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学记40 |《疯传》: 让事物流行的六条秘籍(上)

2022-08-20 09:09 作者:伽林公园GalenPark  | 我要投稿


一个美国人竟然通过吃赛百味三明治瘦了111公斤。 
在谈判中模仿对方的行为举止竟然可以把谈判成功的概率提高4倍。
只要把「小份牛排」这个名字换成「女士牛排」,就可以让95%的男性选择大份牛排。

如果你想知道导致这些研究结果的原因,那么乔纳·伯杰的书中会给你答案。


乔纳·伯杰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在国外的营销与传播领域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接下来一段时间要介绍他的三本畅销书《疯传》《传染》《催化》,讲的主要是产品和思想在社会中的传播,作者的语言通俗易懂,并且里面有很多案例,很有意思。


第一本《疯传》是2014年出版的,它的副标题是「让你的产品、思想、行为像病毒一样入侵」。这本书曾经荣登美国亚马逊、《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畅销书排行榜。作者乔纳·伯杰认为,某些产品或者思想之所以能够被广泛传播,除了产品质量、价格、广告之外,口口相传和社会影响都对广泛传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书中介绍了六个原则:社交货币(Social Currency),诱因(Triggers),情绪(Emotion),公共性(Public),实用价值(Practical Value)故事(Stories)。这六个原则可以用英文首字母表示为「STEPPS」。不管是想知道人们为什么喜欢闲聊、为什么网上的内容能够被传开的「好奇宝宝」,还是为那些想让产品、思想和行为流行起来的「奸商」, 这本书都适合你读。


1.原则一:社交货币

人是有社会性的,人们喜欢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信息。

研究发现,人们分享的内容中超过40%都是关于个人经验或个人关系的,这也是社交媒体流行的原因之一。大家愿意在上面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爱,是因为人们觉得这么做会让人心情舒畅,并且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自己在别人眼中的良好形象。就像高端车和奢侈品包一样,我们可以把它们看做一种货币——社交货币

社交货币可以在家人、朋友和同事心中留下他们想要的正面印象。比如人们会分享自己发现的一个省钱之道,一个生活小窍门,一个内幕消息……这些都属于社交货币,因为这些事情可以让别人觉得我们自己机智聪明,脸上有光。

在这个工业社会中,如果想让人们谈论某物或者某事,就需要筑造社交货币。在推广产品或创意的同时,要帮助人们留下正面印象。有三种方法可以做到:

(1)找到内在的非凡之处;(2)利用游戏机制;(3)让人们觉得自己是内部人士。

1.1找到内在的非凡之处

在一次Snapple饮料的营销会议上,有人提出要对瓶盖里面的空间加以利用。

之前他们在瓶盖里面印笑话,但效果不太好。后来他们决定在瓶盖里面印一些与众不同的事实:

事实12:你知道袋鼠不会往后跳吗?
事实27:玻璃球比橡胶球弹得高。
事实73:人的一生中等红绿灯的时间共计两个星期。

后来这种方式迅速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很多网站都开始刊登各种各样的事实,喜剧演员也在日常表演中用这些事实抖包袱。人们会分享Snapple饮料印在瓶盖上的这些事实,是因为它们与众不同。


你知道皱眉比微笑燃烧的卡路里更多吗?

你知道袋鼠不会往后跳吗?

而谈论这些非凡之事就是一种社交货币。


非凡之事指的是一些不寻常、离奇或值得关注的事情,这些事情会被人们谈论并传播。而且非凡之事的好处就是可以应用于所有事物。


曾经一家公司想宣传自己的搅拌机,他们没有放入食物来宣传产品的搅拌效果,而是用了玻璃弹珠、高尔夫球、游戏手柄,甚至iPhone。这些东西都成功地被搅碎了,其系列视频《这个,能搅碎吗?》(Will It Blend?)的点击量超过了3亿次。这让他们搅拌机的零售额增长了6倍,而每段视频的制作经费最多只有几百美元。

