自己在抛砖引玉,认为自己葫芦里有更多的货。如此君子,哪有什么求道之心?是以叹也。”
在有道之人的眼中,这些人无非就是被繁文耨节束缚住的假人而已。没有一颗精诚之心,其实首先就在欺骗自己。一个连自己都欺骗的人,又怎么可能得以真传,得以心传呢?

再看看这个没有脚趾头的叔山无趾,他虽然没有脚趾头,却能游遍天下。因此,只要心有所游,有没有脚趾头又有多大关系呢?
叔山无趾一路逍遥,不知不觉游到了孔子门前。孔子一看有人来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认为人家是来求学问道的。很客气。于是问起了叔山无趾过往的的经历,问他脚趾头是怎么没的?当得知叔山无趾因为自己曾经触碰了法典条例而砍去了脚趾头后,态度急转直下,马上换了一副面孔,开始责备叔山无趾了。你以前不谨慎,现在亡羊补牢,为时已晚了,我孔子爱莫能助,还是另请高明吧。
人生就是一场戏,都是自导自演的。本来叔山无趾就是天游的高人,只是碰巧来到了孔子门前而已。孔子的心里却先入为主搭起了戏台,一番交谈,和叔山无趾根本就不在一个频道上。可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都怪孔子内心的戏太多。
叔山无趾对孔子说:“你看到是我没有脚趾头,你却看不到一个没有脚趾头的人却能畅游天下。我能一路逍遥到你的门前,就说明我已经有比你更为健全更为尊贵的东西。我也早听说你的大名,我本以为你名副其实,德比天地,谁知道你竟是这样的人。”

孔子这时候才知道误会了,人家本来就是高人,何来求学之说?都怪自己太草率,吃了经验主义的亏。又一改面容,连忙招呼叔山无趾进门上座“请讲已所闻”。讲一讲你一路走来的所见所闻和心得体会吧。
叔山无趾告辞而去,游到了老子的门前,见了老子,对老子说“孔子为何一再彬彬有礼地来向你问道?看来他也只是为了自己的名声啊”
此谓“离实学伪”。
不管是求见温伯雪子的君子,还是孔子见到叔山无趾的自作多情,都是因为自己心中的戏太多。
后世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不识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