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里奇谈】2019夏季篇文评集合(上)

包括第一名到第五名的文评(26,5,4,6,3)
第一名 26号《在世界尽头咏唱魔法的少女》
链接: cv3274052
冰封:
这是本届我看到的,最符合我心中预期的稿子。我可以很负责的讲,它值初审1.5分。
第一人称自述究竟该怎么写?这篇文章给了大家一个很好的范例:即使你类似自传一样动笔,依然可以写出相当精彩的故事。这篇文章开头远远称不上惊艳,但它是仍然算是个优秀的开头。能同时兼顾伏笔和流畅叙述,这种开头起码优良起步。而能让读者舒适的阅读,又吸引他们继续往下看,这便是神级开篇了。单论章节一之前,本文就接近神作的天花板,实在是令我眼前一亮。
而进入正文,雾雨琴的性格更是鲜明到让我惊叹,这归功于作者的比喻能力,雾雨琴这么个恪守规矩的姑娘的形象跃然纸上,至于“老实本分”?大概是个黑色幽默。
进一步的,作者深化了主角的形象,她不只是守规矩,她甚至厌恶一切打破秩序,或者说超出常规的存在。而且,从琴的奇妙比喻中我可以发现,她十分崇拜对等报复。
守序中立的主角可很少见呐。”我是这么想的。
紧接着,自叙的风格越来越浓,我甚至能感觉到这个姑娘在一旁絮絮叨叨的对我说着这些,还带有点小小的抱怨,听起来很是幽默。像是《孔乙己》的伙计,但因为是主角,所以下的笔墨更多,性格也大不一样。
很快我就知道,文章开头雾雨琴自称自己的名字不是“金”或者“银”的用意了。这种小小的伏笔,其实不太影响剧情,只是人物会显得更立体。但我还是很喜欢,作者每收一次这种伏笔,我都会开心一会儿。
我怀着极度喜悦的心情看完了这篇文章,然后惊叹于作者的细心:无论是名字啦,金平糖啦,或者更大的伏笔比如标题“在世界尽头咏唱魔法的少女”,每一处我看到的伏笔都被作者精心摊出来,丝毫不带尴尬的顺承下文——甚至反复利用,以达到不同的效果。
我立刻明白,作者利用伏笔的能力远远超过了我。
推进剧情,凸显角色,顺应下文,引发转折,架构世界......在作者笔下,几乎没有赘余的桥段,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蹦出来能联系上文。
我尝试了一次完全略读这篇文章,发现如果读者什么都不在意,或许会损失很多类似“彩蛋”的乐趣,但依然可以顺畅阅读。仅由此处,称作者精擅此道绝不为过。
尤其令我赞叹的是一百三十季那里,那一段字数不多,但对整篇文章产生的影响极大,我已经尽可能的高估了这一段的作用,没想到我还是想的少了:它同时兼具了线索,误导读者以及预言结局的效果。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雾雨琴,她在魔理沙搞出那么个大乱子之后的性格的变化。这家伙其实很排外,或者说怕生,喜欢完全活在熟悉的世界里,哪怕极其细微的变化都会扰乱她的生活,然后她就碎碎念。从最开始心里厌恶破坏规则的家伙们,希望世界都是自己这样的人的逃避者,渐渐转变成了表面随波逐流,内心抗争的声音却越来越大。在这其中,文文功莫大焉,这个角色的意义便不再是传递信息,而是真真实实的对人物产生了影响(但其实还可以更好)。而幻想乡剧变的同时,作者给了读者暗示“咏唱魔法的少女”会是雾雨琴吗?
我当时根本不信,这篇文章不会有这么个俗套的结局,即使前文有着诸多暗示,我还是想看到,作者是怎么在几乎注定的结局里,再给我一个惊喜的。
再往下去,顺理成章的准备高潮和结尾,人物没有什么出格的举动,小伞的突然出现让我皱了皱眉,也许是作者默认付丧神也是落魄妖怪。
我唯一不喜欢的就是这里,我原本希望,多多良和雾雨琴之间的关系,可以与雾雨琴和魔理沙之间形成对比,然而作者并没这个打算,作者忙着推进剧情。
然后,我看到了熟悉的人物形象。果然,雾雨琴的形象向着我最理想的方向发展了。
她终于成了个嘟嘟囔囔,然后故作漫不经心,给自己找遍借口再骂骂咧咧去救人的死小孩。像极了被逼急的兔子,最后也就是反咬人一口。
但这一口,就能改变整个结局。
这家伙终于踏出了那一脚,愿意对着整个操蛋的世界骂一句“混蛋”,而不只是想想了。然后就能顺带着完成最重要的任务——说是顺带,是因为魔理沙是靠着自己的魔法炸出来的。
在世界尽头咏唱魔法的少女,是琴,更是魔理沙。不算太出人意料,魔理沙就该是这个亚子,谁说老姑娘不是少女?这么个家伙会在任何时候咏唱魔法,才不只是第一百三十四季呢。
至此,谜题全部揭晓。
前面是类似读后感的文字,对审核没什么意义,写出来更没意义,充其量能抒发一下情感,不至于让我热血上头。其实写那么多没用的,对作者来说肯定是无趣透顶,这家伙怎么还在说这些我早就写的明明白白的话啊?
那么肥肠抱歉,下面就是正经的评价了。
说是评价,其实基本是挑刺。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本文无论什么方面都至少算是优秀,挑刺也只是我习惯而然罢了。
从人物形象来说,琴和魔理沙无可挑剔(事实上,魔理沙也值得好好分析,她扩散结界力量和寻找那个少女的动机很有意思,但作者只是隐晦的暗示了,既然不是主线,那就略过也好)。文文也不完全是工具人,情感充沛,形象立体。
所以我的重点在于,紫后来去哪儿了?
幻想乡发生了这么大的变故,紫除了和魔理沙打了一架(而且似乎还赢了),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并且从文章内容来看,紫出手并不是因为魔理沙引爆结界,时间线对不上。
那么后来紫去哪儿了?总不至于沦为落魄妖怪了吧?
我更愿意相信,是为了这个故事,作者被迫让她“神隐”了。怎么说呢,机械降神虽不太好,但有神不降也很奇怪。她就任由事态失衡,如果作者没有写明,我甚至以为她和琴一换一,被永远隔绝在结界外了。
结构上更是有破绽。首先,禁魔石无人看守令我不解,即使作者打了补丁,说有一层魔法结界。其实向前追溯,不解的还有人类为什么不先去抓琴——毕竟太多人类都知道魔理沙还有个莫名其妙的亲戚,如果真的迫切希望搞死魔理沙,没道理放过她身边的人,就算是抓起来作为威胁也好。
事实上,琴的确受到了攻击,但因为只有一次,所以更显得莫名其妙。那次攻击更像是作者为了说明状况,而非剧情里人类自然的行为。
禁魔石更是奇怪无比,魔理沙明明是通过魔法把结界力量扩散出去的,魔法元素被消除掉,人类为何还能继续使用结界力量?
