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随便聊聊]学生应该如何自救?

2023-07-22 14:01 作者:需要墨水的水笔  | 我要投稿

  在文章正式开始前,我想我必须事先声明:   实际上,至少在我的了解下,相当数量的孩子以及其家长都曾听过、或是曾有亲口说出过诸如:“世上只有妈妈/爸爸才会真正无保留的爱你”或是“父母总是爱着自己的孩子的”这样的话   然而,[父母]本身只是作为纯粹的身份标识,在生物学中,凡是生下了幼体的均能称之为父母,这无关其身份、物种、职业、年龄与品性这些外在因素   诚然,身份自然具备其被社会所后天赋予的责任,但是行为以及其所带来的影响本身不因经由身份的捆绑,其应该被辩证看待,以实际的理论作为支撑   真正高尚的、值得被赞扬的应当是在其作为[父母]时其所做的某种优良的实际行为,而非将某个身份神圣化、倒错性质的将部分群体中高尚且优良的行为定义为某个身份的特征,譬如说教师、父母、党员,亦或是某个大他者、他者,均是如此   作为当事人,应当实际的、辩证的看待其行为本身   ============1.1:压力的源头以及其流动性   毋庸置疑,学生所受到的压力绝非是来源于某个符号所呈现为现状的压迫——毕竟单一的符号不具备如此能量,其所受到的压力必然是较多的符号系统的综合     譬如说在青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教育压力]:   ——在教育体系下,学生的劳动本质上是服务于[升学率],因而,教育系统必然要求学生必须[好好学习],但是,这种所谓的[好好学习],在教育符号中进行脑力劳动的学生最终却只是给教育系统最直接的受益人创造价值   然而,由于学生在教育符号之下又近乎完全不具备主动权(为数不多的主动权又通常作用于对于教育所展开的表象的反抗),因而,学生则必然需要被动的——或是外界环境所引导,亦或是被迫的接纳教育所灌输给ta的焦虑   实际上,在病态的教育模式之下,除非其较轻微的脱离了教育符号而身处于某个小集体内,不然,通常情况下学生与其同学之间的关系,将不再是同阶级的伙伴,而必然被异化为作为竞争对手的敌对关系   ——因为分数排名制本身,本质上就是在明里暗里的灌输:[学生必须踩着其同学的尸骨不断的向上爬,唯有作为[学霸]才能在教育符号中被赋予价值]这样的观念   而这也是[内卷]现象的组成因素之一   然而,教育符号那显而易见的压迫至使部分青年诞生出了某种较为稚嫩的观念,即:[既然教育的压力只存在于教育符号中,那么倘若只要我脱离了教育系统,自然就远离了来自教育系统的压力]   这种略带有些许斗争色彩的观念实际上遗漏了某个极为需要的因素,即:[压力并非是僵死的石头,而是如流水般流动的]   在青少年阶段(12-18),学生通常无法做到完全的脱离家庭,同时无法参与劳动以换取基本的经济能力——当学生处于脱产状态时,其自然不具备主动权,因而其此时必然被动的接纳教育符号投影至家庭长辈身上的压力       而作为长辈、亦或是家庭中的大他者角色的家长并非完全不会被教育符号的焦虑所俘获   由于某些特殊且敏感的原因,教育符号的统治已然被神圣化,作为某种至高无上的“洗礼”,不经历这种“洗礼”的学生以及其家庭则会被社会中绝大部分人所本能的排斥   并且,如今内卷的无序的劳动力市场至使在资产阶级的筛选中,更低学历的劳动力必然更难找到工作   更何况,较低的学历至使其在面对劳动中的剥xue时,在外界的观察者口中首先会被抽走些许罪恶,而平添些许理所应当,使其能够更好的为资产阶的剥xue行为做辩护   (譬如说:谁叫你不好好学习,不然你也不至于在这里工作)   而正是因为这类型原因,作为长辈的家长自然会被教育中的焦虑所俘获——并且这种俘获更多的发生于无产阶级家庭中,原因这里不过多赘述   而事态若是发展至此,作为长辈的家长实际上已然沦为了[教育符号的代理者]这样的身份,即:[看似是家长的愿景,实际上却是整个教育符号的愿景,家长实际上只是代表着教育符号的意志在行事]   换而言之,此时家长的爱欲实际上是服务于教育系统的奖罚——是教育系统的直接得益者,将ta部分的利益,以某种幻想的方式,克隆性质的让给了家长   而在此时,由于学生的劳动实际上与自身的利益所挂钩的,因而,极多的家长便顺应着教育符号的意志,要求其子女必须为其好好学习   在此,我并非是在否认其行为中所包含的[关心]与[包容性质的关怀],因为除去极端的恶劣情况外,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可否认,诸如父母这类身份的行为的初心并没有问题,其所付出的劳动也是实际的   