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四章 战争有时候也得靠天气

2023-07-25 01:14 作者:月儿瞻瞻  | 我要投稿

耿炳文率领残军退到真定城内,死活守住真定城,这是他的强项。不管燕军怎么攻城,就是毫无进展。耿炳文心想:我们就不出城,看谁耗得过谁。 虽然躲到了真定城,挡住了燕军的进攻,但真定之战还是以耿炳文的失败而告终。 当耿炳文战败的消息传到朝廷,朱允炆发火了(帝闻,大怒):一个老将,竟然打了败仗,现在还有什么办法?翰林学士黄子澄说:“胜败乃兵家常事,陛下不要太过焦虑。燕军兵力不足,只要我们集聚天下之兵,凑够五十万,从四面攻击北平,燕军就会寡不敌众,必大败燕军,生擒燕王。” 建文帝朱允炆说:“派谁当主帅呢?”黄子澄说:“派李景隆,一定能打败燕军。” 朱允炆立刻下令,由李景隆代替耿炳文的主帅位置。听到这个消息的三个人都有不同的反应。 李景隆听到这个消息,很兴奋,你们平时都说我是纨绔子弟,现在皇上委我重任,我将要率领五十万大军消灭反贼,让你们好好看看什么叫做虎父无犬子,我李景隆也不是无能之辈。(李景隆,字九江,父亲是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是跟着朱元璋打下江山的开国将军,所以朱允炆算起来是李景隆的表弟。)     耿炳文听到这个消息,有些沮丧,又有些失落,毕竟自己打了败仗,被换下来也是无可厚非。但是自己在真定城内一直耗着朱棣,也是一个不错的战略,至少能够拖住朱棣,给朝廷争取应对时间。换别人也就算了,换个李景隆,想必大家平日都知道李景隆到底是个什么人,耿炳文只能无奈的摇摇头。 朱棣听到这个消息,忍不住笑出声来,直呼李景隆小名:“李九江啊,这个小侄儿是我看着长大的,我最清楚他是什么人。寡谋而骄,色厉而内荏。从小到大都没怎么打过仗,如今派他当主帅,率领五十万大军,真是自己给自己挖坑啊。” 燕王朱棣列举了李景隆必败的五个点。 第一:为将政令不修,上下不一心。 第二:北平早寒,南军没有抵寒的冬衣,不能冒着寒冷打仗。 第三:南军不了解北边地势 ,不知险易,这对他们来说非常不利。 第四:贪而不治,智信不足。没有智慧的将领,没有勇猛的士兵。 第五:南军喜欢阿谀奉承,喜欢奸佞小人。这就是李九江必败的五个原因。 1399年,九月(本文月份均为农历),监察御史康郁上书陛下:臣闻人主亲其亲,然后不独亲其亲。今诸王,亲则太祖遗体也,贵则孝康之手足也,尊则陛下之叔父也。乃残酷竖儒,持一己之偏见,发天下之大公…… 大概意思就是,燕王以及其他诸王都是您的亲戚,对待他们不能那么残忍,应该好好以礼相待,他们肯定也就不会兴兵造反了。结果是朱允炆没有搭理他。 李景隆率领着五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向北平走来了。朱棣跟诸将说:“我们现在在北平,李景隆不敢攻城,所以我们去永平,南军知道我们出了北平,必来攻城,那个时候我们再返回来,前后夹击,必胜。” 诸将说:“北平兵少,怎么抵抗?” 燕王说:“城中人少,如果去抗战,肯定不行,但是如果是防守,那就够了。所以我们出城不仅仅是为了援军永平,还可以诱惑李景隆攻城,吴高害怕我们,只要我们过去永平,吴高肯定弃城逃走,这样就解了永平被困的境况,返回来还可以打李景隆。” 不得不说,高手就是高手,又一个一箭双雕,军事天才不是盖的。结果真如燕王所料,吴高退居山海关,燕兵狂追,杀敌数千。 这个消息传到南京,有人建议皇上攻永平,以动北平,朱允炆没有采纳。 靖难之役到现在四个月了,燕王朱棣还在北平周围转悠。虽然李景隆不会打仗,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傻瓜,有很多有勇有谋的将领和士兵在等着朱棣。五十万人就是十个打一个,也能把燕军体力耗尽。既然决定靖难了,就得拼命。因为你不能失败,你要打败所有人,打败每一个阻止你的人,才能登上至高无上的位置。而朱允炆可以失败,哪怕失败一百次,人家也是正统皇帝,还是可以派兵去打你,你是反贼,是人人得而诛之的对象。造反的成本很高,每一天都要拼命,每一场战争都不能失败。这对生理和心理都是极大的挑战。 