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题押题系列今日正式启动!热点专题逐一突破,答题模板重磅整理(第一期:教育)

各位淀粉你们好!高考已经到了备考末期,今日起,至5月末,我们将连载推出重磅干货——猜题押题系列答题模板。猜题押题系列旨在将最可能考的以及最热门的专题一网打尽,将重点、热点内容与教材知识充分结合,提供大量答题模板,让你的备考更加精准,复习更有方向。
各位淀粉们一定要密切关注我们哦,想看更多请移步公众号“历史如何考高分”,不要错过每一期的专题,因为每一期的内容都是很重要的呢!
今天将与大家分享我们第一期“教育专题”答题模板。接下来正式进入今天的猜题押题专题学习。大家也不要忘了将我们的答题模板一键三连让更多小伙伴看到一起学习进步哦!
一、中国古代教育改革
(一)古代人才观
1. 特点
(1) 重视德行、操守
(2) 重视人文型人才
(3) 轻视经济科技类人才
(4) 具有官本位趋向
2. 原因
(1) 儒学长期为主流思想
(2) 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二)战国到汉代教育的变化
1.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2. 从私学兴盛到禁止私学,发展官学
3. 教育的政治功能越来越突出
(三)汉代教育
1. 汉武帝发展教育背景
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
2. 特点
(1) 官府重视教育
(2) 官方以儒学经典作为教材
3. 影响
(1) 有利于定加强中央集权,适应了国家统一的形势
(2) 为政府培养了一批较高素质的官员
(3)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4) 压制了其他各家思想的发展
(四)唐代学校教育
1. 特点
(1) 教育内容丰富多样
(2) 主流思想在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
(3) 专业技术教育得到一定的重视与发展
(4) 由政府统一管理
(5) 学生来源广泛
(6) 学校规模宏大
(7) 学校思想多元开放
2. 原因
(1) 经济繁荣促进教育的发达
(2) 国力强盛,政府重视教育
(3) 高度的民族自信心使哥统治者实行开明开放政策
(4) 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
(5) 实行包容的文化教育政策
3. 影响
(1) 为唐代的繁荣昌盛奠定人才基础
(2) 推动了科技和文化发展繁荣
(3) 弘扬了中华文明,推动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发展
(4) 对后世的文化和教育发展提供借鉴
4. 唐代:日本来华留学生教育
(1) 内容
① 人数多,留学生身份多样
② 留学生主要在国子监学习
③ 内容以治国安邦的儒学经典为主
(2) 原因
① 先进文明的强大吸引力
② 开放的国策
③ 强大国力的支持
④ 水陆两途交通的空前发展
⑤ 政策保证:实施开明的留学生政策
⑥ 当时日本国内矛盾尖锐,政治不稳定,经济落后
(五)宋代教育
1. 特点
(1) 形成官学到私学的历教育体系
(2)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
(3) 以儒家伦理道德教育为核心
(4) 趋向专科化、平民化
2. 原因
(1) “以文治国”理念的影响
(2) 书院等私学的兴起
(3) 理学的兴盛
(4) 以印刷术为代表的史科学技术的推动
(5) 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3. 北宋人才政策
(1) 内容
① 强调观念塑造以“造士”
② 注重国家理财以“养士”
③ 重视官员选拔以“任士”
(2) 意义
① 为国家治理奠定人才基础
② 促进经济繁荣发展
③ 有利于文化发展
④ 提高行政效率以正政风
⑤ 助推北宋熙丰变法
4. 出现弊端
(1) 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
(2) 官吏作用重科名资历
5. 针对教育弊端的改革措施
(1) 注重实用,改革科举考试内容
(2) 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
6. 宋代贡举制度改革
(1) 原因
① 贡举制度不重视如儒家经典考查
② 考试方法僵化
③ 考试内容等严格限定,不利于自由表达观点
④ 不利于选拔有用之才
⑤ 经学研究低落
(2) 意义
① 完善了科举制度
② 强化了中央人才选拔权
③ 有利于提高官僚队伍的素养
④ 推动了儒学复兴
⑤ 促进了经学变古
(六)清末教育改革
1. 背景
(1) 民族危机加深
(2) 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
(3) 封建统治危机
(4) 西方文化教育的冲击何和借鉴作用
(5)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6) 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
2. 影响
(1) 冲击了传统教育体制,推动了近代教育发展
(2) 打破了封建专制主义考的思想禁锢
(3) 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的解放
(4) 培养了近代化的人才
(七)清代民间教育特点
1. 受官府控制
2. 突出伦理纲常教育
3. 与官学关系密切
4. 以科举考试为培养目的
5. 侧重基础教育、启蒙教育
(八)官学学校与私学书院教育内容的区别
1. 官学学术内容陈旧、传统
2. 私学能真正研究学问,代表较新的的学术
二、西方古代教育
(一)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1. 内容
(1) 用教师人格影响青年
(2) 注重师生平等
(3)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4) 强调道德修养
(5) 注重培养理性精神
2. 影响
(1) 有助于形成和谐教育关系
(2) 有利于推动综合素质提升
(3) 推动了古代理性精神的发展
(4) 冲击了智者学派的高功利主义教育思想
(5) 客观上促进古希腊教育思想的转型
(6) 为近现代西方教育提供了经验
(二)柏拉图的学前教育思想
1. 内容
(1) 从幼年开始
(2) 应由国家兴办
(3) 重视道德陶冶
(4) 教育方式应符合儿童特点
2. 影响
(1) 推动了社会对学前教育的关注
(2) 推动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3) 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4) 过度强调教育分的政治功能