我希望是我忽略了什么信息,但在此只能说声抱歉了。
所以,文章最后道理说的通,但逻辑或许还有些小问题,并不能完美自洽。
另外,如果能交代八云紫为什么把琴拉进来就更好了。缺乏目的的行为总是令人迷惑。
主旨分析就多了去了,单看魔理沙的那段故事,至少可以暗示三种人:暴得力量的村民,骤失魔法的魔理沙与妖怪和极端排外的琴。前者习惯了弱小,后二人习惯了孤独。而它又突出了一个词:平衡。
作者构造却是个“失衡”的世界。瘸子要通过摔断腿来重新获得平衡,那么村民,魔理沙(妖怪)和琴呢?
村民企图适应腿的出现,在百米冲刺时这条腿却被琴给砍了。魔理沙和妖怪完全相反,一类是无时无刻都在寻找拐杖,一类是彻彻底底的摔倒在地等人扶起。而亲手摔瘸自己的腿的就是琴,她大概是失去平衡到无法忍受了,索性瘸了更好,省的找拐杖了。
作者的态度一览无余:那咋办嘛,凑合过呗。
琴的旅店也很有意思,前期给人类,后期给妖怪提供住所,是个为弱者提供庇护的地方。而庇护者——琴本身又是在幻想乡内战力垫底的存在。炸掉它的还是最初的弱者,现在的强者。极具讽刺意味。
结局嘛,实在突然,唰就没了。不过仔细想想,该收的伏笔全收了,也没什么好讲的。但最后一笔带过的交代结局还是让我有些不满,最后她总该想着回家的,琴到底还是个喜欢守规矩的孩子——即使她面对变故也敢骂两句了。
最后的最后,希望作者能写个后记,告诉我那个咒语为什么会是意大利语,“希望之星,给我力量”。
总分:结构18+故事性40+人物29.1+立意文笔10=97.10分
是超一流的分数呢。
黑蟹:
虽然是主角幻想入的题材,也并没有在幻想乡掀起什么大波澜这样的情节,但这依然是一篇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出色文章。
文章是围绕着主角、魔理沙以及旅店展开的。主角起初由于对“不合规矩”之人的厌恶,便对幻想乡抱有着抵触情绪。虽然纵观全文,魔理沙这一关键人物和主角的互动并不算多,但作者却运用了相当多的侧面描写,借其他角色之描述,将魔理沙的形象刻画得相当丰满,这不得不说是一个相当巧妙的写法。
至于本文所探究的,可以说是主角自己的“生活之道”,如何去面对接踵而来的麻烦?如何去应对那些“不守规矩”的人?主角起初有过疑惑,也对魔理沙有过不信任,但最后故事也揭露了真相,魔理沙就是那位从未放弃过咏唱的少女,即便是在“世界的尽头”。而自己,又何尝要对生活失去信心?
要说唯一的缺陷的话,就是最后的转折似乎略显平淡,魔理沙的魔法就这样解开了束缚,逃离绝境,也在意料之中。但不管怎样,这依然是一篇优秀的文章,值得细细品味。
尾巴:
看完的当下,脑袋好像被重重一击。我居然产生了一个错觉,以为南方公园出了新的一季。当然,这篇文章比起南方公园,应该是更加漂亮,更加精细。
是的,我毫不避讳,这是一篇极度优秀的文章。我从头到尾跟着雾雨琴的视角,就像是在一场迷雾之中穿梭,一直到了最后的最后,我仍然无法掌握事件的全貌,只能从字里行间隐晦的线索之中,缓缓拼凑一件又一件,没有定论的事件。这些事件把整个世界都变得疯狂,变得无序,但从不会让读者混乱,反而是给予读者最少的负担情况下,给我们最丰富的世界。
这个世界不断地给我们一些毫无道理,毫无逻辑的事件,我们则不断地在理出头绪,然后意识到一切都是狗屁,一切都是狗屎。什么妖怪,什么人类,什么大结界,什么亲戚,什么“在世界尽头咏唱魔法的少女”......雾雨琴从一开始的抗拒一切,到接受了一切,最后发现一切都不重要,懒得在乎,连接下去的内容都懒得写了......天啊,这真是疯狂的世界。
但即使是这样的世界,我们还是会流泪,还是会感动。我也不清楚为什么,明明是一个一板一眼的琴,与随性到了极点的魔理沙,两个天南地北的角色,我觉得他们都疯得差不多,也都混蛋得差不多。却在字里行间不断地让我感到喜爱与怜悯。当我看见魔理沙一边说着饶不了八云紫,一边嬉笑着的时候,我在感到害怕的同时,就知道这个角色的塑造可说是无敌。作者从来就不愿意将魔理沙的背后讲出来,讲清楚。这在神秘感与一股悲伤环境的催化之下,我们每次看见魔理沙,每次听闻她的遭遇,她的作为的时候,都不禁会有些猜测,有些感叹,有些悲伤。
我们跟着雾雨琴这个角色,努力在这个疯狂的世界保持理智,努力寻找那个“在世界尽头咏唱魔法的少女”。当然,我想我们最后都失败了。但不论是疯子还是正常,我想就如同文中说的,我们都得他妈的活下去,对吧?用力踢一脚,骂一句脏话吧。
小小:
首先,请允许我吐槽一下,我们非常巧合地,在两边文战选择了相似的主题、相似的主角、甚至极其相似的剧情展开。非常感谢当时的我,在评审时收到这篇文章、并打开的那时,非常鸽子地只吐槽了一句:“风格和我有点像”,就没有继续看下去了。因为后来,在赶完那边的稿子之后,审到这篇文章的我,心情几乎是崩溃的。假如那时我看了,可能就直接放弃继续写那篇文章了吧(悲)。
本文完全围绕着“失衡”这一主题展开,一辆车的失衡,促使主角进入了失衡的幻想乡,成为最后一名神隐,并以她作为视角,还原了那段时期的部分故事。她与事件的中心——魔理沙,相靠很近,但仍保持着距离感,这使得她在某种程度上是作为中立方,在那间旅馆见证着历史,这一设计我觉得很棒。她没有对哪方存在偏颇,讨厌举止粗犷的人类,也害怕拥有力量的妖怪,并最终将他们都认定为“不守规矩”的家伙。但另一方面,主角作为外界人,对幻想乡所知甚少,因此她的回忆中缺失了许多细节。在细节缺失的情况下,我粗读一遍后,完全无法理解魔理沙的行为,她为什么要对大结界动手脚?在这种情况下,我只能认为,也许是作者为了偷了个懒,也可能是为了神秘感,直接忽略了这一关键,总之这很令我不爽,但我也无可指责,因为这不是文章的重点。这篇文章的意图其实很明显,主角也多次抱怨。那就是无论这个世界多么失衡,这些人多么不守规矩,日子仍然得照常过下去,世界不会因为你的抱怨而动摇分毫。进入幻想乡之后,主角没有任何选择余地,只能顺着妖怪贤者与魔理沙的安排,成为旅馆的看板娘,她是人类,并一直只是人类,身为弱者,所以遭受着最不公的待遇,她无法反抗,因为她连原本的世界都无法回去,只能继续过着这*蛋的生活。这才是本文所要阐述的思想,所以作者没有花笔墨去描写暴毙的灵梦(文中写自然死亡,但我不相信巫女会自然死亡,而妖怪贤者却没有任何准备,除非八云紫又是黑幕),只描写灵梦死后,那些压抑焦躁的人类。也没有去写故事的结局,因为生活只能是一样的糟糕。