但是,这种行为本质上是某种[唯心]的幻想   即:其行为的出发点或许是正确的,但是由于其诸如实践的方式错误、考虑的因素的匮乏而导致犯了机会主义的错误、亦或是纯粹的对子女的不够了解这类原因,而导致其行为的效果最终无法作用于子女身上,甚至至使其伤害到了对方   虽说,的确无法否定其初心以及其所付出的劳动,但是这种行为造成的结果[对其子女是有害的]这个事实也是客观存在的   因而,其既然作为维系某种关系的方式,自然应当以客观的实际作为评判标准   在对方无法接受的前提下,实际上,其所付出的劳动本身就是某种压迫,而在唯心的观念下,[冒然笃定其付出则必然会有收获]本身就是某种既定观念下的欲望   因为这种欲望所得的快感实际上在其行为之前便被其自身所超前消费了,因而,在其面对[其所付出的劳动实际上是失败]这个客观事实面前,其必然需要逃避   因而,便有了实际上是在欺骗自己的[自我感动]   然而,显而易见的是,如此[唯心]的欲望若是得到了其权力系统的加持,则必然随着其权力系统的增幅倍率而得到发展   此处就拿较为常见的[大家长制度]举例:   其特征通常被异化后体现为:[作为长辈下级的子女应当无条件的接纳其家长所“词语”的礼物,无论子女实际上能否接受,其都应当表现出家长所希望的模样,用以满足其父母的爱欲]   在封建大家长制度严苛的等级制度下,在等级制的金字塔——过去通常作为男权的象征,只是其随着时代的发展后来发展为某个家庭或家族中最年长的长辈,其掌握着至高无上且神圣的权利与威严   而那些层级低于自身的家族成员——譬如说长辈对晚辈、父母对其子女、兄姐对其弟妹这类型的成员关系,则不具备近乎所有事项的决策权   ——其中包括婚姻、资源的分配、职业选择,乃至于是行为本身等等   而于家庭中,则最终体现为:作为层级更高者的父母让你做什么,作为下级的子女则必须做什么,向你传输怎样的思想,那么子女就必须成为怎样的人   这本身便是某种基于[身份]的剥xue与压迫   尤其是,在我曾经调察过的大约十几个家长中,通常是以“感觉”、“经验”、“传统”、“没有为什么”这类荒谬的、唯心的感知作为其身份与决策的支撑   鲜少有实际的、落实于当下的思维作为其决策的支撑,而这则意味着其言论与决策必然或多或少的偏离实际、或是落后于时代   而其路线偏离实际,则意味着其必然导向失败   自然,也曾有家长对我说过这样的话:   [是我逼ta的吗?]亦或是[ta明明可以反抗]   遗憾的是,身处于符号下的子女所要面对的并非是实践上的理论差异,而是其长辈的威严与权利,并且,这种抗争,最终必然被单方面的异化为对其长辈的否定,换而言之,于[大家长制度]之下时,子女所要挑战的,实际上是整条家庭的关系   因而在这层因素下,作为长辈的父母自然永远都不会承认其[错误],在鲁莽的斗争过程中,长辈也不会[落败],因为一旦承认其错误,则意味着那笼罩于其身份之上的[完美]与[至高无上]被破坏了   而这种平等是作为大家长的长辈所不能接受的,因而,为了维护这种权威,其自然会使用[经验/阅历]或是[身份]这类无法证实,同时也无法证伪的“资质”而向其下级施压   而若是始终得不到较好的成效,至少在我的调研中,其会使用纯粹的暴力而让对方迫于暴力造成的伤害而短暂的闭口不言   ——即使这种闭口不言,实际上不过是种掩耳盗铃   但若是实在无法与之抗衡,作为上级的长辈或许会暗中向着长期浸泡于大家长制度之下的下级施加压力(譬如说冷暴力、反话、赌气这类精神上的施压),进而使得下级最终被迫的向其家长道歉   亦或是干脆导向自我封闭,而最终沦为沉浸于幻想中的自闭者,于[自我安慰]与所谓[沉默的藐视]的幻想中,呆在用于抗衡[戒断反应]的黑盒中维系其仅存的舒适圈   ===========2.1:教育符号的放权   实际上,我先前已经讲过这部分内容了,但是由于家长在被教育符号所俘获时、作为某种教育符号的[代理者]时,其服务的逻辑与教育的逻辑类似,因而还是把先前那篇文的放权部分复制过来作为了补充:   =======放权   实际上,在畸形的教育框架之下,学生的努力既然服务于分数制的升学率,那么则必然会有群体被利用,用于抗衡那些实际上脱离了教育焦虑的学生   譬如说:   其一:被教育系统所认可的“正面”群体——通常为分数较好,或是有着特殊关系的学生,毋庸置疑,他们有着压力,但是他们的活动空间却远高于普通学生   其通常体现为:   在其为了发泄压力而参与霸凌、偷窃、作弊等恶劣行为时,成绩较好的学生通常会被[赦免],相反的,若是成绩较差的学生与这类学生发生冲突,被批判的通常也是成绩较差的学生   