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山海关为什么会被称为“天下第一关”?

2022-04-14 12:38 作者:红叶奇说  | 我要投稿

山海关修筑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是由中山王徐达在此修建的。山海关是明长城最东端的起点,是华夏东北地区最重要的关隘之一,与最西端的嘉峪关遥相对望,共同守护着华夏大地。

山海关这座汇聚了万里长城之精华的“天下第一关”,以气吞山河的气势将山川、大海与之相连,与长城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体,是“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

对于京城北京而言,明朝主要的敌人是来自于北方草原蒙古族和东北地区的女真族。这时候,山海关、居庸关等重要关隘就关系到京城北京的生死存亡。

山海关东北是平坦的辽西走廊,南面是一马平川的河北平原。

山海关与长城相连接构成一整套完整的长城防御体系,在历史上堪称军事建筑的绝唱。山海关城的建筑设计真可谓因地制宜,将四方形的城池与长城相连接,并以此为关,匠心独运。城 墙外部以青砖包彻,内填夯土,城高14米,厚7米。

城墙四周封闭,有城门4个,东称“镇东门”,西称“迎恩门”,南称“望洋门’,北称“威远门”,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东门城楼上悬挂“天下第一关”的匾额。

山海关之所以能声名远播,除了它的历史意义外,这块巨匾的贡献也不容小看。它大约6米长,1.5米宽,正中写有“天下第一关”五个正楷大字,笔力苍劲浑厚,气势豪壮,一看就知道出自名家之手。

“天下第一关”巨匾约6米长,1.5米宽,上书“天下第一关”五个正楷大字。笔力凝重,骨气遒健,气势豪壮,应该是出自某位书法大家之手。但匾上除了五个大字外,并没有留下任何落款。

有关这块巨匾的书写人,大致有四种说法:

一说是明代成化八年进士、山海关人萧显所题。此说见于清光绪四年编纂的《临榆县志》。但书中在有关记载的前面,却加上“相传”两字,显得不十分肯定。而在当地的民间传说中,有关萧显题匾的故事却活灵活现,说是他大笔挥毫之后,叫人把巨匾挂上城楼,一看,却发现“下”字少了一点,怎么办?

正当围观者议论纷纷之际,只见萧显抓起一块麻布,揉成一团,沾上墨汁,往上奋力一抛,恰好就打到了点儿上,这一下,匾额就更显得气势不凡了。

此说虽然有趣,但一个读书人,能否有如此精准的眼力和非凡的臂力,恐怕,只能是人们想象中的夸张与浪漫了。

二说是明代嘉靖年间武英阁大学士严嵩所题。此说见于1933年出版的《榆关抗战史》。书载明代严嵩所题的匾,每字大1.7米见方,一向藏放在关城东南角的魁星楼中。日寇攻破山海关时,将其掠往东京,并公开陈列。从当年所拍摄的老照片上看,该匾的“第”字,写成“竹”字头。

而现存山海关的这块匾,其“第”字,却分明写成了“草”字头。以此推论,巨匾真迹很可能有两块,分别为萧显和严嵩所题。

但有人遍查明清两代的各种地方志,全不见有关严嵩的记载。也许,因为严嵩是臭名昭著的奸相,世代精忠报国的山海关人,对此全都讳莫如深,避而不谈吧?

此外,还有清代山海关人余一元及谭从简所书的两种传说。但这两说均不足信,因为早在明代中叶的《永平府志》中,就明确记载山海关上已有“天下第一关”之巨匾。

因此,余、谭二人即便题过匾,也只能是依照前人的留墨摹写罢了。那么,真正为现存巨匾题字者,又该是谁呢?有待后人研究。

随着岁月的流逝,山海关卸下了历史的重担,抹去了一身的肃杀,只有那斑驳的伤痕成为永久的回忆。

山海关为什么会被称为“天下第一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