但从“瘸子”与“吟唱魔法的少女”来看,魔理沙的行为并非难以理解,如文所说,“灵梦的死对她的打击真的很大”,假设你最好的朋友“自然死去”,且只有三十三岁时,你当然会想,凭什么她离去得那么早?魔理沙讨厌灵梦死后的幻想乡,讨厌压抑的空气和焦躁的人类,她穿上了纯黑的衣服,丢掉了女巫帽。她对琴说,“像你这么可爱,在这里其实会很受欢迎的”,这个“其实”,或许改为“原本”更准确。总得来说,魔理沙打算打破一直以来的平衡,创造新的平衡。人类已经失去了博丽巫女这根拐杖,而魔理沙所做的,就是给予这些“瘸子”一双健康的腿。接下来,便是等待平衡的到来,而简短的结局,以及开头稍显温馨的抱怨,其实都说明着这份平衡,已经到来了。而那一份传说,其实暗示了整篇文章的走向,魔理沙给予了所有人类力量,释放了善意,但却因此遭到追捕、流放,失去了魔法之力。那名要求看星星的男人,就象征着幻想乡人类这一整体,他接受了善意,并在成为魔王之后,大肆作恶。但有一个点,可能难以被注意到——魔理沙,她自己就是蛊惑人类的邪神。她讲给琴的两个故事,说明她明白自己所将会面临的一切。这一传说的结局,其实对应着两个人:魔理沙是吟唱魔法的少女,回应了雾雨琴的祈愿;琴是吟唱魔法的少女,回应了魔理沙的祈愿。我一直将琴看作“规则”的象征,但因为魔理沙,她主动打破了自己的规则,参与进了这堆破事里,这可以算作一种讽刺,也可以什么都不是。
这一部分内容,其实可能只是我的臆测。但我仍要为自己的臆测,写下真正的结局。“瘸子”的故事还有一段内容,获得健康双腿的瘸子,他能够正常地走路吗?也许,会出现短暂的平衡,就如我前文所说。但长久以后,新的失衡会再度出现:正如文中已经表现出来的,妖怪已逐渐式微,失去了来自人类的恐惧食粮,它们终将灭亡,那么幻想乡这一由妖怪建立的异空间,将发生什么?当然,崩塌。而这时,认识到这一事实的人类们,面临这一失衡,该如何作为?当然,是从房子上跳下来,再把自己给弄瘸。一切回归原点。若是如此,魔理沙所做的,又有什么意义呢?也许,是让人类们明白“平衡”两个字怎么写,或者,是叫那些趁着灵梦去世的机会,作乱的妖怪们吃点苦头。总之,未来很长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类与妖怪都将会牢牢记得,要!守!规!矩!
我一直认为,一篇优秀的文章,得让读者读出不同的味道,也许是有了不一样的感同身受,也许是理解出了不一样的剧情。而这一篇文章,这两点都做到了。我很喜欢雾雨琴这一人物,她身上带有我很多的特质,比如对规则的恪守,对不守规则之人的恼恨,以及愤世嫉俗,总希望给这世界来一个大清扫。我们恪守规则,但也不会死守规则……总之,这是一个非常令我感到共鸣的角色。所以,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仿佛就在其境,感同身受着她所有的愤怒、迷茫、颓丧……实在非常感谢作者,给我带来这一篇佳作。夺冠,理所应当。
罪歌:
一篇很有意思的文,也很长。。。首先点名表扬选择了原创觉得做主角的想法,把一个读者脑中没有基础认识的角色描绘的生动是非常值得表扬的事。文章的开头选择了独白,这一部分持续的有点长,长久地未展开设定或展开不足是一处隐患,但后文的处理弥补了这一点。文章选择了后幻想时代,也就是很常用的灵梦死去,制度陷落的设定。不算夺目,但切入点很好,很长一段的日常戏添加设定补完,并没有让人失去阅读兴趣。作者在这一部分加入了相当长的一段心理描写,勾勒出了这个敏感,有些轻微病态的主角的形象。直到这一部分剧情都没有真正的爆发,真正的高潮要等到魔理沙被抓到后主角的蜕变。这里说一下这个地方的处理有些粗糙。主人公的行动几乎已经明显地预见到了,之后主人公登场的冲击力就减弱了不少,其实这里可以刻画一下解救的过程或者出现时的细节,但最后的描绘有些简单,给我的感觉就像打开一瓶陈年佳酿结果就剩一滴的感觉。
主题方面,一个荒诞的世界,两个敏感的孩子等待着一个童话的降临。主人公为何要解救魔理沙,但从因果看似乎有些突兀,但结合上下文的铺陈似乎合情合理。失衡并不仅仅只是力量的失衡,也是主人公内心天平的倾倒。她蜕变了,对着整个世界竖起中指然后对着魔理沙这个和过去的自己那么相似的人伸出了手,也是向着未来伸出了手(并不)。这是一篇童话性质的故事,在沉寂后命运如期而至,发出璀璨的烟火。我有的时候也在幻想。
那个咏唱魔法的少女,能否就是我自己?
真红:
基本功非常优秀,叙事又非常让人舒服的故事,基本没有人会不喜欢。

第二名 5号《太阳公公,月亮婆婆》 链接:cv3274062
冰封:
说实话,我不太喜欢第一视角的小说。
好吧,其实是非常厌恶。这种类项的小说,舍弃了小说的易读性,以换取表达效果的最大化。然而作者是全知全能的,读者却并不是,跟着主角的感官走一会儿,很容易觉得心累。而且更重要的是,很多常规的分析方法在这里就失效了:你怎么能苛责一台生活系列的录像机只记录关键镜头呢?
