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国为什么生产“抑郁症”?传统文化犯了什么错?【抑郁症攻略】

2022-11-24 20:42 作者:学魔法的小圆  | 我要投稿

一、抑郁的根源(弗洛伊德中早期)

“抑郁”的典型症状:与嘴有关的行为,如暴饮暴食、亲吻、与嘴有关的乐器(如口琴)、性行为中的吮吸

归因:口欲期的焦虑

评价:朴素的归因。主流的精神分析(小众的精神分析如拉康派,因过于复杂而有可能适得其反)


07:10

二、主流的、用于临床治疗的精神分析系统论断:

1. “客体”的崩坏(主流精神分析教科书称为“丧失”,是不准确的说法→母亲永远都在,只是不再是完美的客体)


08:14


• 客体:三岁前无条件付出的客体形象→乳房

• 崩坏:

1)母亲因种种原因无法“喂奶”

2)社会关系的介入,禁止其“喝奶”


2. 孩子不愿面对客体的崩坏


14:55



3. 孩子无法割舍这个崩坏的客体(产生抑郁的根源,却易被忽视)

• 自然情况:切断与美好客体的关联,独自承担社会角色。

• 现实情况:传统中,父母与孩子在精神层面存在无法割舍的关系。父母永远是想象中的美好客体(我为了你付出那么多,你为什么不懂我的良苦用心?)

想象中的客体已崩坏,却不被允许承认其崩坏的事实,硬装自己仍然完美。即想象客体向小孩施压→产生社会两种典型抑郁倾向:


25:01


1)依赖型抑郁:接受,摆烂。无法理解“客体”的崩坏与美好,将矛盾的想象客体(又当又立)全部吞入自我认同。

体现为:

a.指鹿为马、黑白不分、将“和稀泥”理解为“辩证思维”。


28:45

b. 孤独感、依赖感。对想象客体的极度依赖。有被爱、被教育或被虐待的渴望(需要他人干预生活)→与想象客体重新产生关联。


举例:“霸道总裁爱上我”


2)内摄型抑郁:将错误全部归因于自己,以满足客体的需求作为动力(无法通过斩断关系来完成否认→试图通过满足客体的要求,让客体回到崩坏前)


我国为什么生产“抑郁症”?传统文化犯了什么错?【抑郁症攻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