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灯《我的二本学生》(太宇可斯推荐)

黄灯的《我的二本学生》一书,延续了她的一贯风格:注重从具体经验中精微而准确地触摸时代精神状态。她在此前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的文章《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及非虚构作品《大地上的亲人》中,都出色地做到了这一点,情感真挚,反思真切。这一次,她将目光转移到中国最普通二本院校学生的命运。
在这本“非虚构写作的教学札记”中,黄灯分享了15 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对4500 个学生的长期观察和长达10 年的跟踪走访,也有两届班主任工作的总结思考,更有近100 名学生的现身说法。黄灯自言,这是一本被学生推动而写作的书。她在书中并没有得出关于宏大结构的明晰结论,而是具体而微地通过个人观察,呈现近二十年来的教育图景,留下一手资料。
在书中,黄灯对比了不同地域“70后”“80 后”“90 后”三个代际的大学生的奋斗经历和内心冲突,呈现出时代变化、生源地、家庭流动情况对学生就业去向和人生目标设定的影响。这对于当下大学生过于聚焦自我、缺乏改变的行动力的状态,带来了一种激励的共情。

互联网搜索



黄灯,湖南汨罗人。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现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任教。 [5] 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著有非虚构作品《大地上的亲人》,《我的二本学生》。https://baike.baidu.com/item/%E9%BB%84%E7%81%AF/19502984
2016年发表《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一文,引发春节期间全国乡村话题大讨论,首发公号阅读人数228万,各大公号阅读量过千万,并被中央电视台拍摄了纪录片《家在丰三村》。2017年出版《大地上的亲人》获得“第二届华语青年作家奖”非虚构主奖。2020年最新作品《我的二本学生》,关注中国最普通二本院校学生的命运。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050614//

太宇可斯(2022年在读博士研究生):二本大学虽不如国家重点大学那样坐拥优质的教育资源,但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只有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多了,才能实现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转向,而二本大学数量众多,是中国未来打造人才红利的主战场。在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在,“二本”大学生是大多数,也是考研与待业群体中的大多数。他们处于所谓的高学历群体中的底层,也是最容易受到社会发展中任何波动影响的群体,对变化极为敏感。但社会主流话语体系在对这个群体的关注并不多,这个群体在更多的时候也处于沉默与观察之中。2021-2022年的考研被认为十分“内卷”,其中二本学生参加考研的数量大,也引发了我对二本学生群体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的忧虑。我也是一个普通的二本学生,我的本科、研究生都就读于二本大学,我自认为我的担忧也是很多二本学生的担忧。 早前听过黄灯老师的《我的二本学生》一书,媒体和学术公众号都有报道,故此分享推荐,出版后公众的反响很好,后期我也会购之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