所以,这篇文章我居然能看下去,应该至少是中上的作品了。
目前我看过的第一视角小说里,感觉内容繁杂几乎是一种通病,或者说一种特点。主角的念头无穷无尽,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仍然很让人恼火。
算是无能狂怒吧,我很难从结构上判断这类小说的优劣,如果不依照时空逻辑叙事了话,甚至连线索伏笔也没必要研究了。好在这篇文章没那么丧心病狂,至少给我留了余地。
唯一能说两句的,只有主旨了。
啊,这类题不都是读者自由发挥的吗?
有一点需要辨明:文章中的九条是否足够虚伪呢?当然不是主题的“虚拟”,而是九条对于自己认为的东西,是真的坚信不疑吗?
很明显,他曾经动摇过,面对警察的质询,他竟然要祈求神明的庇佑。他不相信自己,但却寄希望于真理神,最终为了所谓的真理,他献出了自己和早苗的生命。狂热的邪教分子总是令人厌恶,最后一段时,看见九条落到这个下场,我是很不满意,又带着些许欣慰的。
而后又感受到了恐惧。
我不清楚,如果有一天我也面临这个局面,我的身份是早苗,早苗母亲,九条还是其它旁观的人。我不清楚我最终的选择。
万一我们坚持的东西,和世界冲突时,我们是否也会认为世界是虚伪的?是否也会鱼死网破?也会犯下无可饶恕的罪行?
我们又如何发现,自己狂热追求的事物,会导致自己不想看到的结局?
这些地方,作者并没写透,于是我也只能瞎想了。
当然,本文还是有一些小小的遗憾。我们知道东方的世界观,如果将本文作为风神录的引子,那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比较友善的结局——作者在文末也有微不足道的暗示。
那么,那三只签,究竟是所谓的世界的真实,还是“伪神”的精心布置呢?
受限于第一视角,大概很难写明,或者暗示这种可能性吧。当然,我觉得作者会更希望写出这种更有希望的结局,但就我看到的而言,还是那沉重的结尾更靠谱一些。
而在现实世界中,只会有枯骨余下。虚拟和现实,的确绝对无法区分。
只因为这些思考,它也值得我给出以下分数。
注:
777如果指代那三只签,只能四分。
罗生门因为结局暗含偏向,给六分。
加分项共计36分。
总分合计:(结构19.2+故事性38+人物27.9+文笔4+主旨5)*0.6+36=92.46分
黑蟹:
选材有些新颖的一篇文章,不得不说作者确实有些大胆,(其实看到主角的名字和开头的时代设定我就有点预感了)但题材终究只是作为一个背景设定,作者的侧重点,果然还是在主角与早苗之间的互动上吧。
文章结构采用的是插叙,很平淡的日常风格,也许这样的风格是最适合刻画早苗这样温柔体贴的角色的,主角前期的思绪在早苗与“Aum”之间徘徊,虽然偏向于后者,但对前者的思念使他还保持着相应的理智。而在早苗离开后,主角便完全寄希望于“Aum”,最终导致了本文最大也是最后的波澜——自杀结局。
故事的主体大致就是这样,不过读下来,除了结尾的自杀外,文章似乎有些过于平淡了。而论人物的话,早苗和主角的形象都中规中矩。但从日常风格搭配这样一个背景来讲,这样的文章也足够抓住眼球了。
尾巴:
我在看这篇文章之前,正好补充了一些真理教的知识。
也因此,当我看见“aum”,看见“彰晃”的时候,心里会起一些疑惑。真的吗?我皱了皱眉头,真的要写这个吗?
幸好,作者写的不是什么反邪教,也不是什么赞扬邪教。也许可以这样说:这篇文章的宗教,是一个巨大的影子,而真正希望我们去理解的,则是主角这个存在。
我们往往会在电视上看见那些我们觉得丧尽天良,毫无教化可能的家伙。我身边曾出现过的郑捷,最近新闻放火的男子,或者这篇文章的起点,穿着紫色衣服的尊师。是的,在我们眼中,他们都犯下了罪无可赦的事情,他们都在毫无缘由下,葬送了无数条人命。这样的人,我们隔着电视,隔着报纸,与同学家人讨论,大骂他们的无耻,然后便关起电视,将报纸丢入垃圾桶,之后就各干各的活去了。很多年后,传来枪决的新闻,你才会想起这个人,可能又是痛骂一顿,然后再回你的家。
但是有些人不愿意这样。因为他们知道,只是单单的枪决,单单的坏人与好人这样简化一切的话,就太过——原谅我用这个词,太过无趣了。越是这样的人,我们就越应该去理解,去探索,去思考。为什么会杀人?为什么这个人会干出这件事情?
事件之所以被称为事件,从来就不是因为它简单。从来就不可能一个正正常常的家伙跑去幹这些事情,也从来不是一个“精神上有障碍”就可以打发事情的所有过程。
回到文章吧。这篇文章里,早苗就像是光,而九条就是影。原本天与地的两人,因为aum的存在,而混合在了一起,最后变成一团灰蒙蒙地,看不清楚的东西。这也是这篇文章的基调,压抑,沉重,即使是与早苗单纯散步的情节,也无法脱离这巨大的乌云。而主角那个发狂的内心,更是让文章再添上阴暗的色彩。而那个所谓另一个世界,第三只眼,真正的,虚伪的神明......我想我与作者相同,都不愿意说得太明白。
最后出现的蛇与青蛙,虽然是作者留下的最后一些温情,但我认定的结局却无法被他们推翻。我真是不希望这是结局。但我想,这也说明了这是一篇优秀的文章吧。
小小:
很有趣的题材,最大的亮点是采用了男主角作为叙述视角,通过现在与多个时间点的回忆来完整剧情,安排得还算妥当。我很喜欢这篇文章的文笔,非常自然,没有多少对环境的描写,全靠主角的心理自述来撑起全文基调,正如他眼中“灰色的世界”一样,晦暗压抑,给予读者很强的代入感。主角一直以来神经质的表现,决定了悲剧的必然,“拍手”游戏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荒谬而又符合主角的作风。他如此深信“Aum”的教义,以至于毫不犹豫地以抽签,来证明神的存在,是真的运气使然,还是他的神,真的存在?不禁给人留下如此疑惑。而与堕入邪教的主角相对,早苗一直保持着虔诚的信仰,和纯净的善,对主角来说,早苗是他的救赎、他的天使,所以他选择将早苗接入“真实的世界”。在外人看来,这可能是邪恶的行为,但在主角看来,这正是他在乎早苗的表现——报恩,因为她从小以来对他的保护。正是这份毫无保留的“关心”,构成本文最巨大的恐怖。而这样的他,在准备打开第三只眼时,又为何表现出那么多犹豫呢?他是自愿堕入了那一边,还是被现实强逼着落下深渊?看得出来,主角是个眦睚必报之人,在即将离开家乡之时,他在所有欺负过他的人的家门上,画上了诅咒。他很胆小,所以只能靠着“我就要离家了”这一依仗,趁机报复。他很自卑,所以只能靠外物强撑自信,加入邪教,正是这个道理。如今他的一切都建立在对“真神”的信仰上,因此在最终验证神的真实时,他才害怕了。这是我的理解。
