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元抄底腾讯,2个月收益率63.26%,我是怎么做到的?

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肯定有不少人以为我是来装13的,先别喷,取这个标题我也很无奈。
这篇文章,我先声明,其实是《宏观经济数据分析手册》的读书笔记,我想整一个宏观分析读书笔记系列,把书中的方法论都整理出来,并发表到“投资林教头”中,估计能写个十几篇,所以走过路过,都可以关注一下“投资林教头”,别错过我整理的宏观经济分析笔记。
我想来想去,如果文章标题叫什么《<宏观经济数据分析手册>读书笔记》,八成不会有人来看。还能怎么办?只能标题党一下了,但我保证你看完不会后悔。
那么,读书笔记和腾讯有什么关系?
我还是复盘一下自己投资腾讯的大致经过吧。
227元买入,2个月收益率63.26%
2022年10月29日,我写了一篇文章《估值实操:200元的腾讯,到底低估了吗?》

在文章中,我用0增长模型估算了腾讯的“底”,大约192.29块钱,我当时的用语非常谨慎和隐晦,我说“不要追求精确的错误”,腾讯是不是底,见仁见智。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不给投资建议”一直是我的原则,所以到底能不能买,各位自己看着办。
估值只是一个锚,而不是死板的规定。“大约190上下”总比“我啥都不知道”来得强。
文章发布后,我开始观察腾讯,下图“B”字就是买入点,成本大约227元,距离我计算的“精确值”192.29元,都已经上去不少了,但那时候我判断:右侧已经出现,是时候出手了。
而且我一出手即重仓、满仓,剩下的零钱买不满一手的,全仓恒生科技指数,2个月来恒生科技ETF给我带来的收益率也有37.93%。

所以本次200多元抄底腾讯,虽然少不了运气成分,但主要是分析出来的,不然我不敢下重手,也不会把零钱都all in恒生科技ETF,因为我知道右侧出现了,是时候了。
那么,我为什么知道右侧出来了?
计算估值只是一方面,还需综合判断腾讯的确定性、性价比等,以及还有一个传统价值投资者们不喜欢、不明白,甚至嗤之以鼻的环节:判断市场周期。
我为什么知道是右侧?
价值投资知易行难,其中有个难点是,价值投资者很容易“被套”。
原因很简单,价值投资者喜欢买目前市场不喜欢的票,你从基本面上计算一家公司的价值,假设值50元,市场现在49元,那就是低估了,于是你买入。但市场在短期内是有惯性的,情绪面依然悲观,依然不看好你手上这张票,当你买入后第二天、第三天,甚至几个月后,依然跌跌不休,持续掉到20元都是有可能的。
怎么办呢?加仓呗!越跌越买,手上一定要留有子弹,向下摊薄成本,这是很多价值投资者的做法。但之所以知易行难就是因为,你认为这只票值50元,但市场就是不这么认为,而它跌到20元的时候,你的信仰还在吗?可能前3年你都要忍受嘲笑和煎熬,但是第四年,市场终于明白了,估值修复了,暴涨了,但你的信仰熬得过3年吗?
所以我一直反对那些无视市场周期,把头埋在沙子里的价投原教旨主义者。
我也是价值投资者,但我反对某些价投原教旨主义者,你一谈市场周期,他们就不高兴,觉得你离经叛道。如果回撤一半,3年不涨,你还能高枕无忧,那我没话说。
具体看我之前发的一条长视频,不再赘述:《如何利用经济周期做好价值投资?》