面对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朱棣想起了一个人,宁王朱权,宁王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拥有甲兵八万,战车六千,统领朵颜三卫,朵颜三卫是由投降明军的一队蒙古军组成的,个个骁勇善战,战斗力极强。当时的人都说:太祖诸子,燕王善战,宁王善谋。 此时已经是农历十月份了,北方的天气已经很冷了。燕王朱棣带着大军去往大宁(宁王属地)。快到大宁的时候,燕王命人停下,让大军驻师城外,只带了几个手下入城,宁王看他没有带着大军进城,便稍微放松了心情,宁王虽然也看不惯朱允炆削藩的行为,但自己并不想跟着朱棣一起造反,所以对于朱棣的到来,宁王非常谨慎。 朱棣一见到宁王,就装出一副可怜相,悉数兄弟之情,对着宁王把自己的委屈一吐为快,说自己如何被逼无奈才发动靖难之役,心中的苦没人知道,一把鼻涕一把泪,说自己走投无路才来寻求帮助,希望宁王可以帮助自己向皇上上奏放过自己,不然自己一家人命不保矣。宁王一边答应他可以上奏让皇上赦免他,一边警惕着这个造反的人。 朱棣就这样在宁王府住了几天,两个兄弟表面看起来相处很融洽,但宁王时刻提防着这个造反之人。燕王要做的事情已经完成了(私下重金收买朵颜三卫),便说自己要回去了,宁王暂时松了一口气,这个不速之客终于要走了。 为了表示兄弟情谊,宁王表示把朱棣送到城外,朱棣自然毫不客气,送吧,最好送远一点。 就这样宁王把朱棣送到了城外,宁王正要告别,朱棣一把抓住宁王的手,露出凶狠的表情:“老弟,跟哥哥一起靖难吧。” 宁王一脸震惊,你开什么玩笑,我还想多活几年呢。我可不是开玩笑,宁王说:“此地虽是城外,但还是我的地盘,你敢怎样?” 燕王朱棣一声令下,提前埋伏好的士兵纷纷出来喊打喊杀,宁王手下朱鉴奋战而死,其他人已经被朱棣收买。 就这样,宁王不得已跟朱棣成为了队友,朵颜三卫也归朱棣了。此时朱棣答应宁王,若得天下,平分一半给他。于是,宁王一家人只好收拾好行李跟朱棣一起去北平。 李景隆听闻朱棣去了大宁,心中大喜。最可怕的敌人已经出城了,我带着五十万大军还攻不破一个北平城吗?于是率领大军攻击北平,首先在北平九门都修筑堡垒,在郑村坝设置了九座大营,同时派兵进攻通州,一切准备好以后,李景隆对北平发起攻击。 朱棣在去大宁之前,就安排好长子朱高炽防守北平。朱高炽是一个行动不便的人,一条腿有残疾,大概是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留下的后遗症。朱棣安排这个儿子防守北平,也是表现出对朱高炽极大的信任。虽然朱高炽已经做好了准备,但五十万大军真是挺吓人的,而且南军使用了大炮配合人力攻城,眼看着顺城门就要被攻破,大将梁明率军赶来,一起防守此门。不久,燕王世子妃张氏(朱瞻基的母亲)带领城里数千名妇女一起爬上城墙,拿起瓦片往下扔,这一举动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双方进行了激烈的对抗,最终,围攻顺城门的南军被击退。 此门没有攻破,没关系,总有一个门可以攻破。此时的李景隆特别激动,因为朱棣不在,这座北平城马上就要被攻破了,自己可以扬眉吐气了。可他没想到朱高炽接下来的计划让他又一次成为了笑柄。        时间来到了半夜,朱高炽派出一队勇士,对北平城外的南军进行偷袭,南军毫无防备,瞬间一片混乱,胆小的李景隆连忙下令退营十里。真就是:没有一点点防备,也没有一丝顾虑,你们就这样,闯进我的营里,让人好生气。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李景隆这么愚蠢,都督瞿能就是一个有军事才能得人,他感到燕军这个偷袭活动只是虚张声势,只要趁势猛力攻击,北平城必破。瞿能和自己两个儿子带着一队一千多人的精锐骑兵,选择防守薄弱的张掖门进行攻击,在他们猛力攻击下,防守的士兵纷纷败退,眼看着就要攻破城门了,李景隆这个愚蠢的家伙下令停止攻击,因为他怕瞿能抢了他的功劳(景隆忌能成功)。李景隆啊李景隆,真是个奇葩,对这个人我无话可说。 此时是农历十一月,北方天寒地冻。朱高炽利用了这一点物理知识,让人连夜在城墙上浇水,第二天李景隆派人攻城的时候,发现城墙上全部都是冰,不能登城。北平保卫战以朱高炽的防守成功结束了。 这时,朱棣带着从大宁抢来的朵颜三卫回来了。李景隆移营向河西,先锋都督陈晖渡河而东。燕王率兵到达一座孤山,列并于北河西,河水难渡。第二天就下雪,朱棣就默默祈祷:天若助我,就让河水结冰吧。