(5) 违背了教育的独立性
(三)中世纪欧洲教育特点
1. 内容丰富多样
2. 主流思想在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
3. 由教会控制到城镇私人办学
4. 学生主要来自本地区
5. 学校规模相对较小
6. 由宗教垄断到逐步摆脱宗教束缚
三、中国近代教育改革
(一)近代教育改革
1. 原因
(1) 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的需要
(2) 传统教育不能适应形势变化
(3) 西学东渐
(4) 进步人士和政府的推动
(5) 改革教育的倡导
(6) 维新变法的开展
(7) 建立民主政治的需要
(8)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科技人才的需求
2. 特点
(1) 渗透民主思想
(2) 目的:培养实用技能
(3) 途径多样,不断发展
(4) 科学教育与定救亡图存联系
(5) 科学方法指导科学教育
(6) 注重理性精神和科学内涵教育
3. 内容
(1) 洋务运动时期
① 设立新式学堂
② 培养外语、技术人才
(2) 戊戌时期
① 内容扩展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② 目的:启发民智
③ 反对八股取士
(3) 清末新政时期
① 强调规章学制统一
② 要求裁减科举
③ 教育重心归于学堂
(4) 民国成立后
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4. 影响
(1) 促进内容革新
(2) 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3) 为后世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4) 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哥创造有利条件
(二)近代留学教育
1. 特点
(1) 西学为主
(2) 救亡图存为基本出发点
(3) 以欧、美、日为主要留学国家
2. 意义
(1) 冲击了传统小农经济
(2)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3) 冲击了传统文化
(4) 推动了西学的传播
(5) 为资产阶级运动奠定了基础
3. 赴日留学教育
(1) 特点
① 起步晚,人数最多
② 以革命救国为任,目的为猎取功名和革命排满
③ 重视社会科学
④ 时间短,有严重急功近利倾向
⑤ 多带有双重日本观
⑥ 揭露日本军国主义者的阴谋和罪行
⑦ 唤醒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
(2) 影响
① 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② 反日者为捍卫历民族国家利益而斗争,归国后多投入抗日斗争
③ 揭露了日本侵略罪行,提高了国民的爱国意识
④ 对政府改变对日政策产生了积极影响
⑤ 导致中国政府对日呈现妥协史和抵抗的双重政策
(三)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大学军事教育改革
1. 背景
(1) 抗战前,军训流于形式
(2) 抗战全面爆发后,正面战场节节败退
(3) 国民政府希望通过军事教育如来加强国防实力
2. 特点
(1) 措施全面
(2) 推行力度大
(3) 军事训练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
3. 影响
(1) 激发了大学生从军报国的热潮
(2) 推动了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开展
(3) 打破了社会中长期存在的文武殊途观念
(4) 促进了抗战新局面的到来
(5) 为全民族抗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 渗透着党化教育色彩,与民主自由的教育思想何背道而驰
(四)1978—1984年教育改革
1. 背景
(1) 受文革左倾思想影响,教育受极大破坏
(2) 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制度调动青年学习积极性
(3) 改革开放,教育拨乱反正
(4) 教育体制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2. 内容
(1) 肃清“左”的思想
(2) 拨乱反正
(3)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4) 注重教育在科技、经济转型、民族崛起的重要性
(5) 以立法形式恢复“文革”前的考教育体制
3. 成功原因
(1) 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 教育指导思想的正确性
(3) 国家的重视
(4) 立法保障
(5) 适应了经济发展需求和时代潮流
四、西方近代教育
(一)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
1. 特点
(1) 倡导欧美教育
(2) 集中统一领导,行政手段,强力推行
(3) 强调共享和平等
(4) 对旧教育重新编组和改造,以资利用
2. 成功的原因
(1) 明治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
(2) 国家财政支持
(3) 国民的积极参与
(4) 提高就学率
(5) 普及国民教育
(6) 积极储蓄以推进教育近代化
(7) 主动吸收外来文明高的传统性格
3. 影响
(1) 积极
① 国民教育素质得到提高
② 促进了日本经济快速发展
③ 建立近代学校体制
④ 加强了中央集权
⑤ 有利于资本主义精神文明建立
⑥ 有利于文明开化
⑦ 促进了社会文明进步
⑧ 使日本走上独立近代化道路
(2) 消极
① 过分强调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
② 推行愚民政策,要求民众效忠天皇
(二)英国教育
1. 背景
(1) 工业革命后,需要受过分教育的工人
(2) 民主政治的发展,需要有文化水平的选民
2. 原因
(1) 传统中世纪教育弊端明显
(2) 人文主义思想传播
(3) 工业革命推动
(4) 维护国家统治的需要
(5) 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
3. 发展趋势
(1) 教育世俗化、大众化
(2) 重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 面向自然科学的科学化
4. 启示
(1) 教育发展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2) 以立法保障教育发展