在视频里我提到,在我的分析框架里,我会留10%来判断宏观周期。腾讯被低估很久了,400块就有人喊着便宜了,300块也有人喊着便宜了,那我为什么早不买晚不买,200元的时候也不抄底,偏要在2022年11月2日那天(227元)满仓?因为此时腾讯出现了“右侧”,便是基于DDM模型框架(基本面、情绪面、资金面)来判断的,我对周期的判断不是神棍般的技术面,不是什么MACD、KDJ、ENE,而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学底层逻辑。
对于DDM模型,我上面的视频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不赘述。
周期判断的难处
虽然我用DDM模型框架,判断出了最近市场右侧起点,但我承认,宏观周期在我的框架里,只有10%的权重,另外20%是看行业,70%是公司本身。别问我为什么满仓腾讯,就因为它是腾讯。
而且宏观经济分析框架非常不统一,有人是总量分析,有人专门看汇率,有人擅长在政策文件上咬文嚼字,还有专门研究康波周期的……我不以宏观分析为主,所以我主要用DDM模型来判断。
那段时间,我发现……
基本面:基本上触底了,2023年大体上都要修复了。
情绪面:因为我是金融行业的人,同事、朋友、圈子里的,都开始乐观起来了,虽然那段时间还没有出利好,但至少悲观情绪几乎没有了,情绪面在“磨底”,这个大体是要在金融行业工作才能“春江水暖鸭先知”。
资金面:2023年依然稳增长,加上之前经济探底,更不可能给你紧货币。
以上就是我对“右侧”的简单判断,加上一点点点点形态判断(虽然我经常吐槽技术面,但不代表我完全不会),于是觉得时机已到。
但仅仅是DDM模型,还是不够的,我越来越觉得,要是能在这一环节更加精进,那么对我做投资将会有很大帮助。毕竟我以前都专注于行业研究、公司研究部分,宏观分析虽然只占我10%权重,但如果能多学一点,给我带来的边际帮助会很大。
就像芒格说的,你的脑子里不能只有一个模型,需要多元的模型,即使是宏观经济这一领域,DDM也只是其中一个模型而已,如果能用多个模型来分析,那么对做投资会更有帮助。
可是宏观经济神棍居多,很多人开口闭口跟讲玄学一样,还有其他合适的框架可以学习吗?
于是我读了这本书
业内著名宏观分析师李奇霖老师写了一本书《宏观经济数据分析手册》,共564页,昨天我在候机时以及在飞机上阅读,第一天便读完194页(作为樊登“一书一课”平台财经书稿作者,豆瓣已读书目449本的书虫,这不难),今天又读到297页,再给我两天时间,应该都能读完了。
不因为别的,这本书太迷人了。

但是这本书贼厚(564页),而且对于没有基础的人来说,会很困难,但这本书非常有用,全书14章,讲了13种宏观数据的分析方法,有助于完善我的宏观分析框架,我觉得,如果我能写一套这本书的读书笔记,于我自己、于读者,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其实我也经常要回头看我自己写的文章,而且我在樊登学到的经验是,做成思维导图,或写出来(费曼学习法),比只是画画线要容易消化得多。
所以写这套笔记的目的很纯粹:我自己想看。我本来就是个投资人,多掌握一点认知,能多带来一点收益率的话,本小利大。
我本人是偏自下而上的,我相信对公司本身的深刻研究才能赚到α,而很多搞宏观研究的,其实做不好投资,他们的研究很多只能作为谈资而已,这就为什么很多搞宏观分析的,开口就跟神棍一样让人云里雾里。无论是国外的巴菲特、芒格,还是国内的张坤、邱国鹭,都是自下而上为主,将重点花在公司本身。
说到这里,再顺便分享几篇自己之前的文章:
巴菲特:《看完63篇巴菲特致股东信,我整理出的价值投资思维框架》
张坤:《看完5万字的张坤文章合集后,我整理了他的投资方法》
邱国鹭:《看完12万字的邱国鹭文集,我整理了他的投研方法》
费雪:《(8000字长文)怎样投资成长股?》
公司分析占我框架权重70%,但是买房还得看小区,行业要占20%。同时,我反对价投原教旨主义者的做法,他们回避市场先生,用“长期持有”来为自己的逃避行为找借口,我主张关注宏观周期,利用市场先生而不是回避它,但它在我这里永远只有10%的权重。
我的原则是“实用主义”,我写的笔记,还是侧重实用性的部分,对我这个自下而上的投资者来说足够了。比如在书里,作者会细致地探讨XX数据和XX数据有什么细微的不同,XX数据为什么在2016年出现偏离,如果要更细致地分析,我们要如何加工XX数据。但对我来说,我不是宏观分析师,我要的是“模糊的正确”而不需要“精确的错误”,XX指标,能用我就拿来,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方向性判断,比如用DDM框架判断港股出现右侧一样,而不是深究几月几号统计局做了什么调整,汇率到底是6.99还是7.01,到底是11月2日还是3日建仓,这都不重要,你只要别在腾讯400块还处于下行周期的时候介入就行了。正如我在视频《如何利用经济周期做好价值投资?》提到过的,有些人对宏观经济过于迷信,比如“汇率不破6.99我就不建仓”什么的,我是不同意的。
宏观经济不是精确的机器,相反,它是混沌的,模型拟合度很低,这就为什么很多经济学家的预测都打脸,更别提用“精确的错误”来做投资了。
接下来我会陆续解读书中提到的13个指标:GDP、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基建、房地产、制造业投资、消费、进出口、物价、金融数据、PMI、外汇、财政。
每一个指标,书中都有详尽的解释,可能一篇写不完,有的值得写个2~3篇,所以到时候搞个20多篇的《宏观分析方法论笔记合集》也是有可能的。
所以欢迎走过路过的读者,关注“投资林教头”,后面会完整地把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拆解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