这实际上是教育符号对这类学生的放权   而这种放权体现在家庭中,则通常体现为其作为[好学生]时,家庭的成员需要尽可能满足欲望,以至于向外宣传诸如[这种病态的服务是优等生的特权]这样的观念,而代价就是,学生需要不断的努力,方才能维持住这种病态的服务   其二:便是被教育系统所批评的“反面”群体——恰好相反,这部分学生通常表现成绩较差,或是作为某种“刺头”的个性鲜明的学生   这部分学生通常会被无端的辱骂、批评,或是作为反面教材,用以震慑与告诫他者,令学生最终被动的选择远离这类学生   (因为如果接近这类学生,则必然被教育系统批评)   体现在家庭中,则通常体现为:差学生需要时刻面对好学生的某个形象的投影,时刻灌输[那才是正确的好学生]的观念,而最终经历所谓的改造   ===========3.1:脱产至无产的蜕变   毋庸置疑,个体的学生本身必然挂钩于其家庭的阶级性——譬如资产阶级的子女的成就,就通常来源其家庭的扶持,使得他们能够上更好的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即使是面向社会时,也必然会有来自家庭的保障   而这是较为贫瘠的无产阶级家庭的子女所不能比拟的,并且,由于无产阶级家庭通常不具备足够的财产将子女与家庭分割开来,因而,学生参与劳动时的劳动所得通常需要被用于减轻家庭的负担   譬如每逢放假,部分家庭便会开始催促作为子女的学生早些找个兼职,而赚到的钱或是部分、或全部的用于缴纳自己的学费、充当生活费,亦或是转回家里补贴家用   甚至,若是突发诸如[家庭成员的去世]、[疾病导致的住院]这样突然需要用到很多钱的情况,若是家庭先前积攒的财产无法妥善解决,那么学生也必然需要作为额外的劳动力参与正式的工作以换取酬劳,分担家庭的压力   然而,这种由[脱产阶级]转变为[无产阶级]的蜕变始终是暂时性的,换而言之,这种蜕变是可逆的——实际上只需要待到其开学,其兼职时转变为无产阶级的阶级性便会倒回为脱产阶级了   但是,除去极少数资产阶级家庭外,绝大部分无产阶级家庭的子女的阶级身份最终必然需要完全的蜕变为无产阶级   ——这种蜕变通常发生在学生被迫的脱离教育符号,丧失了其被符号所赋予的[学生阶级]身份时,便自然的丧失了[学生]身份所赋予的[脱产]的资格   ——譬如说毕业/辍学等   并且,由于其无法从教育系统中得到诸如:[辍学/毕业后分配岗位]这样就业的保障,因而,即使其还暂且拥有学生阶级的身份,亦或是还没有脱离教育符号,学生也必然感知到来自社会的压力,并且,这种压力的焦虑也会俘获其家庭,进而作为代理者的身份出现   ===========4.1:心理病症的压力   毋庸置疑,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其必然是因为外界多方面的因素病变才最终导致的客观存在的生理与心理疾病   这是疾病,是不由人的意志所转移的疾病   构成心理疾病的原因有很多,譬如说长期的贬低、价值感的丧失、安全感的丧失等等,但是其通常可以分类为:[外部环境的病变]、[脑部组织的病变]以及[精神与思想的病变]这几类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而[外部环境的病变]通常是作为导致心理疾病及其爆发的主要原因,其中包括有:来自教育、家庭、社会、社交、自身、爱欲等多方面的压迫   诚然,不可否认,部分群体的思维与性格确实对这种病变有着较好的抗性,但是,这种抗性并非是生来具有的,其实际上是被环境所塑造的产物   即:   [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事件与实践必然塑造出截然不同的个体,他者于其中仅能起到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而无法以唯心的能力塑造出所谓的完美体]   然而,由于如今包括育儿教育在内各类型教育的匮乏(譬如说平等教育、精神科普等),绝大多数家庭中的孩童,实际上无法于家庭以及其暴力中获得正确的引导——更何况,作为引导者的家长本身就深陷于病症之中的情况并不少见   而长期处于压抑的环境下,若是无法展开斗争以争取喘息的空间,青少年那尚处于发育阶段的脑部组织必然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   这种病变,是生理上的病变,其不能依靠自身的“免疫力”康复,唯有听医生的医嘱,吃特定的药,并且保障上述所说的外界因素逐渐趋于健康,才能被彻底的治愈   