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我们的问题——中国东方社群到底面临着什么

首先声明,这是一篇随笔、笔记性质的东西,是对想法的一种初步整理,而不是要严肃地提出什么独创的观点。很多观点和内容,来源于包括囧仙在内群友的群聊、个人的观察而非我所创(也就是鉴证啦())。应该会有自相矛盾之处,不过意思传达到了就是了,懒得修了(

今日看到两位创作者发出了由衷的哀叹,感叹自己用心制作的作品,所收获的观众却越来越少。正巧囧仙也在群中有所感叹,我亦有所感想,故写下此篇,以整理思绪。
我们所遇到的问题,具体是什么?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是否是全貌?
相当一段时间以来,不论是创作者还是单纯爱好者,都观察到了,相对于其他作品爱好圈子,东方呈现相对萎缩的态势,并且这一趋势没有逆转态势,只能说由于新人增加速度相比过去可能有所增加,萎缩速度有一定程度放缓。但奈何整个大环境的扩张十分迅猛,这点增长不足为道。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一类感叹:东方要凉。
这并非是句玩笑话,从当前的趋势来看,如果没有新的因素的参与,这确实是近在咫尺的事情。让我们明确这点,中国的东方社群处于危机之中。不是东方要完,也不是日本东方要完,也不是创作者们要完,更不是爱好者们要完,而是中国的东方社群要完。
啊?难道中国的东方社群会消失吗?会不见踪影吗?那倒不会。即使大的环境消失了,也总还会有爱好者和创作者,他们会继续干着自娱自乐、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而且与此同时,日本的东方社群仍然运转良好,东方的根仍然是在日本的,这点没有改变。因此从一个爱好者自私的角度来说,就算中国的东方社群完蛋了,我也不会断粮。
所以,中国东方社群的衰落,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既然创作者不会消失,爱好者不会消失,甚至不怕断粮,那我到底有什么必要去担心中国车万完蛋?
话说的通俗一点的话,很多人希望和更多的同好一起玩。他们渴望在现实生活中结识同好,他们渴望能够在线下与群友、吧友、坛友和自己喜欢的创作者见面和交流,他们渴望和其他玩家一较高下。你可以尽管称其是一种集体认同产生的幻象,但快乐其实也就是这么回事儿。总结来说,有很多人事实上希望社群能够繁荣。社群的衰落,意味着这些期望会越来越多的落空,会越来越成为不可期的事情。
东方作为一项爱好,从来不是什么生存必须,因此他没有向现实妥协的必要,这里的妥协是指停止付出不必要的代价来维持这一爱好。因为作为爱好来说,相对于残酷的生存,东方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他只是消遣和娱乐罢了。从这一层面来说,不论是期望社群繁荣的还是对此无感的人,都有自己的正当性,谁也不必说服谁。
除了结识同好的机会减少之外,创作者的退坑和萎缩也是几乎必然的事情。你曾经关注的创作者因为用爱发电燃尽了自己而退坑,完全合情合理,新的创作者可能也很难长时间坚持下来。我希望创作者们能够生活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通过真诚的创作能够获得相应的回报,我认为这是同人圈中天经地义的事情,虽然现实并非如此。对于很多东方爱好者来说,他们作为内容消费者的同时,也是创作者,我相信他们心中一定都存有着一颗希望获得关注、觅得知音的渴望的心,这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除此之外,我相信在一部分东方爱好者心中,还有对这个社群的集体认同和自豪感,虽然我对此并不热衷,但这一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只是很多情况下,这种自豪感越来越缺乏现实基础和说服力,着实有些尴尬。当然,必须强调的是,这种集体认同和自豪感是把双刃剑,我个人认为不值得提倡,容易让爱好者们迷失本心,即对东方的爱好,而走向只混社群的邪路。
以上,是我所列举的一些中国东方社群衰落所可能带来的宏观后果。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和描述不意图说服异见者,而只是作为希望社群繁荣的人所做的思绪整理。我试图搞清楚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我们在讨论什么问题,可能的结果是什么,我们的动机是什么。
