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社恐纯干货 | 为什么一直在强调接纳自己?
当我们接受任何一种心理学习、咨询或治疗时,我们总会在开始的时候看到一个标题,就是「接纳自己」。
为什么要接纳自己?
为什么走出社恐的基础就是要接纳自己?
接纳自己有什么作用呢?
今天在这里我给大家来谈谈这万事开头——接纳自己。
说道这个话题,我突然想到在我经历过的咨询过程中来访者刚刚开场的语言:
「我觉得自己不够有领导力,虽然我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是班长,但我觉得自己不够霸气,没有其他人那么有号召力。」
「我觉得自己比较挫,从大一到现在,我只拿过两次三等奖学金,一次二等奖学金,连一次一等奖学金多没拿过。」
「我觉得自己性格很有问题。我比较内向,常常不知道怎么和领导打招呼。上台演讲的时候,我也很容易紧张。」
「我……」
千奇百怪的说法,归纳成一句话,就是「我有问题」或「我不够好」。
这时,也许我会告诉他,你也许可以尝试接纳自己。
「为什么要接纳自己?」来访者马上就会感到一种被欺骗的心态,用疑惑的眼神望着你。
我只好跟他们解释,因为很多时候接纳自己也是一种治疗。
森田曾经说过,所有的神经症,其本质都是疑病素质。
很多完美主义者都很高的目标,也有对缺陷过于执着的关注。他们会从对世界的不满意衍生到对自己的不满意,尤其是对自己性格的不满意。于是他们来咨询,千方百计想要改变他们自己。
他们同样没有意识到,他们固执、激进地想要努力改进的行为本身,其实就是问题的一部分。
这其实就是接纳自己的一个内涵,告诉自己其实自己的状态是很正常的。任何事物存在即合理,我们也许存在的不足和问题,都是有原因的,我们只有在承认这个的基础上,去做调整才能够完成变化,而不是推翻自己的一切,从零开始。事实上是,你想推翻,也无济于事。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么做的意义又是如何?
在我看来,我们需要做到接纳自己,是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个是【现实状况】,一个是【精神文化】。
1. 现实状况
心理咨询顾名思义,只能解决心理问题。
比如一个来访者,他家庭破碎,亲人已离世,我们的心理咨询是无法让其亲人回到他的身边,但是能够通过专业帮助他去和分别的焦虑感和悲伤相处。
能够改变他在这个状态下的自卑和沮丧感。
亲人的在否,这就是一个现实问题,但焦虑和悲伤是心理问题。
因此我们发现,在现实层面上,很多事情已经为既定事实,是不可逆的,或者说在短期内是不可改变的。
因此改变心态就是心理咨询的工作范畴了,这就需要能够接纳自我以及现在的状况。
近期刚刚发生的一个事情。
一位来访者十分焦虑,自己现在所在的公司,活很重,钱很少,自己害怕与领导沟通,和同事相处,生活很窘迫。
但是自己又找不到一个更好的新环境让自己发挥价值。
这时候,我们无法让他马上有钱,找到理想的工作,我们就只能缓解他的恐惧和焦虑,让他能更好地融入当下的生活。
而要做到这点,第一步也是要接纳现在处在这样现实状况的自己。
曾经在类似的案例中,咨询师说:「虽然有很多遗憾,但你已经做到你当时能做到的一切了。」
来访者听到这句话瞬间被「融化」掉,他终于发现,原来自己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不作为,自己已经尽力了。
于是这句话,让来访者从想象层面降落到现实层面。而这个降落伞,便是接纳自己。
2.精神文化
有时候我们会忽略一个文化背景给我们的「加持」,因此很多看上去理所应当的事情,背后有着某些不合理性。
文化会告诉我们什么是好的和对的,因此当你发现自己并没有和文化的要求相一致的时候,就会痛苦。
比如当代我们觉得有钱就挺好的,部分地区甚至会出现「谁有钱谁大爷」的情况。
反过来就意味着,如果你没钱,你就更容易痛苦。
可是,金钱真的是唯一正确的衡量标准吗?