其通常表现为对外界刺激的敏感度下降,比起常人而言更难感知到积极的情绪,并且其强度也将随之降低,精神状态始终维持在较低的阈值,对所有事情都提不起兴致,精神方面更容易感知到负面的消极情绪,伴有不可控的情绪崩溃,躯体化症状等等…   这些都是精神疾病患者脑部组织病变的特征,就像是受伤后肌肉会本能的收缩,是患者自身最多能够做到缓解症状,而不能直接控制的生理性症状   而就像我方才所说的   性格与思想实际上是社会以及其环境所塑造的产物   而长期受病变的[外部环境]以及[脑部组织]的影响,其必然侵蚀进内在,极其缓慢的改变其思想,并最终作用于性格与行为之上   到了那时,通常已经是重症的精神疾病患者了,患者必须接受正规的神经症治疗,不然其必然陷入其爱欲的幻想,隔离与外界的联系,甚至是走上极端…   ===========5.1:学生应当如何展开自救   毋庸置疑,如今青少年的心理疾病患病率和轻生率已然发展成为了我们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然而,消极悲观的是,以目前发展的趋势,学生所面对的重压并没有缓解的趋势…   因此,这里整理出了些许或许能帮助到学生的自救措施,其中包括有[具体方案]、[理论原因]、[反面教材]等内容,并且,为了方便部分较为年幼的学生理解,之后将对部分内容进行简单化处理:   ========基于享乐的治愈术   首先,青年学生首先应该知晓:   [放松是被允许的,享乐也并非是某种原罪]   实际上,当其所面对的压力较大时,其就更应该自发的培养些许能够给自身带来[快乐]的兴趣,譬如说:文学、哲学、游戏、ACG、音乐等等娱乐性质的兴趣爱好   这并非是多么耻辱肮脏的原罪,实际上,只要其建立在[不投影至现实而施加暴力]这个前提因素下,单就作为[兴趣爱好]而言,是极好的   因为[压力],可以近似的看作是某种[持续伤害],其必然造成创伤与疼痛,而基于人的爱欲的[兴趣爱好],则可以近似的看作是持续性的给予其正面且积极的治疗   如此一增一减,在外界压力无法取得压倒性优势的前提下,便足以保障青年学生的意识始终处于某种较为健康的状态   但是,在此我并不推荐青年学生过度的将其情感投射至某些虚无缥缈、无法触及的人或非人之上:譬如说如今互联网上各类型的梗,亦或是某个明星、某个特征的群体之上   因为其本身是与实际生活所割裂的,某些甚至是作为某种卑劣的[工具]而才能合理存在的   因而,若是可以的话,个人建议青年同学最好将其情感投射到更加让自身占有主动性的非人上或者是话语权更加对等的同辈,去和一些“物”做朋友       譬如说与自身较为平等的同学、网友作为朋友,将其发展为某个积极且有益的小集体/小圈子,或是交个动物朋友,亦或是与知识作朋友,都是极好的选择   ========防御姿态   青年学生应当知晓:   [其自身在面对他者以及某个全知的投影时,始终是作为独立的个体而与对方进行交流,但是世间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全知,即使对方作为某个全知的投影,其本身实际上也必然是由其经历以及时代所塑造的产物]   纯粹的[全知全能、永不犯错]的个体是不存在的,是他者的[非全知]而最终塑造的对于其[全知]的幻想,因而,青年学生应当多多读书,进而拥有能够辩证看待实际行为的能力   ——在面对引导时,首先应当剖析其运转的逻辑,再最终决定是否接受这种引导,而在面对剖析后的剥xue与压迫时,若是因为各方面的原因躲不开,其便应当旗帜分明的与这种压迫展开斗争   实际上,任何人都不应该对这种[全知]的投影产生过度的移情,将情感投射到这种[全知]的幻想上,而对这种投影言听计从,茫然的接纳对方全部的观念   最重要的是:其应当认识到自身此时在做什么、将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那么做   =======套盾·弹反   显而易见的是,青年学生从外界获取救济性的方式远低于参与了工作的成年人,通常情况而言,这部分群体能够从外界获取积极性作用的仅有极少数的朋友,以及部分基于虚拟的幻想   尤其是在暴力之下,家长与孩童之间亲子关系消耗殆尽、孩童于外界所获取的救济进一步削弱,当压力不断积蓄,孩童便容易倾向于极端   尤其是,上述所说的发自自身的治愈术在纯粹的暴力面前,实际上是相当脆弱的,而防御姿态也无法完全的抵消这种纯粹的暴力   因而,护盾的存在便极为重要了   