接下来,我试图从对明日方舟的观察来反思中国的东方社群到底发生了什么。
明日方舟作为一款商业手游,在一年的时间里就创造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观,不仅是他的营收和关注度,还有围绕其迅速出现并持续繁荣的同人创作圈及社群。我认为所谓“舟卫兵”现象是对这一繁荣的最好印证。
诚如囧仙所说,明日方舟作为一个新生的手游,其相关的同人创作纵然不如东方深厚,却收获了远远高于东方的关注与回报。很多东方人也许会不服,但有必要借此说明一个早已发生的问题——时代变了。
在当今的时代,一个爱好者社群的繁荣,极大的依赖于一个活跃的中心。这个中心通常就是官方及其代理势力,他们通过经营一些频度较高的持续性更新的作品或平台,比如漫画、游戏,来不断地为社群制造热点和话题,集中流量,维护用户黏度。目前来说,最具有代表性的也就是游戏、漫画以及动画这些形式。游戏以手机游戏为突出代表,以月度为周期,不断地推出新的活动和内容,吸引玩家参与和讨论,并且自然而然会由此派生持续繁荣的同人创作,因为总会有新的题材,并且与此同时同人创作的繁荣还会增益社群繁荣,并为游戏带来更多的关注、热度和玩家,至少是维持其忠诚度。漫画通常也是能够维持月更和周更的作品形式,但显然能制造的新话题和流量相对游戏还是有限的。
东方虽有这个中心,但对于中国的东方社群来说,近乎没有。相较于当前繁荣的其他爱好者圈子,东方的人流量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呈现分流的状态,并且这一中心的存在感也远不如其他圈子。
首先是分流的问题。众所周知东方的同人创作覆盖了极为广泛的领域,游戏、音乐、漫画、小说甚至音MAD和动画等等。在这些不同的领域中,都有很多值得关注的玩家和创作者。涉猎广泛本是东方的优势和引以为豪之处,但由于东方的蛋糕有限,并且创作者们不能保持周期性的频繁更新,地位也远不如官方,所受到的关注度就十分低。分开来看,由于创作者的相对较多造成了空间上的分流,而非周期性的更新则造成了时间上的分流。当然,前提是东方的蛋糕十分有限。如果社群的人快速增加,这就可能不会有分流的问题了,因为大家都富裕了,亦或者大家根本不关注这里。
对于官方来说,这种情况也十分类似。首先是东方的核心、绝对的主心骨——ZUN的正作。过去还是每年一部整数作,但现在已经放缓到两年一部了。最主要的,还是更新太慢了。想象一下,如果zun经营着的是一部手游:这个月的活动是辉针城,下个月活动预告——绀珠传(。官方倒是也有漫画,但正如之前所言,漫画所能制造的话题度十分有限,并且受限于东方本身的题材,愿意关注官方漫画的人更是有限,同时相对于所更新的内容,一个月的周期太长了。总体而言,官方漫画也未能起到显著的集中流量、维持黏度和热度的作用。
日本东方的繁荣,不仅有频繁的商业合作和宣发来维持,还有规模巨大的线下同人展和不可计数的创作者来维持,这是一种良性循环。也就是说,在日本,东方的中心用以维持热度的手段从来不是依靠频繁更新的游戏和漫画,而是更多的依靠能够自我发电的爱好者和有利可图的同人展会。对比起中国来看,中国的东方社群所面临的现状,几近死局。我们既没有这个社群规模,也没有有利可图的展会,更没有能够做到自我发电的爱好者。如果非要做比喻的话,中国的东方创作者们正在冰天雪地里孤独战斗,唯一能聊以慰籍的是柴堆的余热。如果要说得更极端一些的话,中国东方的流量不仅小,还及其分散,就是一盘散沙,没有任何人能吹响那一声响亮的集结号。只是偶尔会有像负T和海苔这样的作者,会在原野上传出一声嚎叫,引得众人抬起头来,但随后又垂了下去。负T还不是中国的创作者。
不仅如此,今年又因为疫情,将上半年全部的线下活动全部橄榄,如此来看,中国的东方社群可能真的到了生死关头。所谓生死关头,不是立刻衰落,而是接近一个不可逆转的关键点——不可阻挡的衰落之势。而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是即将落在中国东方社群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创作者和活动的组织者们可能再也撑不下去了,谁来救救挖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