对于结局,虽说有所保留,但暗示得还是比较明显的,算是这篇文章里少数的友善。比起此处,其实我更在意主角在京都的生活,他为什么被退学了?又是谁出钱保他出狱?除了身体的缺陷与童年的经历,还有什么促使他走到了如今的境地,只是自卑吗?这里应当存在一个过渡点,我多少希望作者再在宗教的方面再深入一点。当然,即便没有也不会影响本文所要表达的主旨,本文的完成度已经足够高了。最后,恭喜获奖。
罪歌:
一篇完成度很高的作品,在各方面的平衡上做到了令人满意。文章的选材足够新颖,本身的剧情也能够支撑起这个主题。文章选取了第一人称视角,在满足了代入感的同时,也把主人公刻画的相对完美,这在第一人称的故事中是优质的。毕竟第一人称的主体往往自身的形象不够立体。自白与对话,文章中出现了多次的独白,但篇幅和位置的把持很好。早苗的人物设计无疑是成功的,一个清新洁白的灵魂在一片灰蒙的世界中总是能吸引他人的,最后的留白处理既没有过于直接的“残酷处理”但又留下的悲剧的可能。可以说结局把文章推向了高潮,这在这次比赛中是不多见的。对于加分项的契合也可以说很顶尖了。整体下来没有过大的缺点,唯一想说的就是结尾的新闻报道,似乎并没有太显著的效果,是否可以删减,我保留态度。
真红:
主角的内心世界实际上是非常有趣的。这篇文章的与其说是在探讨宗教问题,不如说是在探讨社会边缘群体、邪教、恐怖袭击之间的互文性。人类常有合群性从众性与社会性,因此当一个人被整个社会所否定的时候,这个人要么否定自己,要么与社会之间彻底决裂,即各执一词,或是成立一个众生皆醉唯我独醒的结构。所以主角才会选择ta ,只要主角将自身作为真理的代言人就能将社会对他的排斥理解、接受、合理化。但是主角所体会到的真理只是神秘主义的,只能通过某种手段与天所联系才能获得的,这就反而使得主角能够被人欺骗和被人利用,也导致了文章的悲剧结局。或者说,当一个人将自身之外的某种自己不能理解的东西作为真理而信仰的时候,这个人既是极端自恋的又是极端自卑的,不可避免的服从于外界。他虽然强烈的希望能够独立于社会,而又强烈的希望服从某个强力的东西,这就是主角身上的另一个矛盾力。但是如果一个社会压制一个人到让他疯狂的程度,这不能全部都怪罪到这个疯子身上。
康德曾经区分宗教为自然的宗教与启示的宗教,前者是在人类身上具有普遍体验的并且能够被经验所证实的。根据他的人类学结构,康德将宗教对应于人类进行道德命令的能力,即自然宗教或者说宗教的本质在于为人类的实践理性提供基石。施莱尔马赫利用同样的模型把宗教的本质界定为人类对服从性的情感追求。在主角的这个例子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说的确实是有道理的。

第三名 4号《驯鹰》 链接:cv3282295
冰封:
这是一篇平淡的稿子。
中规中矩,没有特别的亮点,也没有致命的失误。状似散文,结尾深化却暴露的太干净,反而失了韵味。
于大爷的文章我没怎么看过,但别的熬鹰故事倒也读过几篇。这篇文章,讲的的的确确是训鹰,整个主线就不是什么大事。术语繁多,显得真实可信,但整篇故事内核太散,神意不聚,空有洋洋洒洒十几篇,却写成了点缀过的说明文。
文章没有内涵难称经典,但强行升华也不可取。出现这种情况,一半原因是灵梦养鹰的目的不明,所谓的“寄托”和“证明”完全无法支撑她前期的行为——主要是灵梦没有情绪波动,就像是最普通的小女生养宠物,读者也没法脑补黑深残剧情。
另一半在结构布局失当。标点错误姑且不论,作者过分注重熬鹰的细节,导致部分地方推进不流畅,比如正侧描写失衡,人物情绪失态,行文略古板等问题。特别是修饰,有些形容词是作者想当然的,合理但不合情。侧重失衡,实在遗憾。
魔理沙的人物形象算是合格,在基本故事节奏,没有插入大段的背景介绍,能够在不打乱剧情的前提下写出魔理沙态度的转变,但缺乏关键的决定性细节,必要的暗示。而早苗的刻画无疑是失败的,基本只有个“怯怯”的标签。华扇算半个工具人,她的右手的问题完全没挑明,这本不是大问题,但这篇文章里没挑明的太多了,早苗和魔理沙的背后的故事也都是只言片语,处处暗示倒显得没有核心。
灵梦则难以评说。一方面,最开始是给了伏笔的,而且不止一个——然而太过久远,久置到我几乎以为它差不多失效时才重启。这不算是好习惯,作者显然没有太多挖坑的经验:挖了坑,可不能给读者一搭眼就能瞧出来,明显的突兀感一旦出现,要么作者得在几句话后就打个圆场,让读者误以为这事已经揭过,等到后面再重启,须得镇住一批人;要么做好伪装,等到读者读完了,细细回味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还在坑里待着呢。想要靠“开个玩笑”来蒙混过关是不现实的。
另一方面,结合文章结构来看,灵梦的有些举动很成问题:她究竟是否把冴月麟的形象寄托在鹰上?无论是否,最开始灵梦的举动和态度都有些矛盾。至于灵梦等人的生活上的举动,只能说千人千面,无法深究。
特别要说的是,作者文字功力很强,强到生生把文章水平拔高了一截。比较平淡的故事就不应该用华丽的词藻,这里值得肯定。
总分攻击:结构16.2+故事性38.8+人物26.7+文笔5+主旨3=89.7分
黑蟹:
首先不得不说一下,这篇文章的干货很多,可见作对于“驯鹰”确实很有了解,做了充分的考证和准备,描写驯鹰的过程也深入到了每个细节,使这篇文章的内容相当严谨。
从文章中穿插的灵梦的回忆片段来看,作者应该是想以文中的“鹰”,来明喻冴月麟的身世。不过,上面提到的干货,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驯鹰的细节与过程几乎贯穿了全文,而灵梦和麟之间的过往情节,反而被削弱了感染力。但是最后灵梦对“麟”再一次做出的、截然不同的选择,出乎意料却又合乎情理,其中的情感又值得细细品味。