除去基于某种外在特质(譬如说女体幻想)的幻想之外,通常情况下,个体于虚拟符号中的消费与对其的认同,最终都必然转化为某种护盾的形式   譬如说游戏、动漫、文学、音乐,甚至包括青年群体中的“信仰”,这类,通常都可以被看作是某种较薄的护盾,在这层护盾没有被外界的纯粹暴力所击碎、亦或是切断供给之前,依靠着这层盾,便拥有了与外界的缓冲   然而,虽说近乎所有的[护盾],都必然随着其混迹于符号中的时间越长,而随之越厚,但是由于这种符号所带来的救济在其经历生产后通常不具备引导作用,而只是作为某类商品供人消费,因而,个体若是以[无意识]的状态混迹于其中的时间过长,其或许会迷失于符号所带来的快感之中   但有趣的是,[成体系的意识形态]实际上同样可以作为某种护盾存在,并且这种基于意识形态而存在的[盾],通常情况下远比由纯粹的爱欲享乐符号所组成的护盾要复杂的多     因为意识形态的认同通常基于理论的实际行动、群体的包容性,以及基于批判与其相对的模型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才最终塑成的某种极厚的[盾]   因而,某些基于理论的批判的意识形态在面对某些特定的压迫与暴力时,可以将其免疫掉,甚至是基于理论的批判对其展开主动反击   补充:   实际上,意识形态的这种认同,由于其所能带来传统观念中的[好处],因而其同样能作为某种商品而被消费,其通常表现为:跳过构成意识形态的全部因素,而基于幻想,直接以某种意识形态的主义者自居,在其实际上不具备[意识]的前提下,将意识形态末端的认同作为某种符号性的商品消费   ========迷雾的电风扇   实际上,青年学生必须具备阶级观念,其应当知晓:   [无论事态最终如何发展,作为学生,不应该持有基于[极小概率]的幻想,而应该始终秉持着[作为绝大多数]的实际而展开发展]   譬如说:   通常情况下,学生最终必然作为无产阶级而参与劳动,因此,青年学生便应当摒弃掉诸如[我未来肯定会发大财]、亦或是[我或许可以实现阶级跃迁]这样不切实际的幻想   青年学生应当认知到自身最终必然融入至[无产阶级]这个属性中,尤其是其身份来源于无产阶级,自身的行为最终也必然回馈于整个无产阶级   ========被赋予的观念   实际上,如今的学生群体中依然普遍的存在着[所思所想脱离了劳动群众]亦或是[排斥劳动者]的观念,但是,这种观念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用于分化学生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手段   学生受限于其学识,通常无法意识到[观念实际上是后天塑造的产物],以及,方才所说的那种观念实际上来源于[资产阶级的赋予],因而,由于其裹挟着对资产阶级那富裕的物质环境幻想性质的憧憬,秉承着这类观念的青年便很容易为资产阶级的剥xue行径做辩护   但是,实际上,作为无产阶级分子,投入生产,并且作为知识分子兼无产者,而向其他的无产阶级提供支持,共同努力促成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件光荣并且对于社会而言具备积极意义的事情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当然是劳动群众   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而作为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进行无情的剥xue,实际上就是拿无产阶级劳动者的生命与血肉用以给自身创造价值,无论如何,其本身就是相当卑劣的剽窃   想清楚了这点,青年学生就不至于感到割裂的迷茫了   =======结语·慰问   文章到此结束了   非常感谢你能够看到这里   希望我的这篇文章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实际上,这篇文章的理论部分和细节部分仍有许多欠缺,并且碍于篇幅,很多内容没有写出来,未来若是有机会的话,我会再考虑补充   预计不久后,我将会写篇有关[现代无产劳动者生存现状]的文章   但是现在,我想我需要休息了   在此,引用鲁迅先生的一段话:   ——愿青年学生都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随便聊聊]学生应该如何自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