(3) 教育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的相适应
(三)法国教育
1. 背景
(1) 法国大革命后,政体更迭频繁
(2) 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3) 工业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
(4)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后,君主制力量依然强大
(5) 民众共和观念还未加强
2. 特征
(1) 教育体制框架逐渐完善
(2) 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教育体制
3. 影响
(1) 强化了青少年的公民意识和爱国精神、共和观念
(2) 巩固了共和政体
(3) 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4)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5) 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五、中国现代教育
新中国成立初期
1. 背景
(1) 旧的教育体制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2) 人民文化教育水平低
(3) 苏联对中国的帮助
(4)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需要
2. 内容
(1) 高等教育面向工农大众、服务国家建设
(2) 注重思想政治教育
(3) 加强国家领导
3. 意义
(1) 促进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转变
(2) 开始逐步形成适合中国的新的教育体制
(3) 推动了中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
(4) 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奠定了教育基础
(5) 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新型人才
(6) 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化
(7) 提升了社会文化素质
(8) 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9) 初步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10) 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六、初等教育
(一)中国启蒙教育
1. 宋代启蒙教育特点
(1) 私人办学占重要地位
(2) 启蒙学校数量较多,分布普遍
(3) 办学形式多样
(4) 塾师具有奉献精神
(5) 教学与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并重
2. 新中国成立初期启蒙教育特点
(1) 改造旧教育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并进
(2) 借鉴苏联的经验
(3) 政府主导
(4) 注重教师培养
(5) 形式多样
3. 启蒙教育意义
(1) 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2) 有助于儿童和青少年人格和价值观形成
(3) 有利于爱国主义、公民意识和民主观念的塑造
(4) 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5) 有利于减轻母亲负担,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
(6) 有利于健全国民教育体系
(二)英国初等教育
1. 特点
(1) 扩大了初等教育规模
(2) 立法保障
(3) 成立了专门管理机构
(4) 减少了宗教影响
(5) 推行国家强制教育
2. 意义
(1) 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进程
(2) 为国民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
(3) 适应了工业化发展进程的需要
(4) 有利于提升国际竞争力
(5) 有利于社会稳定
(6) 有利于完善资产阶级代议制
七、高等教育
(一)近代
1. 特点
(1) 政府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力
(2) 学制和课程内容是高等教育改革重点
(3) 机构职能多样化
2. 原因
(1) 辛亥革命的推动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2) 美日等国先进教育模式传入中国
(3) “教育救国”思潮的推动
(4)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二)新中国成立
1. 特点
(1) 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2) 苏联的影响
(3) 国家统—办学
(4) 统一分配工作
2. 主要内容
(1) 没收教会在华学校
(2) 建立新民主主义教育
(3) 与社会主义国家互派留学生
(4) 聘请苏联专家
(5) 仿效苏联教育模式
(6) 仿效苏联进行院系调整
(7) 发展专门学校,重点培养工业人才
3. 意义
(1) 贯彻了新中国的外交方针
(2) 巩固了政权,促进经济的恢复发展
(3) 有利于构建新型社会主义教育
(4) 适应了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5)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高等教育体制
(6) 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建设人才
(7) 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大学本科教育改革
1. 背景
(1) 国家发展需要
(2) 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3) 社会发展,育人理念革新
2. 特征
(1) 改革开放前:专业教育
(2) 改革开放后:职业教育
(3) 21世纪以来:
① 强调基础
② 淡化专业
③ 注重育人与育才统一
(四)法国
1. 原因