因为找到了产品的内在非凡之处,这家公司得以让数百万人谈论一台无聊的搅拌机。并且,这家公司没有打任何广告,仅仅依靠很少的营销费用就做到了这一点。


1.2利用游戏机制

作者乔纳·伯杰要预订一张从美国东海岸到加州的往返机票,当他输入完信息和会员卡号之后,屏幕上显示他还有222英里就可以升级为「超级贵宾」了。


超级贵宾可以免费托运三件行李,并且如果乘坐国际航班的话可以在豪华休息室中候机,而且还可以提前登机。他就差一点点就可以获得这些权益了。但是这一次往返加州所获得的历程还不够升级条件,于是他花了更多的钱买了经停波士顿的航班,并且在波士顿停留了两个小时转机。

其实这只是个游戏。


不管是积攒航空里程还是积分、经验值,这种被设计成「升级」的机制能够激发人们继续「玩」下去的动力,我们都喜欢有成就感,而「级别」就是证明我们进步的证据,每升一级,我们就会很开心。同时,游戏里的各种限时任务奖励、徽章奖励以及称号奖励都会激励我们继续玩下去。


游戏机制有助于产生社会货币,因为玩得好可以为我们增光添彩。


此外游戏机制还通过社会比较的方式,从人际关系的角度给我们动力。研究人员曾经让哈佛大学的学生做一个选择题。在他们面前有两份工作A和B:工作A年薪5万美元,这个年薪是周围人的两倍;工作B年薪10万美元,但这个年薪只是周围人的一半。


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工作A,因为他们宁愿薪水较低,也希望自己比其他人更优秀。


人们关心的不仅是自己做得怎么样,还在乎和别人比自己的成绩如何。之前提到的航空公司「超级贵宾」的一个待遇就是提前登机,虽然只是提前几分钟,但是它将事物分成了不同等级。这种划分让成为了「超级贵宾」的人们觉得自己优秀。


同时人们还喜欢夸耀自己的成就。作者的朋友是达美航空公司的铂金会员,每次乘坐这个公司的航班时都会在社交媒体上夸耀一番,比如自己免费升级为头等舱,或者在贵宾室看到的一些趣事。这些炫耀其实都是在为达美航空公司做宣传。


1.3 成为内部人士

在各种购物网站或者线下商超都可以看见这种方法,比如去山姆超市必须要先花钱成为会员,也就是说山姆超市里的商品都是「会员专属」,虽然京东上也可以买到山姆超市的部分商品,不过价格会贵很多,成为会员后就有会员专享价格,也就是和线下超市一样的购买价格。

这其实就是制造了一种「专属性」,专属的事物只有符合一定标准的人才能拥有。不仅如此,专属性还与信息有关,比如会员邀请制的俱乐部或者网站会员,只有其他会员邀请才可以成为新会员。


除了专属性之外,商家还会制造「稀缺性」。不管是「促销还剩最后三天」还是「每人限购两件」都是为了制造稀缺性,稀缺的物品因为需求高、产量低,或时间和地域有限制,所以易得性较差(虽然有时候并非如此,都是商家的套路!),不过这可以让产品看起来更值得拥有。


「稀缺性」和「专属性」会让人们感觉自己是内部人士,从而促进人们传播。如果人们拥有了其他人不容易获得的东西,会让自己感觉很特别、地位很高。正因为如此,人们不仅喜欢拥有某种产品或服务,还会到处传扬。


因为人们愿意分享让他们脸上有光的事。


事物稀缺会让人们觉得它更具价值,人们还会到处分享,来充分利用自己知道某些信息或者拥有某物所带来的社交货币。


2.原则二:诱因(Triggers)

什么原因促使人们口口相传一件商品或者事情呢?

2.1天然诱因

1997年,糖果公司玛氏(Mars)发现旗下的产品——玛氏棒的销量竟然大幅上升,而他们并没有搞促销也没有花钱做广告。

后来发现原因在于Mars(火星)。


当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有一个探路者(Pathfinder)计划。这个计划是为了致力于对火星的无人探测,名为火星探路者的探测器于1997年7月4日在火星表面着陆(7月4日是美国独立日),它是人类送往火星的第一部火星车。所有新闻媒体都报道了NASA的胜利,让「Mars」这个词流行起来。而一提到Mars就会让人们想起玛氏棒,所以玛氏棒的销量大增。