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的关注点也不同,也许换个环境或者时代,人们不关注一个人的财富水平,而是关注他们的知识储备、或者是道德水准等等。
换个例子,一个人产生幻觉和妄想,在当代文化中是需要吃药住院的;但是在印第安文明中,它可能是一种罕见的天赋,更容易成为某种宗教或精神领袖。
所以很多让我们焦虑的事情,本无对错,只是文化的差异。这又进入了一个无解的境地,文化通常无法在短期内改变,而我们又在一个不匹配的环境中,所以可变量又成了我们自己。
例如我没钱,那我就是没钱啊,我接纳这个现状,不会因为别人比我有钱而感到过分的焦虑甚至敌意。
当然,这种接纳不等于不作为。
很多人担心,如果自己接纳了贫穷,就会自甘堕落,一直贫穷下去。有这种想法,是因为他们混淆了「心理困扰」和「现实困扰」这两部分。
接纳现状只能解决心理困扰,让你的情绪不会那么糟糕;而现实困扰,还是得想办法弄钱去。二者有一个交集,就是心理困扰产生的负面情绪,往往会阻碍你挣钱的行为,像漩涡一样让你卷在情绪里面。
那么,如何接纳自己呢?
1.发挥自己的主动能动性。
著名个体心理学家阿弗雷德.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指出,「一个人在五岁之前,其生活经验已经决定了他(她)成年后解释自身遭遇和回应的方式,对于‘对这个世界和自己应该期待些什么’有了基本的答案。」由于身体缺陷、骄纵、忽略所引起的自卑,有可能摧毁一个人,使人或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异常。但另一方面,自卑也有可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
2.接受不完美,和无条件的自我接纳。
「无条件自我接纳」是合理情绪疗法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大师艾里斯(Ellis)所倡导的。
Ellis建议人们要学会「无条件自我接纳」:个体完全和无条件地接纳自己,无论他的行为表现是否是明智的,正确的,或者适当的,以及无论他人是否赞成、尊重或者爱他。
1)无条件自我接纳是赞赏自己的一切吗?
这种接纳不是赞赏自己的一切,而是对自己持一种客观诚实的态度,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不是觉得自己一切都好,而是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优点,然后诚实地接受,就像接受夏天的炎热和冬天的寒冷一样。
接受自己也不等于不求进步,也需要用心改变自己的缺点,但是知道改变需要一个过程,对之顺其自然。
2)事情做得不好时是懊悔还是自责?
当事情做得不好时,如何无条件积极接纳呢?
当你做了些令自己后悔的事情之后,有些懊悔、沮丧是一种正常的反应,这也是驱使你去反思、完善自己的动力。但是不要给自己贴上负面的标签,也不要自责甚至有罪恶感,因为该谴责的是你的行为而不是你自己这个人。
懊悔对人们有用,罪恶感却常常导致自我挫败感或自我毁灭行为。懊悔是当你回头看事情,认为当时行为不对,并希望当时自己不会那么做。罪恶感却结合了懊悔和一堆自我贬抑的行为。换言之,它不仅懊悔某件事,同时也将自己整个人视为无价值的人或罪人。
当然,更为成熟的心态是:不必后悔,接受这个做得不好的事实。如果你很用心了,告诉自己:我尽力了,顺其自然吧。然后可以把这个当做一个锻炼自己、获得进步的机会,去反省如何做得更好。
3.运动和放松。
适量的运动特别是有氧运动和放松可以促进大脑的神经递质分泌多巴胺。多巴胺能够让人的大脑产生情欲以及感觉,会让我们感觉到兴奋或者开心,并能提高人的记忆能力和注意力。
可以安排自己定期去健身房健身,或者练习舞蹈,打球,漫步或慢跑等等。也可以练习瑜伽和放松术上自己学会放松。
4.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和朋友圈,多做一些社交活动。
良好的社交通常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境,增强人的归属,调节心态和增强大脑的活跃性。而且还可以给人带来快乐忘记痛苦。
一些具有社交恐惧症的人通常不敢面对陌生人或朋友,只是因为他们没有从社交中获得安全感。
面对这样的人群,我们更应该努力循序渐进的引导他,慢慢获得与人交流安全和乐趣。
接纳自己,认识自己是我们改变的基础,只有在基础上不断增加,才不会让自己的努力变成空中阁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