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苏轼:一个总是能理解任何一方苦衷的人,其实往往最难被他人理解

2023-08-21 15:15 作者:Biotech前瞻  | 我要投稿

我已经很平和的心态了,遇见不可能改变的人和事,既往还有些骨子里展露出的反叛精神和行为,这段时间,相对好些了。既往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犹豫胆小到浑身充满刺和戾气,其实这两种劫难相反的状态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内心缺乏安全感,尽可能不让外界伤害到自己。既往时刻认为自己赔笑脸 ,谨慎说话办事,是最好的保护色。这几年,收获了一些自信,认为张牙舞爪,大声吠叫,就能吓退别人的坏心和坏行为。但我觉得都不对,达不到我内心期望实现的平和的状态。之前还安慰自己,觉得还年轻,性情冲动是难以避免的事情。但我知道,那是自己所求太多,对生活还有更多憧憬期待,叠加自己要强的本性,导致自己会拧巴痛苦。不如将这些耗竭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正确的事情上。

练字静心是其中的一种方式。正如此刻,航班已经延误了4h,依然起飞待定,既往的自己肯定烦闷,现在,穿着马裤,掂着拖鞋,感受烟台凉爽的海风吹拂,在满是人的候机室,敲打下这些文字,也是惬意的时光。

时常反省自己,定期提醒自己,是我自己治愈自己的最佳方式。索性,我还能够有自我弥补的欲望和能力。不至于在波诡云谲,失序失控的时代下,处于迷茫不自知的状态。

苏轼的一生,少年出场不久,就处于宦海的浮沉困境。他关心百姓的疾苦,理解党派的苦衷。这就是宋朝黄金时代的士子,他欲以中正,救万民。可后人多以其政治斗争经验缺乏,致仕能力稚嫩,而将其在官场中的跌宕起伏定性。其实,作为诗词大才的苏轼,正是因为左右两派都能理解其苦衷的共情能力,才导致了很多时候的迷茫稚嫩,但内里居正,不曾有害人之心,遂也能够在关键时刻得到政敌的出手相救。君子之交淡如水,我反对你的政见,但知晓你的苦衷,理解你的心善。以苏轼与王安石、司马光三人的故事为例,最贴切不过。

苏轼与王安石

三人生于同一时代,曾经互为朋友,而在王安石推行新法之后,王安石和司马光反目。司马光,一反常态,变成激烈的反对派和保守派。王安石与苏东坡是一对“政敌”,王安石出于政治需要贬谪过苏东坡,也出于道义责任援救过苏东坡。苏东坡从生命的谷底黄州屹立成伟大文学家后,到南京拜访早已卸任的宰相王安石。伟人相会,飘逸潇洒,友谊超迈,人品风流,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光辉的节点。

苏轼与司马光

王安石退任后,司马光上台,以雷霆手段宣布所有新法尽数废除。当得知新法尽数废除的消息,王安石悲愤不已,引发了背上的疮毒,与世长辞。此刻,司马光不曾料想,自己曾经的政治盟友苏轼却“倒戈”了。原来,苏轼在颠沛流离的外放期间,亲眼看到了新法的便民之处,从而发觉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的偏执与保守。他在给友人滕达道信中说:“吾侪新法之初,辄守偏见,至有异同之论……回向之所执,益觉疏矣。”由此,苏轼改变了对新法的偏颇认识。

在政治官场中,这样站队意识差的人,注定了在官场是要左右碰壁的。可有时候,人的一生的评判,是要留与后人更为客观公正的品评。我们很多时候,并没有感受到“好人好报,坏人坏报”。但很多人依然坚持遵循善良初心践行好事。

从龙场顿悟的知行合一,听到现在心学归宿之致良知。从字面上来看,好像这个良知与人之初,性本善相关,但我觉得,王阳明是参悟佛学,道家,程朱理学后自创一派,应该不是简单的劝人从善吧,加上12岁时他作的那首让我印象深刻的《蔽月山房》:


山近月远觉月小,

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

当见山高月更阔。


多么恢宏大气的视角呀,才12岁呀,就已经有超脱凡世,站在造物主的视角去审视万事万物的意识,那他的这个致良知的良知,我觉得应该要从整个人类的发展历程上去思考。我们知道,心学也分非常多的派系,我没兴趣去仔细看,但我以我自己理解的去解释。我读《明朝那些事儿》四遍半应该是有了。第一次读到一半读不下去了,因为我觉得权力斗争好无趣。无非是换了朝代换了演员,依然是几派势力之间的争斗。后来看了几遍,都有不同的感受,却也让我知道未来究竟要怎样去度过自己的一生。就是历史长河中,有投机取巧并安享晚年的,有刚正不阿英勇就义的,有一生清贫不世故的,而你要怎样选择度过你的一生呢?这时候你谈好人有好报,很虚空,一生之中有多少人会见证好人好报,坏人不得好死的场景?而如若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总能找到普适的一些规律,就定位道吧,这种道就是当年王阳明格竹想要探寻的东西。

而此刻的现实世界,我能明显感受到新老世界正在交替,有些人在迷茫,期冀抓住曾经的存量财富,想要继续按照自己多年形成的财富获得方式行事。但好像怎样做怎样错。有些人短暂迷茫后,扑下身子积蓄能量。谁都会说要走在正确的道路和方向上,但谁能知道哪一条是正确的?奸猾商人和贫苦打工仔,炒房者和拆迁户,90后和95后,各自都有自己心中的正确道路。这时候,你就需要找寻历史长河积淀下来的普适规律。



苏轼:一个总是能理解任何一方苦衷的人,其实往往最难被他人理解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