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社会是否需要一些“较真”的人

2021-12-20 18:51 作者:呆毛lili  | 我要投稿

这个社会有许多我们看不见的规则,需要我们在相处中慢慢领悟。没有人去刻意制定这些规则,但大家都心照不宣,起码大多数人是这样。这些约定俗成的生存法规,没有被定义,也没有被评判,也就是说,他们没有被对错所束缚。好比多音字,念错的人多了,就会被当作正确的收录在字典中。但本质上有不同,毕竟字的读音就仅仅是交流的工具罢了,并不会很大程度的影响表达和会意。

而这些生存的法则,有些事很简单的:你为我提供帮助,我也会在适宜的时间用另一种形式回报;同事同学之间的相互照顾,毕竟大家都经历的相同的生存环境,互相都心照不宣;不去过多接触他人的隐私,每个人都有一些小秘密,大家知道被外界随意触碰的不适。

这些又可被称为习惯,在长辈们的教育之下,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礼尚往来”,什么是“退避三舍”,什么是“换位思考”。我把这种习惯看作是人与人之间纽带所创造的关系。人的一生离不开伙伴,不懂得相互理解的人也无法获得其他人的支持和认可,所以我们总会在生活中学会一些相处技巧,这些技巧也成为了人情社会的生存法则。

但与此同时,人情社会所造成的影响不会只是积极的。由于生存环境的改变,我们常常需要牺牲一些“正义”和“理性”来还“人情”。这也成就了当今社会的不少扭曲的规则。

工作者的互相体谅,会渐渐成为别人用来勒索的工具,勒索者会认为这种体量是理所应当的。而据我所经历的一件事为例子:

用滴滴打出租车,我和司机师傅打电话明确确认了是打表计价(欠发达地区会有司机是口头报价),但是当我上了车,我发现师傅没有打表,然后和我说了一个价钱。我立刻对此提出质疑,并帮助回忆通话内容,但司机师傅却坚持自己没错,并用“人情世故”做解释。

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的例子,我们因为不好意思拒绝一个请求而暧昧不清,最后双方可能搞得一发不可收拾;吃饭不开发票,间接帮助饭店漏税,饭店通过抽奖赠送小礼品作为回报(所谓的双赢);交通道路规划的问题,换来汽车随意占用非机动车道而不受处罚,行人乱闯红灯也无人制止。

可能这些习惯在过去是比较合适的,但时代在变化,我也司机师傅的冲突,可能就是世代交替的缩影。单钻法律的空子绝非时间的问题,无论何时,这种“生存法则”都应当被当作糟粕而舍弃。

还有一些特定行业的行为,不能称之为社会规则,在这里就称其为社会现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事情不大,草草了事。

当一些服务业出现问题,我们不是去举报揭发,而是当做自己倒霉,唯恐避之不及。有人总是漠视规则,偷外卖,偷东西,乱扔垃圾,如果你去追究,就会被当作小题大做,大多数人也只是抱怨一下,对于小损失不做追究。

这些处理态度常常被解释为“疲于应对生活中的其他事”,导致我们常常忽略了对社会氛围的重视。我们把这些工作推给物业,保安,检查部门,认为自己没有必要去插手。对不认可的政策和规定表示抱怨,但仅仅是在同事之间,朋友之间,不愿去提意见。换来的是屡禁不止,不停抱怨,互相指责,息事宁人,形成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

是指当有些人对这些事情较真的时候,我们还出言嘲笑,颠倒黑白。在我看来,这是我们对自己不作为的一种掩饰和洗白。我们总有太多理由不做一些事,甚至为自己创造一个理由。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我们需要由那些较真的人来解决,但问题的出现总会多于正义之士的出现,问题总是无法被扼杀于萌芽中。

我们总是想着生活的琐事会给我们增加压力,但与此同时我们又在给自己洗脑,没有解决的办法,社会就是如此,慢慢的,我们把人群变成一个个单独的人,帮我们改变社会变成我们适应社会,就是因为独自改变太过困难。

或许,让每个人都负起责任还不是现代社会所能达到的,但从你我开始。如果我们能把自己的事做好,为什么不能把社会贡献同样做好?社会贡献所带来的回报似乎没有人去确认过,或者说,是因为我们不够重视而让它变成一件看不到反馈的事情。社会需要的不是几个正义之士,而是更多对问题“较真”的人。

社会是否需要一些“较真”的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