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3月的狮子》的一些思考

动漫《3月的狮子》的名字出自英国的一句谚语“march comes in like a lion and goes out like a lamb”,意思是三月天气比较寒冷像狮子而三月末气候就会比较温和像绵羊一样,对照我国的谚语就是“三月最怕寒回头,四月最怕热死牛”。当然,作为一部与《蜂蜜与四叶草》为姊妹篇的动漫,《3月的狮子》通过讲述一个孤独的将棋少年在日常生活和将棋生涯中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心怀温暖之人的助力下,终于从寒风料峭中拥抱阳光的故事(这点与《龙王的工作》是有所不同的)。总体上来讲,《3月的狮子》在剧情叙事上是成功的,但在第二季中却令人乏味或略显深奥(一般人很难看懂),加上人物形象和画风跟《四月是你的谎言》类似,加上其故事设定并不讨好,以至于这部番很难被大众推广。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三月的狮子》如果不能理解它的人或许会毫无印象,但真正走进故事里的人绝对会把它视作宝藏番,正如随着故事的发展你会不由自主地去考虑,去反思,去抉择,与其说你是在看主角如何思考抉择,不如说当你融入这个故事的时候,你就已经化身为动漫故事中的人物,和他一起面对世态炎凉,人间冷暖,这便是《三月的狮子》魅力所在。
以上只是自己对《3月的狮子》系列的前言部分,真正的内容还在下文,那就是关于对《3月的狮子》系列番剧的一些思考:
一、为什么《3月的狮子》系列很难大众化
正如我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3月的狮子》的确给我们讲述了许多关于社会和人生的故事,也将世态炎凉、人间冷暖、复杂多变的社会百态呈现给我们,但是,正如每一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它们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由于每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对于社会百态有着自己的记忆和见解,因此对于《3月的狮子》中所讲述的关于主角的一生经历,一般人由于并没有亲身经历过,就很难体会到主角那种悲惨却又无奈的人生经历,加上在中国很少有父母会因非亲生子女的某一项特长而忽视亲生子女却对非亲生子女宠爱的情况,观众虽然对男主角的遭遇深感同情和遗憾,却很难体会到男主角经历过的遭遇对其自身所带来的伤害和无奈之情,所以在与观众共鸣这一环节上《3月的狮子》是失分了。
此外,由于《3月的狮子》是以男主角桐山零下将棋为主线,众所周知,将棋虽然是日本的一项古老棋类比赛,但由于其过于古板,比赛时过于沉闷导致将棋在日本都是很难被大众推广,更何况在中国,所以我觉得在叙事主线上《3月的狮子》也很难被大众化。

二、《3月的狮子》系列的主题究竟是什么?
由于《3月的狮子》是分为两季播出的,虽然两季的主旨都是讲述了人间冷暖以及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互相拯救的这个道理,但如果细看两季的话,却会发现两季的主题是有所不同的。
第一季的主题是聚焦男主角被幸田家收养的往事以及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向将棋职业棋士奋斗的剧情,在第一季中,我们可以看到桐山零在经历亲人逝世、被别人收养、在别人家寄养中与香子姐弟发生的冲突与纠缠、自己与川本三姐妹一家的日常生活、自己如何像将棋最高位奋斗等经历,可以说第一季的主题是让观众明白一个人在遭遇人生低谷时的悲伤孤独以及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的故事,当然其中也夹杂了许多关于世态炎凉、人间百态的道理。
而到了第二季,特别是从关于日向的同学因不堪校园霸凌而转学的那一刻起,就转变为关于校园霸凌的主题了,不管是日向因努力维护转学同学的尊严而受尽孤立和欺辱,还是桐山零在这个过程给予日向的信心和关怀,都无一例外地表明这一季的主题重点聚焦校园霸凌这一问题上,而第二季结尾又突出了关于桐山零和日向在经历了一系列变故和成长后所表现出的成熟与稳重,彷佛也在像人们揭示人的长大往往是需要经历过许多人间百态、挫折、失败、重大变故、孤独、痛苦这些常人难以想象的负能量,只有直面这些惨淡的人生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总之,《3月的狮子》系列的主题依然是聚焦世态炎凉和人间百态,但第一季和第二季在剧情主题的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

