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并发高血脂、肥胖、脂肪肝者的中医治疗方法。这类糖尿病多
糖尿病并发高血脂、肥胖、脂肪肝者的中医治疗方法。这类糖尿病多从痰浊考虑,燥湿健脾是有效方法。常用药如干荷叶、苍术、白术、枳壳、泽泻、山楂、首乌、决明子、丹参、川芎、虎杖等。有时用明矾,每日1次,吞服米粒大一枚(约1.5g),连用1个月。如白某,34岁,糖尿病家族史。血糖偏高,甘油三脂、胆固醇亦高,脂肪肝,体重95kg多,察其舌淡有齿痕,脉滑大,乏力,有时心烦易怒。即用上方加黄芪、太子参益气,柴胡、姜黄、郁金疏肝,2个月后,血糖已恢复正常水平,体重平稳下降约10kg。 在糖尿病发生率不断飙升的今天,脂肪肝也越来越引起大家都关注。据研究,糖尿病患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者达到40-45%,脂肪肝并有糖尿病的人数也超过40%。脂肪肝造成长期的肝功异常、甚至肝硬化。 肝脏和血糖有什么关系呢?肝脏是人体的巨大化工厂,把食物中的脂肪处理为胆固醇、甘油三酯等,通过血液送到需要的地方。肝脏把糖分合成糖原储存,需要的时候再分解成葡萄糖再释放。肝脏还可以利用脂肪酸、某些氨基酸合成葡萄糖。这样就使人们不能进食时不出现低血糖,例如漫漫长夜和延误一餐进食时人的血糖仍然维持在正常水平。肝脏不停地储存、释放葡萄糖的过程,使得血糖平稳。有效的胰岛素是保证肝脏工作正常的条件,当胰岛素不充足时,夜间肝脏不能正常储存糖原,造成空腹血糖的增高。 肝脏为什么会沉积脂肪呢?在肥胖和高血脂的情况下,肝脏不能处理太多的脂肪,脂肪颗粒存在肝细胞内,形成了脂肪肝。脂肪肝使肝酶异常,例如转氨酶增高。长期的肝细胞功能障碍可能会造成肝硬化。 脂肪肝为什么与糖尿病关系那么密切呢?主要是脂肪肝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就是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胰岛素不能正常地发挥作用,结果就是糖代谢紊乱,严重的糖代谢紊乱就是糖尿病。 对于没有糖尿病的脂肪肝病友,在积极运动治疗、控制高脂肪饮食的同时,需要进行糖耐量试验,排除糖尿病。肥胖者必须把保持理想体重作为一项目标。肥胖、高血脂患者则要关注血清肝酶,进行肝脏超声检查,排除脂肪肝。我们最近的研究发现,即使在正常的转氨酶范围内,转氨酶高的糖尿病患者相比于转氨酶更低的患者,有更多的代谢异常和更多的心血管危险因素。 值得警惕的是,我国已跨入糖尿病中等患病率(3%~10%)国家的行列,目前2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达2000万以上。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造成的医疗费用逐年增高。而且,近年来我国糖尿病发病又出现了年轻化的倾向,使糖尿病的疾病负担进一步加重。因此,遏制糖尿病的发展势头已成为一个严峻的公共健康问题。 据了解,今年的宣传主题之所以定为“糖尿病与肥胖”,是因为肥胖与糖尿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量的临床资料也表明,预防、控制肥胖是防治糖尿病的重要一环。 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的一份资料显示:超重、肥胖和腹部脂肪堆积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BMI(体重指数)≥24者糖尿病的患病率是BMI在24以下者的2倍;BMI≥28者糖尿病的患病率是BMI在24以下者的3倍。男性腰围≥85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者,糖尿病患病率分别是腰围正常者的2倍和2.5倍。另外还值得警惕的是,儿童青少年时期开始肥胖,18岁后体重持续增加和腹部脂肪堆积者患糖尿病的危险性更大。 肥胖和糖尿病互为因果,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独立高危因素,80%~90%的2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伴有超重或肥胖,肥胖是2型糖尿病自然病程的起源。 其发生原理是:肥胖者体内胰岛素受体数量的减少及受体功能的缺陷,引起胰岛素抵抗,使胰岛素降血糖的效应下降。人体为了降低血糖,就会“让”胰岛代偿性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以保持糖代谢正常,此时患者表现出高胰岛素血症。长此以往,胰岛总是“超负荷”工作,功能就会出现损害,致使胰岛素分泌量代偿不了胰岛素抵抗,导致餐后血糖升高,又称为糖耐量减低(IGT)。如果此时不采取措施,胰岛功能进一步受损害,就会发生糖尿病。 男性腰围≥85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被称为中心型肥胖,它是内脏脂肪增多堆积造成的。中心型肥胖更易造成胰岛素抵抗。这是因为,内脏脂肪组织具有内分泌功能,脂肪的增多使其分泌的激素水平发生紊乱,从而拮抗了胰岛素的降糖作用。因而,对于相同体重的肥胖者,中心型肥胖者的胰岛素抵抗要比均匀型肥胖者更为严重,也更难以纠正。 糖尿病发生后,人体糖代谢和脂代谢进一步紊乱,致使血糖升高、血脂升高、脂肪重新分布,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肥胖的程度。由此,肥胖和糖尿病形成了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 “减重”是防控糖尿病的基础,体重下降可改善血糖代谢,不仅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以减轻体重来控制病情,正常体型者也要注意控制体重。有些轻型糖尿病患者,通过控制饮食和加强运动减轻体重后,不用服降糖药就能很好控制血糖水平。中重度的患者,减肥可以提高降糖药的疗效,使降糖药的使用量减少,这样可以降低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