瑕不掩瑜,作者能做到严谨和抒情并存,把两者熔炼成如此出色的文章,着实不容易。
尾巴:
不安、压抑以及焦躁,直到最后,那情绪在一瞬间放松,我得以解脱。这便是我在第一次阅读这篇文章时候的感受。
全文的故事单纯,灵梦一行人在华扇的引导之下训鹰的故事。就如同这篇文章的标题一般,单纯,没有悬念的故事......当然不是啦,作者狡猾地在这之中悄悄地放入线索,最终揭露谜底,一切拨云见雾。
我很喜欢作者将这些角色放入的同时,给予他们应有的戏份与尊重。作为导师的华扇带着一丝冷酷,早苗慈悲的人类视点,文稍显残忍的妖怪视点,还有魔理莎那一句:“大概,我的父亲会喜欢养鹰的。”作者没有讲明白一切,但让我们往一个方向去思考这些角色背后的故事。这时候,这些配角活了起来,他们是这篇文章最好的调味料,让我感觉这个世界如此生动。
更重要的是主角灵梦。
作者的处理上,灵梦的心境不断地在变换,从最一开始有些不确定,到了中段决心要训鹰,以及最后放开一切的样貌,我都能够有所感觉。而这一切与她的人生又是如此有关。训鹰的过程,就仿佛是在制造出一位乐园的巫女。而这个世界,这个乐园,那便是整个绳子,压在她的身上。
她必须维持这个幻想乡的秩序,有她在,这个幻想乡永远不会失衡。但她自己呢?灵梦作为幻想乡的巫女的那一刻,便失去了自由,公与私之间,她永远只能为了幻想乡付出,也因此,她无法放过昔日的友人。
我想,比起麟的那一失足,灵梦才是最为失衡的人吧。
于是最后,灵梦在竹林之前,她大概理解了些什么。
也许麟不能够自由,也许灵梦不能够自由,也许活在这个乡中的每个,甚至不在乡中的每个人,都是无法自由的。
但至少,至少,让这只老鹰自由地飞翔吧。
我喜欢这篇文章,也因此为这篇文章感到可惜。训鹰的过程实在是太过琐碎。我理解那些东西可以增强我的不安感,但有时候我也会被那些文字打乱节奏。那时候我的不安感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有些不耐烦的感觉。即使作者穿插了角色的对话来试图化解,但还是显得有些突兀。是的,当我第二次阅读的时候,这些东西就成为了致命伤。太多硬生生的资讯,我实在没办法如同第一次静下心来欣赏,反而越来越多的地方出现了问题......
讲了这些缺陷,我还是喜欢这篇文章。我不知道,大概是文字的魅力吧。我说不上来,但第一次阅读时的魔力,深深吸引了我。
小小:
这篇文章在入围作品中基本功最扎实的,也是最贴近于传统小说的一篇。以驯鹰为线索展开全文,并映射各个主角的经历,稳扎稳打,描写的重点太侧重熬鹰的干货,比起小说倒更像是说明文,因此牺牲了部分趣味性,与其他文章相比很平淡,读起来有些乏味。感情表达上铺垫较少,虽说也有描写主角们心态转变的过程,但除了灵梦外,都只有寥寥几句,致使整个人物形象难以得到立体化。即便是灵梦,描写的力度也明显不足,给读者带来的情感波动非常有限。若能再加重一些,应该不至于显得那么平淡。结局灵梦放飞鹰,算是意料之中,描写非常干脆,一句“飞走了”,结束了整篇文章带来的那股淡淡的焦躁感,大量对驯鹰的描述与简短的结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点我非常喜欢。本文的优缺点其实都很突出,强劲的文字底力,使一篇日常的故事暗含深意,获奖理所应当。但也正是故事的日常,使得本文难以令人“大呼过瘾”,读者得不到共鸣。
罪歌:
这是一篇有味道的文章,充满着经典小说的叙事性和趣味性。作者优秀的基本功和知识储备,生动形象地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有关驯鹰的故事。一个有关灵魂被驯服的故事。当读完之后,我们都会问自己一个问题“究竟谁才是那只鹰呢?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不再飞翔了。”作者极具特色和细腻的笔墨把我们代入了这个故事里。让我们看着那个名为灵梦的少女如何如她所驯的鹰一样慢慢沉默慢慢习以为常,就好像得了名为斯德哥尔摩的病。读完之后的我充满感叹,感叹精巧的布局和构思。但正因为如此精妙,把驯鹰的过程描述的如此生动。致使文章的核心或者说高潮的位置过于拖后。小说中,文字不单单是剧情的体现,也是情感的寄托。大篇幅的叙述用在驯鹰的细节上着实会令人疲乏,也致使高潮到来时带来的触动被冲淡了不少。情感的波动是有反作用的,当结尾的触动不再强烈,回顾驯鹰的剧情时也会感觉不再有那么大的吸引力。着实有点可惜。
真红:
非常成熟的文章,构架在一个十分成熟的范式上,加上作者的杂学知识辅以点缀,所以没什么好说的。
一大棒一胡萝卜的奖惩式规训其实不是教育中唯一的手段,这预示着同一个题材下探讨其他内容的可能性。

第四名 6号《月球上的辉夜喵》链接:cv3282310
冰封:
每当我以为,“啊,奇谈稿子不会再有别的的题材了吧”,就总会遇到点新花样。
果然早投的都是妖魔鬼怪,这篇是披着童话皮的妖魔鬼怪,选手们大概是想整死评委们吧。
初次阅读,心情毫无波澜,感觉是自己打开方式不对,于是换了首轻音乐,果然就能舒服的看完了。
结果写文评的时候,连切了七八首歌,还是写不出来。这实在强人所难,写给小孩子看的童话故事,怎么能要求评委给文评呢?这不是欺负人吗?
我抱着万一的希望,希望着如果这篇文进不去初审,或许就能逃避这份责任。等它进了初审之后,又拖到了快最后才动笔,写了快一千字再删光。重头开始。
我是想了又想,终于决定放弃一部分智商,把科学素养降低到小学二年级的水平。这样我就不用纠结为什么会有这种奇怪的生物,月球上哪儿来的风和声音这种科学问题。
这篇文章一下子就顺眼了很多,等我再罔顾国王仗也不打去找猫也能算能征善战,重症监护室还能养宠物这些问题,就能真正的品味这童话故事了。
大段的叠词,排比,这种容易引发情感的写法很适合给小孩子看,一方面是吸引注意,另一方面嘛,万一漏看了一部分,也不会厌倦放弃。
结构安排也是这样,线性叙事,明确的主线和较少的线索伏笔,如果不是童话故事,我一定会觉得它平淡无趣。但由于是这样,太复杂反而不好,孩子怎么能理解那么多隐晦的东西呢?