其实玛氏棒是以公司创始人富兰克林·马尔斯(Franklin Mars)的名字命名的,并不是火星的意思。不过媒体对火星的关注成为一个诱因。


同样受到天然诱因而流行的还有一首名为《星期五》的歌曲。这是Rebecca Black的父母花了4000美元请ARK音乐工厂为他们14岁的女儿写的一首歌,《星期五》这首歌的旋律单调,歌词重复,只是歌唱青少年的生活和周末的快乐。2011年发布的时候,众多乐评人都认为是史上最差的一首单曲。


We gonna have a ball today

今夜注定是个不眠夜

Tomorrow is Saturday

明天是星期六

And Sunday comes after … wards

星期天接踵而来

I don t want this weekend to end

我不想结束周末

It's Friday Friday

今天星期五!星期五!

Gotta get down on Friday

忐忑的星期五啊


但是,这首歌在当年YouTube上的点击量超过了3亿次。如果去看人们搜索Rebecca Black,可以发现歌曲发布后的每个星期五都是搜索的高峰。


人们在YouTube搜索Rebecca Black的次数

所以星期五就是这首歌的天然诱因,让这首歌获得了成功。


2.2人为开发诱因

然而并非所有的产品和思想都有天然的诱因。


如果没有天然诱因,就需要人为地开发。比如奇巧巧克力与咖啡之间本来就没有天然的联系,但两者组合的广告却成功地让人们把它们联系起来。


2007年,奇巧巧克力的销量逐年下滑,品牌影响力也大大减弱,于是他们做了一些研究来观察人们都在设密码时候吃奇巧巧克力。结果发现了两种情况:其一,消费者吃奇巧巧克力仅仅是为了休息;其二,他们吃奇巧巧克力时,常常会搭配一些热饮。


于是奇巧公司设计了一个广告,奇巧巧克力被描述成「休息时的最佳伴侣」,广告里的场景是让奇巧巧克力和咖啡并排放在桌子上,或者某人喝咖啡时要吃一块奇巧巧克力,所有广告都把奇巧巧克力和咖啡放在一起。结果这些广告成功地将当年年末的奇巧巧克力销量就提高了8%,一年后,销量又提高了三分之一。


咖啡就是诱因,让人们看见咖啡的时候就会想起奇巧巧克力。

2.3好的诱因

那么什么样的刺激物会是更好的诱因呢?


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激活的频率,也就是刺激物是否能频繁地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拿咖啡和奇巧巧克力来说,其他甜品饮料也能和巧克力相搭配,但是咖啡对于美国人来说比其他饮料更常见。


另一个因素是关联强度。诱因可以关联的事物越多,关联强度就越弱。比如红色可以让人联想到很多事物,玫瑰、爱情、可口可乐、法拉利……因为可以联想到很多事物,所以对任何事物来说,红色都不是一个很强的诱因。


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所选的诱因应该发生在所期望行为的附近。比如新西兰的一个公益广告,广告中一位帅气强壮的男士正在洗澡,当他洗完后走出浴室的时候,他滑倒了,躺在地上只有胳膊微微抽搐。这时,广告中出现一句广告语:「使用浴室防滑垫,可以防止家人滑倒。」

虽然广告情节会让人记住,人们可能每次在没有防滑垫的浴室里洗澡时都会想起这个广告。但是人们不可能在浴室购买防滑垫,也就是说广告和实际环境是分离的。如果人们在逛超市的时候记不得这个广告,那么这个广告就没有起到效果,除非人们洗完澡马上网购一个。


纽约市卫生局想让人们减少碳酸饮料的摄入,于是制作了一个视频,视频中一个人打开了一罐普通的碳酸饮料,当他把饮料倒入玻璃杯时,流出来的却是油脂,男人拿起来一饮而尽。视频结束时,一块凝固的油脂掉落在餐盘中并向四周慢慢散开,这时屏幕上出现了一行字:「每天喝一罐碳酸饮料,一年会增重10磅,你难道不认为你在喝脂肪吗?


纽约市卫生局利用了诱因,当人们正考虑喝碳酸饮料时,让人们看到倒出的饮料变成脂肪这一幕,进而改变人们的想法。

我们将在下一篇聊聊剩下的4个原则。


感谢你花时间读到这里。


注:以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告知删除


学记40 |《疯传》: 让事物流行的六条秘籍(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