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史人物评鉴-狄仁杰 字怀英

狄仁杰 字怀英

狄仁杰(630年-700年8月15日),字怀英,号德英,唐代并州阳曲县(今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人。狄仁杰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高祖狄湛,随宇文泰西走咸阳;祖父狄孝绪任贞观时期的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任夔州长史。狄仁杰通过明经科考试及第,出任汴州判佐。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杰被吏诬告,阎立本受理讯问,不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且发现狄仁杰是一个德才兼备的难得人物,谓之“河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推荐狄仁杰作了并州都督府法曹。在此任内,狄仁杰通晓吏治、兵刑等封建典章和法律制度,这对他一生的政治活动都有重大影响。
唐高宗仪凤年间(676年至679年),狄仁杰升任大理寺丞,一年中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一时名声大振。垂拱二年(686年),狄仁杰出任宁州(今甘肃宁县、正宁一带)刺史。当时宁州为各民族杂居之地,狄仁杰注意妥善处理与外族的关系,深得人心,人吏为立生祠。垂拱四年(688年),张光辅奏狄仁杰出言不逊被贬为复州刺史,入为洛州司马。天授二年(691年)九月,被任命为地官(户部)侍郎、同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平章事(宰相),开始了短暂的第一次宰相生涯。
长寿元年(693年)正月,武承嗣勾结来俊臣等酷吏诬陷狄仁杰等谋反,将他们逮捕下狱,狄仁杰等深知酷吏严刑拷打成性,宁为陛下赐死,也不愿死于酷吏手中,为保全性命,权宜之计立刻招罪曰:“反是实!”仁杰拆下被褥帛书冤,置棉衣中,请狱吏转告家人去其棉,得其冤状。其子狄光远持书上告朝廷,来俊臣接获密报,遂伪造狄仁杰笔迹写下《谢死表》上呈女皇。女皇召狄仁杰等大臣面询:“承反何也?”狄仁杰答曰:“向若不承反,已死于鞭笞也。”又问:“何为做谢死表?”答曰:“臣无此表。”武则天弄清是伪造的,于是释放此案七人,但俱贬为地方官,狄仁杰则被贬为彭泽令。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五月,契丹首领李尽忠和孙万荣率兵起义,攻陷营州,杀都督赵文翙。三月,清边道行军总管王孝杰所部在东硖石谷遭遇契丹军,全军覆没,王孝杰跳崖而死。十月,契丹攻陷冀州,为了稳定局势,武则天起用狄仁杰为与冀州相邻的魏州刺史。狄仁杰到职后,改变了前任刺史尽趋百姓入城,缮修守具的作法,让百姓返田耕作。契丹人听闻后,退兵而去。不久,狄仁杰改任幽州都督,获赐紫袍、龟带。孙万荣兵败被杀,部将李楷固等投降了武周。朝廷大臣因为李楷固等人曾经屡胜周军,想把他们处死。狄仁杰介入,说服了武则天宽恕并重用了李楷固等人,李楷固平定了继续反周的契丹人。
神功元年(697年)十月,狄仁杰被武则天召回朝中,官拜鸾台(门下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恢复了宰相职务,成为辅佐女皇治理国家大政的左右手。圣历元年(698年),太子迟迟未立,武则天有意立侄梁王武三思为太子,狄仁杰以政治人物的深谋远虑劝说武则天顺应民心,还政于庐陵王李显,勿让权予侄。曰:“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附姑于庙者也。”武则天曰:“此朕家事,卿勿预知。”狄仁杰答曰:“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位备宰相,岂得不预知乎?”武则天采纳了狄仁杰的意见,为表示心意,亲自迎接庐陵王李显回宫,立为皇嗣,赐武姓,使李唐得以维系。
圣历元年(698年)秋,突厥南下入侵河北。女皇命太子为河北道行军元帅、狄仁杰为副元帅征讨突厥,迅速恢复了河北的安定。回朝后,狄仁杰迁内史(中书令)。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女皇哭泣着说“朝堂空也”。赠文昌右相(尚书右仆射),谥文惠。唐中宗继位追赠司空,唐睿宗又追封之为梁国公。
统帅 C-
(狄仁杰尝为河北道元帅。时突厥侵掠赵、定等州,尽杀所掠男女万余人,从五回道而去。仁杰总兵十万追之不及,后便制仁杰河北道安抚大使。)
武勇 D
(非其所长。)
军谋 C-
(狄仁杰尝为魏州刺史。初,契丹寇陷冀州,河北震动,前刺史独孤思庄惧贼至,尽驱百姓入城,缮修守具。仁杰既至,悉放归农亩,谓曰:“贼犹在远,何必如是。万一贼来,吾自当之,必不关百姓也。”贼闻之自退,百姓咸歌诵之。)
智略 A+
(狄仁杰处周唐反变、奸后昏主,危难嫌疑莫过于此。而蒙耻奋忠,以权大谋,引张柬之等,卒复唐室,功盖一时,人不及知。故唐吕温颂之曰:“取日虞渊,洗光咸池。潜授五龙,夹之以飞。”世以为名言。初,仁杰为诬构下狱。来俊臣逼协仁杰,令一问承反。仁杰答曰:“反是实!”俊臣乃少宽之,不复严备。仁杰求守者得笔砚,拆被头帛书冤,置绵衣中,令子光远持以告变。则天召仁杰,谓曰:“承反何也?”对曰:“向若不承反,已死于鞭笞矣。”故得免死。圣历时,李楷固、骆务整讨契丹,克之。二人者,本契丹李尽忠部将,尽忠入寇,楷固等数挫王师,后降,有司请论如法。仁杰称其骁勇可任,若贷死,必感恩纳节,可以责功。至是凯旋,后嘉其知人。张易之尝从容问自安计,仁杰曰:“惟劝迎庐陵王可以免祸。”时吉顼、李昭德皆有匡复谠言,则天无复辟意。唯仁杰每从容奏对,无不以子母恩情为言,则天亦渐省悟,竟召还中宗,复为储贰。后张柬之能兴复中宗,亦仁杰之推荐也。)
内政 S-
(狄仁杰昔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后出为宁州刺史,抚和戎落,得其欢心,郡人勒碑以颂。御史郭翰巡察陇右,所至多所按劾。及入宁州境内,耆老歌刺史德美者盈路。翰既授馆,召州吏谓之曰:“入其境,其政可知也。”又充江南巡抚使。吴、楚之俗多淫祠,仁杰奏毁一千七百所,唯留夏禹、吴太伯、季札、伍员四祠。及为相,常以举贤为意,其所引拔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至公卿者数十人。初,国家用兵西北,所费滋广,仁杰请废安东,复高氏为君长,停江南之转输,慰河北之劳弊,数年之后,可以安人富国。事虽不行,识者是之。)
魅力 S
(狄仁杰流死不避,骨鲠有彰,虽逢好杀无辜,能使终畏大义,生民赖以滋息,社稷赖以镇定,推诚竭力,竟存天下,此千古之臣也。初,越王贞称兵汝南事败,缘坐者六七百人,籍没者五千口,司刑使逼促行刑。仁杰哀其诖误,缓其狱,密表奏曰:“臣欲有所陈,似为逆人申理;不言,且累陛下钦恤意。表成复毁,自不能定。然此皆非本恶,诖误至此。”有诏悉谪戍边。囚出宁州,父老迎劳曰:“狄使君活汝耶!”因相与哭碑下。囚斋三日乃去。至流所,亦为立碑。仁杰所荐进,若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