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语言给我们描绘的场景只是一场体验》


以下内容源于网络【童年终结者】关于日本丧文化、伤痛文学对我们的影响的一段分享:
有一段时间确实被他们带得比较消沉。因为他们的观念跟我们的观念不一样。就像那个时候我记得很清楚,看那个落叶的时候,他(某日本友人)告诉我说:你看,万物都有到尽头的时候,都有这种消寂的时候,就再绚烂的生命也就那么一个夏天,到秋天就开始落叶了。
突然间我的脑子里回想起来,我觉得这应该是不对的。我以前在日本接受这种消极的情绪太多了,也是因为自己后来待了一段时间,我回头去看这场落叶的时候,我心里想到的是什么,就是:不!就是因为它有过落叶,有过这种生气,这样一场不断的轮回,去革新自己,所以这个落叶只是为了新生。正常来说这些旧叶子不掉,怎么可能长出新的叶子呢,就是因为它不断地在更迭自己,所以它不断地在成长,这颗树才能慢慢的长大。最后我发现,这个才是我的立场和我正常的思维方式。就是一个人一定要学会独处。
日本他们受这种丧的文化、什么消沉的伤痛文学,他们会比较悲观。一切的悲寂啊,这种寂寥的感觉,他们就会比较这样。你跟他们接触久了之后,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好像,哎,也是这么一回事,冬天一到,万物都会凋零,都会走向灭亡,都会有这一种感觉出现。
只是后来回头一想,又不是这样的。一个人待久了,你又会发现,其实这个世界不是这样的,对不对。就是因为它不断的革新,它不断地抖落自己那些陈旧的东西,所以它能够不断地焕发新的生机,不断地革新自己,这才是一个人的本能,才是对一个生命更迭的看法,它并没有死亡,它并没有因为落叶,它就死去了。它在储备力量,它重新焕发生机,不断地在成长,我们看到的就是这样的。

小为:学会独处,逃离语言的束缚。
语言只是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场景,就像游戏副本,你可以选择进入,去感受它,体验它,经历它。但它终究只是一场游戏,倘若我们完全相信了这种语言,我们就会困在这个游戏副本里,我们做得再好,我们用尽所有的力气,也仍然在这个副本的设定里打转。
【学会独处】能让我们真正生长出属于自己生命的立场。
【到更多不同类型的语言中去】则能从一个又一个的游戏场景中跳出来,纵观全局。
流苏:个人拙见。
独处会不会也是一种束缚呢?被自我认知所束缚,《劝学》中所提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独处是手段不是目的,没有一定的数据支撑,我们是否会泛化出错误的看法呢?我想语言不是一种既定规则,只能被迫的接受,要自我去评判消息的真实性、可靠性、有效性等等。我认为虚无主义本没有对错,在于人如何看待,首先针对落叶的看法,面对虚无的真相,陷入悲观和绝望。可是为什么没有意义的人生就会令人绝望呢?虚无这个真相并不直接导致消极。其中会有一个必经的环节,那便是虚无的信念,认为世界背后存在一个绝对的本质,并且认为人必须依靠这个绝对的本质才能找到价值和意义。如果有人相信了这种虚幻的信念,那么虚无的世界对那些人就是毁灭性的,你就感到悲观绝望,这便是消极的看待。落叶就一定存在一个根治于世界的表象背后的意义吗?我想,并没有,这不过是人强加于落叶身上的幻觉。如果你从幻觉中醒来,看到从来就不存在什么绝对的本质或者真理,人生也并不依赖于它,那就没什么好悲观绝望的。而且,认识到了人生乃至世界的无意义,恰恰带来了创造的自由,也就是“成为你自己”。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便是个最好的例子。
小为: 呀,苏苏~~看到你的分享,好开心。(^ν^)
我仔细地研读了两下下,我觉得你的看法特别好,我也认同独处是手段不是目的,如果只有独处,那么确实会成为束缚,独处应该作为开拓我们感受和体验的多一种选择,不要让它成为唯一一种选择,所以我也是很认同苏苏的看法的。
对于语言不是一种既定规则,我觉得也说得特别好,从更深入的角度看清语言与我们的关系。我想,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人性的弱点。语言本身不是既定规则,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太多人被语言所规则,他们还未能获得这样的能力跳出语言之规束,因此提醒他们语言的规束可能正在左右他们的情感体验,我觉得是可以尝试一下的(当然,这里更希望提醒的是那些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在某种语言规束下痛苦挣扎的人儿)。
苏苏也提出了更多元的视角看待虚无呀,这也正正是我在文本最后提到的“【到更多不同类型的语言中去】则能从一个又一个的游戏场景中跳出来,纵观全局”,除了“独处”和“悲伤文学”,我们还可以去接触更多为我们带来生机的语言系统,比如苏苏所讲的落叶并不存在一个根植于世界的表象背后的意义,“落叶代表着虚无”这只是其中一种语言系统罢了(也就是我所提到的“游戏副本”,我并不想反对它的存在,我觉得可以去体验,但不要掉进去之后,以为这就是世界的真相)。透过苏苏的见解,我觉得这道题也被剖析得更加方便被人所吸收了嘢~
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