三、关于校园霸凌,中日韩三国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
校园霸凌,又名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外、以学生为参与主体的一种攻击性行为,既包括直接欺凌也包括间接欺凌。但应注意的是校园欺凌不等同于校园暴力,校园暴力包含校园欺凌,而校园欺凌是最常见的一种校园暴力。
当前我国和全球的校园欺凌现象都十分严峻,以至于这都引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注意。其实在动漫文化中,反应校园欺凌的作品也是比比皆是,如《欢迎来到实力至上主义的教室》中轻井泽惠所遭遇的校园欺凌、《未闻花名》中面码因自身类似俄罗斯人的外貌(仅为作者猜测)而在小学时经常被孤立、我们熟悉的《哆啦A梦》中大雄经常被胖虎等人欺负以及《声之形》中主角和同学欺负残疾的西宫硝子等,由此可见,校园欺凌问题已经成为当下全世界都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
既然是一个全世界的难题,那么校园欺凌在各国都具有普遍性,但由于受国情、教育体制、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影响,各国的校园欺凌现象又具有不同点。那么作者就结合同为东亚文化圈的中日韩三国的国情来对比三国的校园欺凌现象中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同为东亚的朝鲜、蒙古由于资料缺乏,暂不做比较,欧美地区因具体情况不清楚暂不在此次比较范围内)
1. 中日韩三国校园欺凌现象的相同点
众所周知,中日韩由于历史文化联系较为紧密,在校园文化上也有一些相似之处,因此校园欺凌现象在三国也存在一些相似点,如三国的校园欺凌在小学阶段就有出现且较为普遍,到初中时由于已有独立思考和成熟的记忆能力,加上此时正处于青春期,往往不愿跟父母、学校以及周围的朋友诉说自己所遭受的校园欺凌,在遭遇校园欺凌后往往选择花钱消灾(这就会引发下暴)或者闷不做声,因而三国的校园欺凌现象在初中阶段最为普遍,这一阶段也是最难以解决的(因为初中时期刚好涉及到刑事责任年龄分界线的问题,在往往会因年龄对等原则而无法处理),同时在三国的校园欺凌现象中冷暴力现象也比较突出。进入高中后,由于学业和升学压力激增(中日韩三国的高考是举世闻名的),学生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被用在学习和备考上,加之此时学生的心里承受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已经较为成熟,反而校园欺凌现象在此时期会变得比较少见甚至消失。
关于校园欺凌的具体行为,中日韩三国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如三国受到相似的传统文化影响会更强调从众,强调与他人保持一致,于是就更容易出现集体排斥异质个体的冷暴力行为,在发生校园欺凌时更多的人也会选择旁观而非出手相助(著名的例子如日本德仁天皇还是皇太子时期的大女儿爱子公主,在学校里被欺凌,加上周围人没有一个人出手相助,便不敢去上学,几乎到了得抑郁症的地步,以至于后来逼得她母亲雅子皇后不得不天天陪着她一起上课)。

由于校园欺凌不会因为受害者的默默忍受而停止,越是忍受,欺凌者越是猖狂,这就导致三国在校园欺凌现象中屡屡出现了沉默的受害者现象(其实放眼世界,这一现象也很普遍),往往表现为欺负者不觉得自己不对,而且受害者通常胆小怕事、逆来顺受,不敢反抗和告发欺凌者,从而造成欺负但不从告发的恶性循环;除了欺凌者和受害者,还有许多旁观者,当旁观者选择伸出援手时,他们会成为“仲裁者”,有可能会遏制霸凌,但如果选择冷眼旁观,欺凌就会变本加厉。很多被欺负的人选择沉默,就是因为他们觉得即使和别人说了也无济于事,反而会成为他人茶余饭后的笑料谈资,加上有很多旁观者都倾向于“受害者有罪论”这一奇怪的观点,把受欺凌的原因无脑归结到受害者头上并对其进行无端的指责,从而对其造成第二次伤害,这就造成了大多被欺凌人会成为沉默的受害者,这一现象在三国的校园欺凌现象中最为普遍的。

