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仰望星空的人,最后成为了星空

2018-03-16 14:35 作者:康斯坦丁FL  | 我要投稿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

我的大脑还能思维,

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

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

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斯蒂芬.威廉.霍金

3月14日,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离开了我们,享年76岁。

这个日子在未来岁月的流逝中,将注定是属于星辰大海的一天。因为这一天不仅仅是人们所熟知的爱因斯坦的139岁冥诞,也不仅仅是所谓的“π”日,这一天更是一位伟人陨落的日子。

他有着传奇的一生。他生于伽利略忌日,去世于爱因斯坦的诞辰。曾经有记者采访他说“霍金教授,你出生的那一天刚好是伽利略的忌日,这就注定你会成为一名伟人。”霍金看了看他,通过机器语言回答他:“那一天不止有我一个人出生,其实还有成千上万的人降生在这个世界上,因此,我只是其中的一个普通人。”

一代科学巨人陨落,轮椅太小,但恰好宇宙够大!

普通而不平凡的一生

斯蒂芬·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牛津一个普通人家,出生当天正好是现代科学之父伽利略逝世300年的纪念日。他的父亲弗兰克和母亲伊莎贝尔都就读于牛津大学,因此,霍金从小就受到了非常优良的教育学术氛围。

霍金与其姐妹合照/来自《视觉中国》

每个人的童年里应该都会有这样一段记忆,那就是很多大人都会蹲下来,笑嘻嘻的看着你,然后问你长大了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不知道霍金教授小时候是否被问过这样的问题,但是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成长的孩子,心中一定会有一个想成为科学家的梦想吧。其实,由于他从小热爱数学,最后他的愿望只是想成为一名普通的数学老师。

于是他就追随他的父亲进入牛津大学学习自然科学,但由于当时牛津自然科学中并没有数学专业,因此就选择有数学成分的物理学。对于在牛津上学的经历,霍金并不感到十分自豪,回忆在牛津学习的日子,他曾说他“大概总共学习了1000个小时,而平均每天也就只有一个小时。

霍金(最右)在牛津上学期间划船比赛做舵手/来自A Pondering Mind

后来通过在数学方面天才的资质用很短的时间拿到了学位, 随后转读剑桥大学研究宇宙学。如果像很多平凡的人来说,霍金的一生就会这样继续走下去,拿到博士学位,继续在学校任职,直到去世。

但是,他的一生注定着不平凡。而这个不平凡的开始,就是在他的21岁。这一年,他的一次偶然摔倒,然后被医生诊断为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即运动神经细胞病,也就是熟知的“渐冻人”。

在他得知自己只有两年的存活时间后,他当时只想在死前能完成自己的博士学位。然而在强大的求生欲和求知欲的结合,让他迈过了两年生命的期限,并取得了博士学位继续留在剑桥大学进行研究工作。

之后的他,由于疾病导致的半身不遂,只能坐在轮椅上进行行动。而在1985年,霍金因患肺炎做了穿气管手术,被彻底剥夺了说话的能力,演讲和问答只能借助3个能动的手指和电脑结合表达。而就是这样,他仍然继续从事研究事业,为人类打开了一扇有一扇通往宇宙深处的大门,直到他去世之时,一直坚持着他热爱的事业。

宇宙之门

要么你拥有不用努力的非凡才华,要么就接受你的局限性

这是他在一次演讲中所说的话。是的,疾病让霍金认识到了自己的生命是有终点的,是有局限的;但是这也带给他一种使命感,让他认真开始思考自己的一生是否可以带给后人一些收获。对此,他曾经宣称:“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得到一个对宇宙的完成理解。为什么宇宙是现在的样子,以及为什么宇宙会一直存在?”

