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追寻,回忆。但逝去的终将逝去。

2023-08-24 12:12 作者:七的月  | 我要投稿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七的月(来自豆瓣ID 160007196)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406511/ 书籍: 地平线 作者:[法]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豆瓣评分:7.9

追寻,回忆。但逝去的终将逝去……

    一、遮蔽——模糊云团,文本一开头就用片段、中止、悬浮、晕头转向、回忆的“暗物质”这样的字眼为本书打下了模糊、阴郁的基调,寻找成为不言自明的主题。     二、基准点——回忆检索方法。一边是抽丝剥茧的从极其细微的事物点出发,例如同事梅罗韦的金属质感的音色,然而他并非重要任务更不是主角,只是索引出玛格丽特,读到这里甚至能想象出作者的小得意“怎样?被我骗到了吧,哈哈!”。另一边是对巴黎咖啡店、街道、地铁站、公园的描写及为清晰,仿佛尽力在一张烟雾朦胧的的画中点上坐标的同时又不破坏美感,在混乱中寻找秩序感。     联想到自身,几年前我曾经从朋友那里得来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日历的每个日子上记下当天发生的大事,这样就拥有一个完整的人生日历,这个工程量大,自然做不来,但我确实养成了看日历的习惯,喜欢划掉一天一天的感觉,光是看看日历就大概能想起来重要的事情。     三、时间的走廊——混乱感。作者的文字在回忆与现实之间来回穿梭、跳跃,例如“他们走到天文台大街旁的花园时,博斯曼斯却感到四十年前的那天晚上是在春天或夏天”的表述方式,前句是40年前发生的事,后句就是现在回忆中的“他”,作者不打防疫针就带着读者任意穿过时空隧道,初读起来确实有一点点困难。作者刻意制造的时间混乱感,使读者“身临其境”,因为人类真实的思绪真的就是在过去的回忆在现实之间无限制地跳跃。     四、地平线——希望。本书的书名直译中文即“地平线”,首先联想到的是东方海面或者地面正在出升的太阳,而非落日(这当然与本人所在的地理位置属性有关),就意味着希望。但书中伴随“冲向未来”、“地平线”等字眼一起出现的则是“一条条的逃逸线”,着实有一丝丝不安。     五、时隐时现的历史。莫迪亚诺的作品始终与历史脱不开关系。本作并未明确强调时间点,也并未大笔书写历史背景,但我们还是可以从细微处窥探历史,这是2000左右的老人追忆四十年前法国巴黎的发生的事。 1. 玛格丽特•科勒兹。母亲是法国人,父亲不祥。布列塔尼人,出生在柏林,记忆是战时倒塌的房屋和一批批从天空飞过烦人飞机;幼时随母亲做那种在乡村站台停靠几个小时的火车到达法国里昂;过期一年的护照使得警察看上去并不是值得信赖的人,她一直过着漂浮不定的生活。“她没有让别人替她过生日的习惯……她在生活中是以不规律的跳跃和停止的方式前进,每次都是重新从零开始”。 2. 让•博斯曼斯的极力摆脱的一对父母。高傲的红发母亲酷似德国登山老太太;还俗的德国教士继父年轻时所作的诗:“任何六月都不如 /七零年六月的夏至壮丽/ 大人们打了败仗/……”。 1940年6月22日,法国与德国纳粹签订停战协议,法国北部为德国占领区,南部为非占领区。 3. 拥挤游行者与共和国保安警察的对峙出现在俩人初次相逢的广场地铁口。让人联想到60年代的由巴黎爆发的学生运动“五月风暴”席卷欧洲,以至于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出逃”。 4. 黎塞留代理行。是诉讼事务所?还是分包?玛格丽特支支吾吾地解释同事在为警察局干“一点儿事”,自己负责翻译德语,一切暗示他们似乎是警察的告密者。二站后全球处于紧张的冷战局面,秘密警察、查水表、揭发、举报…… 5. 蓝街的男男女女。玛格丽特的消失与这对神秘的医生夫妇有关,儿子小彼得仿佛是夫妇俩收养的孩子,这一家三口“似乎是撬进这个套间,并偷偷住在这里”。医生谈起自己的作品《阿斯塔社团》说“这是年轻时犯的一个错误”、“最好让物证消失得一干二净”,以及在蓝街27号发生的针对施展巫术实验的秘密团体的逮捕,至少来了二十来个警察。所以,他们到底是什么组织?      六、我来到你的城市,走过你来时的路。最后,浪漫一点。博斯曼斯只身前往柏林寻找玛格丽特,这最后一节到底是否要呈现,各有各的说法,如陈奕迅的两首歌曲《不如不见》 《好久不见》。至于是否寻找得到,作者并未说明,而是在即将揭晓之前戛然而止,又回到恍恍惚惚、漂浮、晃荡的混沌起点,这种留白堪称绝妙。      毕竟,谁能够留得住时间呢?逝去的终将逝去。如同四十年后树立起一座座摩天大厦的巴黎不再是博斯曼斯童年时代起就熟悉的巴黎,他就像个孩子重新探索那里的条条街道,在变化如此巨大的城市中寻找边缘人的记忆,注定要迷失在时空的迷宫中。

追寻,回忆。但逝去的终将逝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