由于三国教育时间很长,教育地点不会大变,加上为了学校名誉、升学率等因素影响,往往轻视甚至无视法制教育,缺乏对学生的相关生命、尊重与心理教育,这也导致受害者往往会长期受到欺凌,进而出现心理疾病。
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中日韩三国的校园欺凌现象也已经不再普遍发生,同时三国对于校园欺凌现象的重视度也日益提升,相继出台了有关法律法规予以整治,如日本国会于2013年6月通过了《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这是日本法律体系中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专门针对欺凌问题的法律,为配合该法的执行,从2015年开始,NHK在开学后的每周都会播放「いじめをノックアウト」击退校园欺凌系列节目;韩国也于2013年7月及2014年3月,相继发布了《“以学校现场为中心”校园暴力应对政策》及《2014年度“以学校现场为中心”校园暴力应对政策的促进计划》,意在填补之前颁布有关存在整治校园欺凌法令的漏洞;中国则将一些校园欺凌情节更列入刑法范围,并在2020年通过的《民法典》和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再次明确了对校园欺凌的整治和对受害人的保护。其实放眼全球,各国对校园欺凌现象的整治力度也有所加强,如法国于2021年底通过的《校园霸凌法案》草案中规定欺凌者不论其是否成年,根据欺凌的严重程度和霸凌者年龄,违法行为将会被处以最高3年监禁和4.5万欧元(折合人民币约32万多)的罚款。如果受害者自杀或者企图自杀,那么惩罚将升至10年监禁和15万欧元罚款。但由于校园欺凌现象背后的原因较为复杂,各国在整治校园欺凌现象的道路上仍然任重而道远。
2. 中日韩三国校园欺凌现象的不同点
尽管三国由于相同的历史文化,在校园欺凌现象上有许多相同带你,但受限于不同的国情、发展道路等因素,三国的校园欺凌也呈现了许多不同点。
由于发展较早,日本是三国中最早出现校园欺凌现象的国家,由于层出不穷的校园欺凌被媒体广为报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这种现象所带来的危害,受2011年大津校园暴力事件刺激,日本于2013年通过《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一法中以站在受害学生的立场来定义校园暴力,制定配套法案,力求形成防治结合的支援体制。但事实上,责任几乎全部落在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身上,学校只承担统计和监督责任,政府本身又没有多大的责任,而教师很难及时发现并后续跟进。日本政府在反欺凌教育中也强调加害方家长责任,但由于家庭环境和家长态度在短时间难以改变,法案出台并实施后并没有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
其实日本的校园欺凌问题早在明治时期就已初显端倪,由于旧贵族和武士阶层的特权被取消,不管是旧贵族、武士家小孩还是新贵族、工商从业者以及平民家的小孩都得进入统一的学校去上学,这就导致双方矛盾很快就爆发,造成了最早的校园欺凌现象。进入现代社会,在日本的学校里,尽管身份已经不再重要,但如果在学校太过吸引注意(如穿得太突出、长像太好看、甚至身高比较高......),都会为自己招来高年级的学生欺凌,相较于中韩两国,日本的校园欺凌更倾向于同班同学,而且是偏向于心灵折磨上。
韩国的校园欺凌现象是出现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经济发展放缓的背景下,并在2000年前后呈现井喷式爆发。韩国校园欺凌现象的主要目的就是上下级服从模式,以建立学校内部的上下级等级为目的,而表现形式更为凶残,在韩国,高年级的学生会对不受欢迎的低年级学生(有时也会对同班同学)采取拳打脚踢、剃发(在韩国无故剃发是最侮辱人的)、棍棒教育等身体和心灵双重折磨的形式,这也导致在早期韩国校园欺凌中被欺凌一方致残致死的现象出现。
为了整治校园欺凌,韩国还引入了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开发研究的创新型校园暴力预防项目,力图通过以学校现场中心来防止校园欺凌,但目前来看仍然是防重于治,当校园暴力真正发生时,很难有效地对欺凌者,尤其是未成年欺凌者做出有效的、具有社会警示作用的惩戒;加上政府的作用不足,往往需要依靠媒体来进行监督和道德上谴责,因而很难真正的标本兼治。
不同于日韩两国“小政府、大社会”的国家治理体制,中国一直是以“强党委、大政府、中社会”的治理体制来推行国家治理的。在应对校园欺凌问题上,尽管我国目前仍处在探索阶段,但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如2017年,教育部、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残联等11部门共同印发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为整治校园欺凌问题提供了行动指南。得益于我国的行政主导体制的优势,中央层面的决策和法律往往能够在基层推行,因而在整治校园欺凌问题上党委和政府往往是占有主动权的(只可惜的是由于基层工作量太大、太难做,对于整治校园欺凌这一行动基层上党委和政府几乎没有这么落实,往往是被媒体报道、上级部门高度关注才采取亡羊补牢的方式予以整治),加上公安机关、司法部门等配合,我国在整治校园欺凌上受到的阻力比起日韩两国很小。
不含港澳台地区(香港特区和台湾地区的校园欺凌现象在世界范围内最为严重),中国的校园欺凌现象多发于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很少发生这一现象,而在同一地区中,多发校园欺凌往往要么是很垃圾的学校,要么是留守学生较多的农村或农转非学校(这一问题与我国的城乡矛盾有关),这与日本校园欺凌多发与东京、大阪等大城市是有所不同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不同地区人民的法治和思想观念有关。
在中国的校园,内向的学生被校园欺凌的概率往往大于外向的学生,而成绩下游但不是垫底的学生被校园欺凌的概率又往往大于成绩优秀的学生,造成这一消息的主要问题在于在应试教育下,老师往往只关心那些成绩中上游、听话的学生,对于那些成绩下游的学生往往不闻不问,而内向的学生又不愿主动融入同班同学的圈子内,从而发生校园欺凌。由于在我国,家长往往会教育自己的孩子“以牙还牙”、“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而且学校和家长介入程度较深,所以校园欺凌现象在中国的比例很小。

进入新时期,由于手机和网络游戏的普及,在中国中小学生都已经被游戏所吸引了太多注意和精力,不再被所谓的“江湖义气”的校园拉帮结派所吸引,都已经开启了“游戏+氪金+打团战”模式,因而当下大众对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问题的关注度已经超过了校园欺凌(在此很感谢远在深圳的马老板做出的贡献)。
综上所述,中日韩三国在校园欺凌现象上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在面对校园欺凌这一全球性问题上,只有立足于本国实际情况,借鉴他国优秀做法和经验,方能对校园欺凌现象标本兼治。

四、结语
尽管存在一些不完美的地方,但我还是认为《3月的狮子》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动漫作品,其蕴含的各种关于社会、人生、成长的道理,既有关于成长的励志和烦恼,又有关于对人生的思考和反思,还有对社会百态的研究和苦闷,让观众感到平淡而真实,苦涩而又醇美,痛楚而又美好。当你有空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观看《3月的狮子》这部番剧,在这部番找寻曾经的自己,从而像《3月的狮子》第二季结尾那样向着太阳昂首走去,毕竟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