霍金对于未知宇宙的第一个突破发生在1970年,这一年他与罗杰.彭罗斯合作,提出了广义相对论框架中的“奇点”理论,证明了宇宙是有起点的,那就是大爆炸之前的奇点的存在。

宇宙大爆炸模拟图/来自必应

在这之前,创立了广义相对论的爱因斯坦认为“宇宙中不存在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如果广义相对论完备有效的话,奇点就不会存在。”而霍金他们提出“宇宙大爆炸”和“奇点”理论,就同时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不完备性。

紧接着,在1974年,霍金在《Nature》杂志上发表论文阐述了新的发现:黑洞是有辐射的。这个理论认为黑洞有一个不为零的温度,有一个比其周围环境要高一些的温度。依照热力学原理,一切比其周围温度高的物体都要释放出热量,同样黑洞也不例外。这个理论修改并更新了之前科学界认为黑洞只能吞噬物质,而不能吐出物质的看法。这就是著名的“霍金辐射”理论

这一理论也为后来时空穿越假想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黑洞的无限引力作用,改变宇宙某一区域的时空曲度,导致时空扭曲,产生时空翘曲,以达到利用黑洞进行时空穿越的目的。电影《星际穿越》就将其假想变为了现实。

《星际穿越》电影中飞船穿越黑洞/来自豆瓣

这些发现成为了多年来理论物理学最重要的进展,基于以上的研究,霍金在20世纪物理学两大基础理论——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和普朗克创立的《量子力学》的统一方面又前进了一大步。

通过之前的研究积累,霍金继续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归宿问题,解答了人类长久思考的一个问题:时间有没有开端,宇宙空间到底有没有边界?

霍金的研究结论得出:宇宙是有限的,但是无法找到边界,就如同地球表面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在地球上朝任意一个方向去走,永远都不会找到边界一样;同时,时间也是有开端的,这个开端大约始于150亿到200亿年前。

而现在更为精确的时间开端是宇宙大爆炸之后的10的-43次方秒,而在此之前的,时间并不存在,而就在这一刻起,时间就此诞生。

以上的一切,仿佛是我们对于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所有认知,但是霍金不仅仅是在我们眼里的那样严谨,他同时还拥有着一个有趣的灵魂。

有趣的灵魂

如果生活没有了乐趣,那将是一场悲剧。

这句话是霍金对于人生的感悟。看完这句话后,其实感触很多,因为在这句话的背后,是一位需要常年依靠轮椅生活,只能通过机器与其他人交流的科学家。说出这句话是需要多么大的胸怀,有可能他的胸怀就像宇宙一样宽广吧。

在2016年4月12日上午十点左右,霍金开通了新浪微博主页,并且发出了第一条与全中国网友的对话:

我的中国朋友们,你们好吗?好久不见了!我上次拜访中国是2006年,当时在北京参加了一场物理会议,那次经历非常难忘。我的首次中国之旅是在1985年,我那时候走火车游历了你们雄伟的国度。这些旅行使我对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和文化略有了接触。不过现在,我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和你们交流了——通过这个微博,我希望和你们分享我的生活趣事和工作心得,也希望能在互动中向你们学习。

霍金教授开通微博后的第一条微博/来自微博

而霍金教授的最后一条微博,是在2017年的11月24日发出的,内容是在回答王俊凯提出的一个问题,并且通过视频方式来回答。

就这样一始一终之间,还有其他18条微博。这20条微博都是用中英文结合的方式发送的,而从中仔细观察,却可以发现霍金博士对于中国粉丝的细心——从开始的英文到中文的内容顺序转变为从中文到英文的内容顺序。我也知道,有很多人会说“这些微博不全是霍金教授本人亲自发的。”

对此,在这细节处理的背后,任何的争执已经变得毫无意义了,不是吗?因为,这是来自一个热爱中国文化的伟大科学家的细节和贴心。

除此之外,霍金是一个非常懂得享受生活的一个人。青年时报记者曾经采访霍金的机械师马丁:

“你肯定猜不到他喜欢现代音乐吧?其实他还喜欢跳舞。”

“他怎么跳?不会是在轮椅上跳吧?”

马丁微笑的点了点头。

在2007年霍金参与零引力公司提供的零引力飞行体验,亲身体验零引力的感觉。在结束体验之后,还欢快的进行评价:

好奇妙的感觉!我希望可以永续这样的体验。太空,我来了!

霍金正在进行零引力体验/来自必应

同时,他还在很多部影视作品中进行客串和配音。其中就有我们熟知的《生活大爆炸》。

霍金与谢耳朵的合照/来自豆瓣

再比如,在《星际迷航:下一代》里与学界的大牛们一起打牌:

《星际迷航:下一代》剧照

除此之外,还参加了《辛普森一家》的配音,其中就是为“自己”进行配音:

《辛普森一家》动画剧照/来自豆瓣

看完这些之后,真的很佩服霍金教授,因为他不仅在专业领域有着极其高的研究成果,同时在业余生活中同样是如此精彩。

超乎常人的大脑再加上如此有趣的灵魂,给全人类带来的不只是知识,还有乐趣。

“如果生活没有了乐趣,那将是一场悲剧!”