当天夜里果然河水结冰,燕王就率军渡过河,打败了都督陈晖,陈晖手下的士兵准备从河上逃走,没想到河水融化,很多士兵溺亡。接下来,朱棣率军来到了李景隆的郑村坝大营,李景隆已经准备好了一切。朱棣给手下各个将领分配好了任务,左右夹击,最强悍的朵颜三卫从中间进攻,很快就连破七营,燕军直逼李景隆的营地。 但是燕军虽然厉害,人家南军人多,可以消耗很多时间,战争持续的时间越长,对燕军越不利,所以要速战速决。这个时候一个人给朱棣提出了宝贵的意见:集中军力攻击李景隆所在的中军,只要中军移动,就可以趁势左右夹击,一定能够获胜。朱棣听取了这个意见,提出这个建议的人叫马三保,后来朱棣赐名——郑和。 没想到朱棣还没有开始攻击,李景隆已经连夜逃跑了,而且他是只顾自己逃走,没有带着士兵们一起走。由此可见,李景隆这个人既没有智商,也没有担当,再次对他无话可说。南军知道李景隆逃走以后,也都放弃兵器粮食,纷纷逃走。在燕军的追击下,南军崩溃大败。 郑村坝战役的失败被黄子澄知道后,他瞒着消息不报,因为李景隆是他推荐的,他怕受牵连。当朱允炆问他的时候,他说:“两军交战,南军打胜了很多次,但是现在天气寒冷,士兵不堪忍受寒冷,所以就暂时去德州,等来年春天必能战胜逆贼。”黄子澄还私下告诉李景隆不要把郑村坝打败仗的消息告诉朱允炆。 李景隆退到了德州,稍作休息,重新整顿军队,毕竟自己还是统帅,只要没有为国捐躯,这个仗还是要继续打下去。 1400年,正月,燕王率军围攻蔚州,蔚州指挥投降,然后进攻大同,李景隆派兵营救大同。二月,鞑靼前来援助燕军。四月,李景隆搬来救兵:武定侯郭英,安陆侯吴杰,还挑选了一个都督平安。 这次双方交战的地点是白沟河。李景隆和郭英、吴杰率领着六十万大军,号称百万大军在白沟河列阵以待。 朱棣知道南军的先锋是平安以后,脸上露出一丝担忧。对诸将说:“平安曾经是我的部下,非常了解我的用兵战术,所以我们一定要先攻下平安。” 大战一开始,平安就一马当先,骑着战马往前冲,勇猛无敌,瞿能父子见状,也紧随其后,奋勇杀敌,所向披靡。燕军没想到这次南军这么能打,不像前几次那样一打就跑了。一时间燕军被打的死的死,逃的逃。就在他们往后撤退的时候,收到了郭英送给他们的礼物,一种埋在土里的火器,暂且称为地雷。 这下子把燕军炸的溃不成军,突然来这么一下子,谁受得了。 人和马都被炸的乱喊乱跑,好不容易在混乱之中跑出去了,朱棣竟然还迷路了。这大半夜的,伸手不见五指,也没有指南针,怎么辨别方向呢? 这点小事怎么能难倒朱棣呢?只见他趴在地上,仔细的听河流的声音,听了很久才听出来方向,这才回了营地。 回到营地,朱棣特别生气,决定今晚好好开会复盘一下,明日决战。 李景隆今天算是乐开了花,原来朱棣也不是打不败的嘛!他也是个人,不是神,明天继续保持今天的成绩,我李景隆就能一雪前耻了。 第二天到了,双方又开始打了,平安和瞿能父子还是冲在最前面,啥也别说了,打就完了。在他们的带领和指挥下,南军以前所未有的气势压倒了燕军。 朱棣看到这个情况,派大将邱福公立李景隆所在的中军,想趁势攻击薄弱的左右两边。李景隆虽然没有军事才能,但被这样的套路打了很多次,也长记性了,这次李景隆的左右翼都很强悍,根本打不动。这下子朱棣愣住了,只能硬拼了,双方陷入混乱的打斗。 有一个作家说过一句话:打仗的人打到最后,已经不知道打仗的意义了,只知道每天跟不认识的人拼的你死我活。 朱棣眼看着就要全军覆没了,只能用兵书里看过的一招了,他骑马跑到河堤的最高处,挥动马鞭,好像在招呼人过来。李景隆又被骗了,他以为朱棣真的在召唤援兵,其实朱棣只是在假装而已,目的就是骗李景隆,让他感到恐惧而退兵。李景隆果然不敢继续追击。 不过瞿能看破了朱棣的计谋,率兵追了过去。就这样,大家又继续打在一起。瞿能一边打一边大声的喊:“灭燕!灭燕!”打的正是激烈的时候,一阵狂风吹了过来,好巧不巧,把南军的战旗吹断了,那个时候大家封建迷信思想还是特别重的,一时间南军都蒙圈了。朱棣趁着这个时机,带领手下绕到南军后面发起攻击(朱棣经常用这些招数),南军大溃,朱棣又趁着风势点了一把火,此时瞿能父子被燕军团团围住,最终奋死拼杀,英勇牺牲。南军彻底失败了。 事实证明,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

第四章 战争有时候也得靠天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