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画禅室随笔》笔记(三)

2023-07-26 22:58 作者:sissie1012  | 我要投稿

       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然非多见古人真迹,不足与语此窍也。

——墨分五彩,浓 淡 干 湿 焦。“真迹观之乃得趣”,故墨法又称墨趣。

 

       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如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此惟褚河南、虞永兴行书得之。须悟后始肯余言也。
——下笔就要把笔锋提起来,而不要使笔锋压下去弹不起来。用笔的困难在于强劲有力,而强劲有力不是依靠运笔的力气。毛笔的运行在不断调整中进行,需要不断的切锋藏锋、转折变向,上下提按,左旋右转中保持“倒辄能起”。
     

       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秾肥,肥则大恶道矣。

——用墨一定要滋润,不要缺少水分而枯燥。董的书法墨色力避浓肥,自成秀润淡雅。

——“涨墨”也称“洇墨”,有别于 “墨猪”,清代以前是书法禁忌。“涨墨”在章法上成为作品的视觉聚焦点,作品的视觉艺术表现力大大加强,但艺术语言的丰富并不意味着艺术内涵随之递增。

 

       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今人只是笔作主,未尝运笔。

——信笔是指书写者放弃对毛笔的控制,其结果是笔画波折无力,破解的方法是提笔。比如一撇出去的时候,最后力也要收住,要不形成鼠尾。

 

        书楷,当以《黄庭》《怀素》为宗。不可得,则宗《女史箴》。行书,以米元章、颜鲁公为宗。草以《十七帖》为宗。

——董的书法学习路径以晋为主,兼顾了颜、米,是传统帖学笔法训练的核心。这条学习路径在于使转和提按。唐楷伴随着提按导致用笔法度森严,对规律总结的同时,也局限了未来的发展出路。是不是由此也引起了清代碑学的盛行?


读《画禅室随笔》笔记(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