(1)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 启蒙运动打破思想束缚,传播理性主义
(3) 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2. 内容
(1) 国家掌控教育管理权
(2) 培养和提高大众素质为宗旨
(3) 教学内容世俗化
(4) 大学成为资产阶级的宣传阵地
八、王安石教育改革
1. 特点
(1) 严格太学管理
(2) 鼓励进取上进
(3) 重新注释儒家经典
(4) 统一变法思想
(5) 改试经义和策论
(6) 注重知识实用性
2. 措施
(1) 扩增太学校舍
(2) 充实和整顿太学师资
(3) 恢复地方学校
(4) 考试择优录用教师
(5) 为地方学校提供经济保障
3. 意义
(1) 提高了教育质量
(2) 扩大了教育范围
(3) 为变法培养了人才
(4) 推动了宋代文化发展
(5) 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
九、张之洞教育改革
1. 背景
(1) 外国侵略加剧,探索国家出路需要
(2) 洋务运动急需人才
2. 特点
(1) 注重经世致用
(2) 创办新式学堂
(3) 注重中外交流
(4) 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近代教育体制
(5) 改革长期性和延续性
3. 影响
(1) 为近代教育发展奠定基础
(2) 培养实用人才,推动了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
(3)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4) 带有维护封建统治的局限性
十、中国古代礼教
1. 特点
(1) 国家意识形态教育
(2) 理论与实践结合
(3) 重视学校礼教
(4) 专业教育与日常教育结合
(5) 礼教渗透法律
2. 影响
(1) 有利于调节社会关系
(2) 促进了儒学思想的传播和孔子地位的提高
(3) 有利于巩固统治
(4) 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想,强化了等级关系
十一、女子教育
(一)晚清至民国初期
1. 特征
(1) 寓女学于家庭教育
(2) 在学制上确立
(3) 男女平等教育权在学制上确立
2. 原因
(1) 西方民主思想传播
(2)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3) 辛亥革命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4)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
(二)中国共产党女子革命教育
1. 特点
(1) 高度重视
(2) 重舆论宣传
(3) 形式多样
(4) 重政治培养
2. 作用
(1) 提高了妇女文化水平
(2) 推动了妇女运动
(3) 培养了工作人才
(4) 为后来的女子教育提供宝贵经验
(5) 有利于妇女解放和政治地位的提高
十二、道德教育
(一)明清时期
1. 特点
(1) 统治者重视,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
(2) 宣扬儒家的纲常伦理
(3)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化结合
(4) 鼓励修身律已
2. 原因
(1) 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2)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原有社会秩序
(3) 重视道德教化的传统
(4) 程朱理学趋于僵化
(二)民国初年
1. 变化
(1) 注重宣扬封建纲常向追求民主共和转变
(2) 崇尚圣贤向实现平民人格转变
(3) 伦理知识本位向社会生活本位转变
(4) 注重教化向尊重儿童自主转变
2. 意义
(1) 冲击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
(2) 有利于民主共和观念传播
(3) 有利于思想解放
(4) 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开展
(5) 推动了中国社会近代化
(6) 推动了近代中国教育改革
(7) 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十三、总结
(一)教育变革的阶段性特征
1. 原始社会、农业社会
(1) 发展较慢
(2) 注重统治阶级的精英化教育
2. 工业革命后
(1) 发展速度加快
(2) 科技发展进步
(3) 注重工人阶级的标准化教育
3. 信息时代
(1) 教育快速发展
(2) 注重多媒体、数字化和智慧教育
(二)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社会发展决定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内容,教育改革推动社会的发展,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三)中国教育发展演变的历史启示
1. 应坚持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的教育方向
2. 应与时俱进、借鉴先进教育模式
3. 教育改革应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
4. 加快教育的信息化技术发展
5. 坚持科教兴国战略
6. 推动教育的均衡发展,充分发展
7. 加大教育投入
8. 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
9. 向其他国家学习先进经验
另外,定哥红宝书中也有详细的“教育改革”这一专题哦,并且定哥还为大家整理了有关教育改革的高质量真题与模拟题,供大家复习巩固。除了教育改革专题,还有涉及到许多相似的专题,例如“书院与大学、家庭、婚姻制度改革、家风家训”等热点专题。
-END-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啦~想如果大家有什么疑问,也欢迎留言区告诉我们。你们的意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

想刷【精选好题】选定哥《小题精练》、掌握【基础知识】选《定哥笔记》、构建【知识体系】选《定哥脑图》、记忆【历史时间】选《记忆卡牌》、【轻巧便携】选《小黄书》、【押题猜题】选《红宝书》 更多好物还在定哥熊猫屋等着仔仔们(๑˙ー˙๑)
👉🏻关注:微信公众号:历史如何考高分,更多干货等你来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