那么,结构不严密只好说是一些遗憾了。国王到巫女转折太快,巫女到作家转折又太慢,我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这安排的意义。
故事性前面已经提过,如果把自己带入儿童,我倒可以看的津津有味。当然,也没有太出人意料的反转。
辉夜喵从全能,到全知而失去能力,再到有了爱后迎来死亡,一切都很顺其自然。
什么都不懂时,辉夜喵不老不死的活着,其实是没什么意思。于是,它产生了小小的兴趣,来到地球上,和国王相处懂了一些常识。于是就不能回去了。经历一届届主人,彻底熟悉世界后,全知的辉夜喵失去了机几乎所有能力,如正常的猫一样活着了。
等到得到作家的爱,也给出自己的爱之后,辉夜喵很快就失去了永生的能力,老死了。
辉夜喵就是这样一只喵。
我很喜欢这只喵,或者说这只喵代表的内涵。得到什么,就要失去什么,了解的越多,未知带来了恩赐就随之消失。等到最后,得到了爱后失去无尽的生命,无论从情理还是价值对等上,都让我感到一种理当如此的和谐。
唯一的遗憾,就是辉夜喵除了最开始产生兴趣以外,其他时候都太“逆来顺受”了,没怎么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呀。
不然也不至于等到现在才被爱过了。
加分项阴差阳错不合格,排斥与疏离差距很大,而且辉夜喵和人类与猫的态度注定了“绝大多数”是不可能的。
加分项命运纺锤之下不合格,辉夜喵是主角,没有刻意追求不死,它只是顺其自然没死。
加分项乐极生悲,否极泰来不合格,辉夜喵没有苦苦追求的东西。
故加分项6分
总分:结构18.8+故事性36+人物25.5+文笔4+立意4=88.3×0.9+6=85.47分
黑蟹:
童话般简洁的文章,蕴含的感情却耐人寻味。
很显然,作者的灵感还是来自于《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的故事,文中的辉夜喵也带着原作猫浓重的影子。(不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些原作痕迹反而略降低了新鲜感,其实我比较期待辉夜喵能做出更多与原作猫有差异的选择)
辉夜喵在漂泊中度过无数的岁月,迷茫于自己的永生,也不知自己究竟所寻为何物,直到最后得到了那件她一生都未曾有过的东西,却已走到了永生的尽头。细分浓淡可评墨,作者用了最简洁的文字,描述了人世间最为宝贵的感情——爱。全文文风轻松,但感情表达也不失真挚,可见作者对于人物情感确实下了不少功夫,虽然关于“爱”的叙述只有文章最后一段,但由于之前辉夜喵的经历铺垫,它的得而复失无疑是本文的高潮,也为文章画上了感伤的句号。
说起来,“爱”,这个永恒的主题相当常见,能熟练驾驭它的人却少之又少。所以在这一方面,我认为作者算是成功了。
尾巴:
月球上的辉夜猫,老实说在我看到一半的时候,便想到了那死了一百万次的猫。结果还真的......
不,倒也不是不好。这个剧情是很好的基调。辉夜虽然可以不老不死,但是她的心中没能去爱一个人。这使得她变得不完整。而当她学会了爱人,这个灵魂就完整了。于是时间开始流动,她得以死去。
很难说这篇文章给了我什么感觉。我没能对这篇文章产生共鸣。这篇文章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只猫一样随性。这样的随性似乎让这篇文章感觉有些松散,有些跳调。是不是可以再修一修呢?不。我想,如果再去修的话,说不定就不是猫了吧(笑)。舒舒服服地,有如猫咪,悠闲地读吧。
小小:
本届我最喜欢的文章之一,从《活了一百万次的猫》出发,但并不局限于原作,添入了东方要素与现代要素,构成了一篇新的寓言故事。本文也体现了作者一贯的风格,在描述上简洁明了,正因此有一股朴素的感染力,很适合找一个安静的环境,坐下来慢慢阅读。作者没有讲述什么大道理,只是平静地讲述辉夜喵的故事,它好奇自己永恒不死的秘密,但没有费尽心力去寻找原因,只是平淡地生活着,偶尔道出一两句疑惑。它渐渐从月球上的神话,变成地球上的神话,最终成为一只普通的、得到了一切的猫,安静离去。其实,本文与其说是辉夜喵寻找爱的故事,倒不如说是辉夜寻找归宿的故事,辉夜喵最终失去了永恒的生命,但不会有任何遗憾,正如辉夜放弃了月面公主的身份,堕入“污秽”之地,自愿成为NEET(笑)。不同的人读这篇文章,可能有不同的感受。我就不赘述了。
罪歌:
充满童话风格的一篇文,作者在叙事方式上花了很多的心思,虽然我的童心早已荡然无存但还是感受到了仿佛小时候听着磁带里的童话故事的感觉。文章质量无须赘言,深邃和轻快交相映衬,描绘了这篇充满命运味道的故事。缺点也是明显的,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文章中《活了一百万辈子的猫》的影子是那么浓重,重的遮挡了某些色彩,重的让我幻视,重的让我在一开始就知道了这个结局。一个早早就理解到结局的故事是不完美的,倘若在最后,喵并没有死去,而是以一个出人意料的方式再度开始了旅途,是否会更令人玩味呢?
