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心外无物——当我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的手机还存在吗?

2023-08-26 05:21 作者:胡思乱想如我  | 我要投稿


图片来源于网络

“心外无物”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的哲学观念,与之相应的另一句名言便是“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一命题的现代改版——当我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的手机还存在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弄清楚它到底想要问什么。


仔细通读几遍就会发现这个问题存在两个重点——“手机”和“存在”,因此就可以延伸出以下两个小问题:

①此时此刻,“手机”对我而言意味着什么?

②此时此刻,“存在”对我而言意味着什么?


对于问题①,请问此时此刻,“手机”于你而言是否就是指眼前关于手机的视觉体验、手指尖手机的触觉体验?如果你在听音乐,或许它还意味着传入你耳内声音,除此之外,“手机”是否还有其它意味呢?


如果没有的话,让我们来继续理清问题②。请问此时此刻,当你思考什么是“存在”的时候,“存在”一词是否将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当下的感知上?它甚至将我们引向了“存在”这个词语本身,也就是思考时脑海中不断重复响起的“存在”这两个字眼的声音念头。这种当下的直观便是不言自明的存在,用英国哲学家贝克莱的话来讲就是“存在即被感知”。


在弄清楚以上这两点后,我们就会发现“当我闭上眼睛时,眼前的手机还存在吗”这个问题已变得十分清晰。“当我闭上眼睛时”究竟发生了什么?那就是关于手机的视觉体验消失了。“眼前的手机”又是什么?既然已经说是“眼前”,那自然就是指关于手机的视觉体验,而关于它的触觉、听觉体验本就不是“眼前”之景,而是耳朵、皮肤的事儿。这样一来,这个问题就变成了“当关于手机的视觉体验消失时(当我闭上眼睛时),关于手机的视觉体验还存在吗(眼前的手机还存在吗)”,这无异于在问,当小明睡着时,他还醒着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你或许会问,如果将这个问题中“眼前的”三个字给去掉,又该如何回答呢?此时的问题就变成了“当我闭上眼睛时,手机还存在吗”,运用先前的方法进行转化,问题最终变成了这样:“当关于手机的视觉体验消失时(当我闭上眼睛时),关于手机的视觉体验、触觉体验、听觉体验还存在吗(手机还存在吗)”,当然,你可以回答说,当我闭上眼睛时,关于手机的视觉体验确实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关于手机的听觉体验、触觉体验还存在,因此“手机”仍是存在的。那么请问,当你闭上眼睛的时候,“手机”对你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否只剩下了关于它的触觉、听觉?我们甚至可以进一步说先前信以为真的客观的“手机”消失了,因为它本身就只是一个名称而已,并非是脱离于我们的感受的自为的存在,换句话说,“手机”仅仅只是对我的诸多感受(关于手机的视觉、触觉、听觉体验等)的“集合体”的命名,是日常生活的经验告诉我,关于“手机”的视觉、触觉、听觉体验会经常性地聚集在一起,例如当我产生某种触觉时(摸到手机时),与此同时我也常常会经验到某种特定的视觉体验(手机的视觉形象)或听觉体验。由于这些感觉都比较稳定,因此我才给这些感觉的“集合体”起了一个名字叫“手机”,但是事实上脱离了这些感受,并不存在一个实质性的“手机”,真实存在的只有当下的感觉,用贝克莱的另一句名言来说就是“物是观念的集合”。


现在再回过头来体会王阳明的“心外无物”以及“眼开则花开,眼闭则花寂”,你是否会有一种更为真切的感受?当然这个问题的对象不局限于“花”、“手机”这些静物,它同样适用于猫、狗、人这样的动物,只不过如果继续追问下去,这个问题就会变成一枚炸弹,或许在某一刻就会引爆你的旧世界,毁灭掉那些被灌输的、根深蒂固的信念。


毕竟,除了当下的存在,究竟还有什么呢?


(这篇文章也是我很久以前写的,论证方式更偏向于语言分析的模式,可以对我之前发的这个视频作一个补充,但是一切仍然以视频内容为主,后续视频我将为自己的观点给出充足的证据~)


心外无物——当我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的手机还存在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