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论:超越马克思
上一章(双重价值与物的逻辑):CV20620015
一般政治经济学内容:CV17539945
从物品到商品
在人的物恋中,物在被去除了功能性而被赋予了专名之后,它成为了主体的“一部分”,脱离了以匮乏为原则的经济交换。而另一物它与之相对,只有一般性的名字,仅仅作为一种工具存在。消费物就处于两者之间:它首先要能被标识进而在特定的结构中特殊化,同时它也表征着主体之于结构中的内涵。第一点要求物在与他物之间的差异中界定自身,即进入象征交换:第二点则说明消费物基于象征交换的不定性被生产的结构以符号替换了。因此,交换不再是纯粹的转移,物也不再仅仅作为转移中的物而存在了。当物作为符号-物时,它不再是两个存在物之间滑动的能指,而是属于并来源于具体的生产关系。其中一阶的象征指向一种具体的匮乏,构建了与不存在之本真的联系:而符号指向关系自身的缺席,指向一个被政治化的主体。所以符号-物并非是给定或交换得来的,它是被孤立的个体将其作为一种符码化的差异来占有与控制的。鲍德里亚正是如此写到:“物成为符号,从而就不在从两个人的具体关系中显现它的意义。它的意义来自与其他符号的差异性关系中。”消费物便成为了意指逻辑运作的中介,最终被还原为符号,从而落入权利的差异性关系的掌控中。(依据象征交换-可能性的原则,交换就不单只是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而是不定性的,两个方面在交换的同时也在建构它们之间的关系。)
权利的差异性生产-以及消费体系
根据上述对于消费物的分析,消费这一行为就变得可以理解了。在此之前,鲍德里亚先否决了传统政治经济学所设定的“需求”理论:“主体和客体被视为两个自发并且是分裂的实体,具有镜像般的和独具特色的神话……每一方都先于交换而独立存在,由此必须在双重的责任中建立一种自身交换的存在。”这恰巧是德里达所批判的“在场形而上学”,它以“客体来定义主体,用主体来言说客体。”只是一种a=a的同义反复,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某种自发的无限循环当中。这种同义反复正是权力体系的模式,它依据同一性的原则将生产合法化,赋予其理性用于自身的再生产。并且这种秩序将进入家家户户:父母向孩子们传输道德观念,法院用严刑制裁犯罪份子来威慑潜在的犯罪,并将法律赋予神圣的意味,亦或在商店中以“实用”为原则的人们。鲍德里亚指出:“这种理性化只是对生产秩序的内在目的性的一种掩盖。”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正是通过需要的话语被再生产出来:“它将交换和意指的过程自然化了。”再有即是将需要不止放在自然,更是简单地将其置于历史与文化的缝合社会学,历史与文化“被视为一种真实存在的第二自然”。此时模范的同义反复发挥了它的作用,将其原本要试图解释之物已经包含在内了。
“最终,你可以发现购买一辆汽车将被归结为以下这些可能性的动机:留下纪念的、技术的、实用的、心理象征性的<过度补偿、富有攻击性的>、社会学的<群体的规范、对名誉的渴求,从众或者标新立异>。”
如何消解“需要”所占据的神话学位置?鲍德里亚考察了它的发生学:需要的合法性总是基于一种意识形态,它要假定人不能被这些需要所异化,只是这些需要作为人之“本性”而被社会阉割了。这何尝不是一种罗格斯中心主义,鲍德里亚指出:“它只是过剩而产生的剩余——神圣的献祭、牺牲的用度、奢侈性的花费、经济的利润等。正是这种奢侈性的支出,以否定的方式确定了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而不是相反。”也就是说,需要本是由生产建构的,以否定-肯定的形式。没有欲望的消费那么所谓的基本需求也无从说起。迫于生产的剩余,才有了有关于生存的说法。需要力-生产力是同质的,它们围绕着差异性。需要的神话只是被享乐主义的幻想所遮蔽的。这又回到了第一章的论述:功能性拟象是由象征交换所给予主体被异化的二重操持。
鲍德里亚开始论述符号交换的逻辑,同时这也是差异-权力的逻辑:交换成为最原始的,它让个体只能处在分工的“合作者”的地位上被规范,同时将交换的物质载体转变为差异性的,具有意指性的要素。这种逻辑可以在时尚中很好地体现出来:“长裙和迷你裙自身都没有绝对的价值,它的价值只是作为意义的衡量标准,在它们的差异性关联中生产出来。”长裙与迷你裙在父权凝视下的长短差异,被赋予了性解放的价值。而这种“美丽”是被阐述出来的,如果存在一种真正的美,它将终结时尚,因此时尚只能通过压抑与拒绝的方式来塑造关于美的一切。(大他者的作用在这里得以体现:不断转喻能指。)
符号交换不同与经济交换,因其要素的繁复而不能被量化或者进入经济交换中的抽象时间,它本就是一种去时间化的产物。并且其中不存在供求关系的相互作用,它是纯粹差异的呈现形式。第一点体现在价值的转换上:在拍卖时,货币不是作为在市场上的一般等价物存在,它失去了它的经济交换价值,它的价值被重新运作在对于贵族-权力关系的表征与再生产中,这是第二点。消费正是建立在符号/价值的交换体系之上,在当下消费的差异性则被工业化生产到各种领域:抽象视频亦或游戏排名,点赞与评论,元宇宙的虚拟商品。人们在生产秩序中消费获得享乐,难以挣脱。这就是意识形态的逻辑,它既代表根本的等级差异,又将其自身“普遍化”,赋予同质化的暴力其合法的地位。
一般性理论-关于符号的政治经济学
鲍德里亚给出了这样的公式:
符号交换价值/象征交换=经济交换价值/使用价值
其中,符号交换价值与经济交换价值的结构相当,象征交换和使用价值都暗含着对符号-经济交换价值的超越,前者则是对其的一种还原。我们可以看到,象征交换和使用价值本质上是不定性的,即等待被取代之物,也正因为它能够被取代,它才能进入两者交换关系之中。而这两种交换样式的区别就在于:符号交换是差异性的,经济交换是等价性的。只有二者共同运作,剩余价值的剥削机器才会被打开,意识形态才能被生产出来。此时鲍德里亚宣称自己已经彻底背离了一般意义上的政治经济学。并将公式改写:
经济交换价值/使用价值=能指/所指
左边对应传统的政治经济学领域,右边则对应象征性交换的领域,即符号运作的差异性领域。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只提供了经济交换价值的批评理论,而其余三个他将在接下来的章节里发展:有关于使用价值与符号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