真红:
为什么得到爱就要相应的失去永恒呢,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但是如果止步于谜面就是浅尝辄止了。结构安排略微有些问题,因为真正得到爱的那个部分是应该有更多笔墨的,比如什么是爱,为什么爱改变了永恒,爱与永恒又有什么关系,现在的节奏与叙事有流水账的嫌疑。

第五名 3号《红雾新说》链接:cv3282307
冰封:
结构:20分
由于独特的元叙事手法,本文的结构没法正常分析。起承转合全都建立在虚构的结局上,而即使是本文的结局,也不过是万千可能中的一种。以此为基点,或蛛网式,或叉树式尽情讨论,实在是利于不败之地的结构方式。
故事性:36分
随着文章结局不断地拓展,整个剧情过程变得越来越荒诞,同时结局也越来越符合事实。读者在跟随作者视角变换之间,整个“红雾异变”的背后设定也逐渐补完。所有的片段都很好,除了医生那里,在我看来无论“医生”此时是不是永琳,在幻想乡的背景下都很难解释的通。
人物情感:25.25分
叙事视角的转换很不错,但还称不上流畅。“我”自然是作者的文内化身,“我”可以在任何时间成为任何人,然而直接写出“我”是xxxx,利于作者肆意畅想的同时,读者也会有“啊推进结局的工具人怎么又出现了”的感觉。行文大刀阔斧,纹理也必粗犷,还应雕琢一下才是。其它人物倒是还好,也就是不那么明显的工具人而已——事实上,我最不喜欢的就是最后的蕾米,或许是前面太过变幻莫测,等到最后的版本,蕾米在我眼中的形象已经有些混乱了,而作为故事钦定的“终稿”,蕾米这时总也该有充分符合她的性格的状态。可惜,作者并未在最后深刻地描一笔,让我很是不爽。
立意文笔:4+4=8分
虽说这种写法下,作者简直在故事内外都是造物主,但如此冷酷的口吻叙述还是让我有些不自在。作者关于学院派和自由派的讨论,似乎有些隐喻的味道,然而我未能在这故事外找到什么共鸣,这让我很是烦躁;而一想到作者应该是有要说的东西,却因为我太菜而没感觉到,我就更烦躁了。
加分项4童话的背后不合格,背后没有截然相反的结局。
加分项6意识漩涡基本合格,此情节对剧情没有决定性的推进作用。
加分项32.6分
总分共计:89.25×0.6+32.6=86.15分
真不知道作者是不是看了《万寿寺》才决定这么写的,反正以这文章的奇妙程度,作为开胃菜真是再好不过了。通过随机(其实也是作者的设计)插入各种状态,整个文本都是不完整的,处处破碎的像一片小行星带。至于推进后各个结局相生,直到盖棺定论,最终打破了糖刀的不确定性时,我还是很乐意见到这个结局的。虽然明知道纠结来自宇宙的医生是不是永琳很不好,但我还是忍不住去想,去猜测,以至于几乎陷入同作者一样的构思结局的状态——由此来看,这篇文章应该是足够吸引我的。
黑蟹:
这种叙述体的文章不多见,而要想写得出色,对写作基本功的要求也很高。本文在基本功上没什么太大的问题,只在某些细节(对话)上略有瑕疵,比如最后蕾米对灵梦的告白,有点拗口的感觉......
文章的主体就是列举了红雾异变的种种可能,而这种种可能又与加分项“罗生门”相呼应,确实能构造出无解之谜的意境。作者脑洞还是挺大的,没有局限在原作灵梦和蕾米的单纯退治——被退治关系上,而是提出了更多新颖的结局,从红雾保护说,到拯救灵梦说,再到单纯的挑战说,甚至到最后还有灵蕾这样的可能性(这个组合现在有点少见了)。
总之,这篇采用了叙述体的文章足够新奇,也足够有趣。
尾巴:
哇,好难评价的一篇文章啊。
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对于其中提到的许多观念都不甚了解,但这篇文章仍然可以完好地看完。也激发了我查找资料的兴趣。对我来说,这就是一篇好文章的预兆。
不断地询问,不断地推翻,质疑。一个角色入场,一个角色退场,转换如此柔顺,如此自然,缓缓地让我们步入最终的解答。当然,即使这个是最终的解答,虽不一定是一个正确的答案,但是有什么差别呢?这不就是一个最好,最浪漫的结局吗?在我看来,这是一篇将“罗生门”这个加分项写得极为漂亮的作品。无数的故事,无数的说法,推翻与推导,是的,重点从来不是结果,这个探究过程本身就是最好,最漂亮的东西了。
但也许是我的问题吧,这篇文章很难给我内心留下什么。我猜想可能是因为一篇故事结束之后,在之后的段落就不再出现了。这导致我结束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对这个结局满意,但是却很难记得之前发生的情节。我理解这之中有着作者的思考流向存在,但是我会希望这篇优秀的文章可以给我更多。
小小:
红雾异变本来已经算是写烂的题材,但作者这次选择了一种别样的叙事角度,即“元叙事”,从“那只伸出的手”出发,为红雾异变虚拟了一种又一种的可能性,彼此并列,可以互不干涉,也可互相补全,给原本已有点审美乏味的故事添加了不少亮点。而最终,作者也将所有可能性重新交汇到一点上,联系蕾米本身的命运能力,引出了一个意料之中的结局:“因为我喜欢你呀。”作者对此倒也没有作过多解释,在这篇故事里,这样模糊化的处理,反而以一个奇怪的角度合了我的胃口。文章结局,作者描绘了一场魔幻而唯美的画面,二人再次“伸出手”,携手跳起浪漫的舞蹈,原本为作者化身的“我”,在此时,是月光、是红雾、是微风,充当了环境描写,短短一句话,却给予了我非常奇幻的视觉体验。美中不足的是,作者选用这一手法,导致了文章的描述偏于自我,因此感情表达冷淡了几分,读起来也有点乏味。人物虽说并不算脸谱化,但匆匆变化的故事,致使每一个可能性中的人物,都难以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有些混乱。最后,整体结构处理上有些混乱,不知是否是刻意为之,不过就个人口味而言,这种混乱感可以接受,还可以作为加分点处理。
真红:
我希望能在元小说的框架之外提出另外一种解释。即这篇文章其实是在暴露我们理解的过程。
在宗教战争时期,巴黎突然对在城里的加尔文教徒痛下杀手,屠杀蔓延整个城市,造成几千人死亡,然而两派之前才刚刚进行和解。对于圣巴托洛缪大屠杀能有多少种解释?事件发生之后,新教徒简单的消除婚礼与大屠杀之间无法解释的矛盾,将婚礼看做是引诱新教徒的陷阱。代表者比如说《记查理九世统治下的法国状况》。后来的历史学家尝试面对两个事件之间的矛盾,所以将其通过淡化转化为了美第奇王太后与查理九世之间的思想斗争,即王太后试图消除科里尼对国王的影响。二十世纪经典的拉维尼的《法国史》采取的就是这种观点。(值得一提的是亨利希的《亨利四世》也采用这种解释,可见其风靡)现代甚至还有人让预谋论死灰重燃,指出整个事件是西班牙与吉斯家族等整个天主教势力布置的一次巨大阴谋。
其实这篇文章也就是人们理解一个事物的过程的实验,我们所知道的只是x击败了y,x以某种姿态向y伸出手,y随后去开宴会表示和解,由于我们所知的残缺,我们的猜测将会是众说纷纭的。然而随着我们所知的证据的增加,解释也会不断改变,如果我们知道太阳将会害人,红雾没有害人的效果,那么就会迅速产生出新的解释来,最后才有作者可以断定的一种解释,而我们也可以说这是经过商讨之后的最佳形式,这就是induction的原理。我们从远处看到a cat on the mat,我们就会这么断定有一只猫在垫子上。不过倘若我们获得了新的evidence,比如说实际上走动一下,从侧面看就可以发现那里有一个屏幕,那我们的判断就会发生了变化了——而这种情况并不会有损我们一开始的induction的可用性,因为在没有给出走动后的情况下之前,他就已经是最好的了。不过这篇颇具实验性质的小说并没有深入到探究何为解释和什么为好的解释的程度。加之叙事手段上的单刀直入,从而在表现力和感染力上有所欠缺,文章还是有不少的可改良之处的。

第六名及之后的文章因为字数问题放到下一专栏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