巨人的陨落

曾记得,当我翻开霍金教授所著的《时间简史》时,虽然里面有些内容并不能理解,但是却可以感觉到那沉甸甸的重量。而这个重量,并不是书本的重量,而是整个宇宙和时间的重量。

1988年,霍金教授出版了他的第一本科普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这本著作也被称为人类科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到1995年这本书的发行量已经超过了2500万册。《时间简史》已经从第一本发行之后,到现在已经出版了十几个版本了,逐渐被中国读者所熟知,直到现在也被科学家称为:一本了解物理和宇宙领域的重要的入门书籍。

之后,有出版了《时间简史》的姊妹篇《果壳中的宇宙》。

我们经常说一句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看世界,才能看到更远的世界”。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巨人?

我想,霍金教授应该就是这样一个人。

这样说的原因,并不是在于他有着超乎常人的思维逻辑和对于物理和宇宙的洞见,而是他愿意用最简单易懂的语言和文字来向我们每一个普通人讲述物理、宇宙和时间的故事。

这是一种什么力量?这是一种分享知识的力量。

虽然我们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看得懂《时间简史》或者《果壳中的宇宙》,但是我们能从其中看到霍金教授对于知识的分享和深刻知道其可贵的价值。

科学家,这个常人看来是带有神秘色彩和崇拜意味的职业,他们每一个人都是站在各个领域前沿的精英。但是为什么近些年对于这个职业,人们渐渐的不关心他们在研究什么或者在不想听他们所说的话了,宁愿去听一些、信一些骗子或者“专家”的话。

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不懂得分享知识和科普知识的价值。科学家越来越不想说,同样的,人们也就越来越不想听。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久而久之,还会有人去相信科学吗?

专家=骗子/来自网络

在我看来,科学家的职责并不仅仅是处于每一个领域前沿的精英们,每天都研究着高精尖的科学技术;同时,他们更是一群“摆渡人”,将人们从无知的对岸接到科学的彼岸。这其中,就是要通过对于科学知识的普及,更重要的是要用民众听得懂的语言和文字来传播和分享。

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又一个的巨人,全人类才能看到越高越远。

霍金教授就是这样的一个巨人,虽然他陨落了,但是他用他的一生不仅推动了人类对于宇宙、对于世界的认知,同时他也用不屈服疾病的精神诠释了人类生存的意义:即使身体受限,思想却不会。

正如他自己所说:

虽然我行动不便,说话也需要机器的帮助,但是我的思想是自由的。

虽然巨人陨落了,但是他的精神永远闪烁!

星辰大海

著名摄影师Platon Antoniou曾分享一则关于霍金的故事。他在为霍金拍摄短片时,霍金的状态已经不太好了,这点他看得出来。在拍完要离去时,他还是转头问了霍金教授一个问题:

“您能不能给我一个词,谈谈您想对这个世界说什么?”

霍金教授的护士接过话说:“对不起先生,霍金先生已经很累了,他眼睛下面的肌肉也在萎缩,他恐怕做不到。”

就在这时,光标移动的声音随即传来:霍金教授正在用眼睛下面那一小块活跃肌肉指挥着光标,停在了字母“W”上。

护士听到后,略带歉意的说:“不好意思,霍金先生这段时间打字常常不受控制,有时会打出来一些无意义的字。”

但她刚说完这句话,光标又动了,这次它停在了“O”上。

直到最后,光标定格在“W”上。

霍金教授用尽全身力气,打出他想对这个世界说的话:“WOW”。

他的一生,即使一生都被禁锢在这小小的轮椅上,他依然觉得这个世界值得惊叹与热爱!

最后,就以霍金教授在一次演讲中所说的话作为结尾吧,这句话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在此分享给你:

记住要仰望星空,不要低头看脚下。无论生活如何艰难,请保持一颗好奇的心,你总会找到自己的路和属于你的成功。生命不息,希望不止。

仰望星空的人,最终成为了星空!

霍金先生,走好!愿天堂没有病痛和折磨!


生命不息,希望不止!

仰望星空的人,最后成为了星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