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雷军2023年演讲的自学内容分析

一下是雷军关于大学生自学的一些方法:
①遇到问题的时候 不要一个人琢磨学会去问人 实际上百分之九十九的问题都有标准答案
②知识不是全线性的 大部分是网状的 知识点之间不一定有绝对的先后关系 也就是说前面的内容看不懂 跳过去并不影响后面学习 后面学会了有时候更容易看懂前面的
④只有认知的突破才是真正的成长
雷军这种本可以上清华北大的分去了武汉大学,并且大学前两年修完大学毕业学分。
首先,我也一直在思考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前几天在图书馆学习的时候,看初中的物理知识点,对于某些知识点,如“电路断开的两端点为何直接等于电源两端电压”,“功这个物理概念的历史”等。我发现我以前学习的特点,相信也是很多人学习的经验,就是一些物理概念,是多多少少都有一种强加的感觉,要想理解,要么提前学习较深的知识,不然在初中现有的知识体系下根本无法理解一些知识点。为了应试故而只能够死记硬背下来,往往忽略了“第一性原理”这种底层逻辑。eg“要想弄明白断开的两端为何直接就是电源电压,无论有多少个用电器加上去都没有用,其实要用到高中的电势的概念,因为没有电流也就没有电势差,所以电源的电压就直接全都加在断开的两端,而其余的用电器就不会分得电压”。所以我觉得按照课本的知识来说真的未必就讲得很好,例如沪粤版的九年级初中物理课本,先是讲功的概念(或定义)再来讲机械功原理。其实在人类的生产实践中,应该是说先有机械功原理的思考(省功和省距离二者不可兼得)然后才是科学家们寻求一种物理量来衡量一种作用效果,这便是“机械功”的。但课本一开始不是这样讲的。课本对功的引入是这样的“物理学中的“做功”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做工”有着不同的含义”,然后便对功做了“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对于初接触功这个概念的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我当年学习也是一开始死记硬背,照着老师说所的背下来记下来罢了,真正来理解力应该用能量的流动来解释和理解(有那么一丢丢能量守恒的意味在里边)。
其次,还有我作为刷到抖音一个关于二极管和三极管(即晶体管)的原理解释,居然看懂了。自己学了一个学期的电子技术课程,愣是没看懂,为啥发射结要“正偏”、集电结“反偏”。我去重新看了一些课本。但对于理解它引入少子、多子。对应的有漂移运动,还有扩散运动。其实我觉得没必要引入少子的概念,因为真正起作用的载流子只有没有形成共价键的多余的电子。无论是正向电流亦或反向电流都是这些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
最后对于自己觉得收获的两点就是,
1、学习某些知识点不是在现有的知识体系或者条件(个人水平,老师能力,时间等要素)可以攻克或者能理解,可能真的只能说记下来,等学到后边再来思考这个问题。
2、钻牛角尖,那是对知识的探索对真理的渴望。但对于应试来说没有什么很大的帮助,所以为什么我们基础教育(更加针对与我底层这些需要考大学的学生来说)恐怕很难说能培养一些更独居思考能力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