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施治:还抽动症孩子美好童年!
抽动症是一种儿童期起病,主要表现为眨眼、皱眉、皱鼻、伸舌、舔唇、点头、摇头、耸肩、弹指或不自主发声,症状此起彼伏,反复发作。部分还可伴发多种行为或情绪障碍,比如多动症、攻击行为等,可不同程度地损害儿童的认知功能和发育,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此病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很多大夫可能会误诊为其它疾病,如结膜炎、心肌炎、癫痫、咽炎等,很多家长认为是孩子的坏毛病。

抽动症属于“肝风”“筋惕肉”“瘛疭”“慢惊风”的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多与小儿“肝常有余,心常有余,阳常有余”,“肺常缺,脾常缺,肾常缺”的生理特点有关。其发病机制主要是阴阳失调、肝火痰浊、心、肝、脾、肺、肾功能失调。这种病与五脏有关。人是一个整体。如果一个器官失衡,就会导致全身不同程度的失衡。

中医治疗讲究辨证施治
中医临床将本病辨证分为风热型、肝亢风动、痰火扰动、脾虚肝亢、阴性火旺等证型。
风热动风:常因感冒等呼吸道感染而加重或反复,多有眨眼、揉眼、吸鼻子、清嗓、撅嘴、干咳等头面、咽喉部抽动症状。
肝亢风动:烦躁易怒,多动难静,大便干,舌红。
痰热扰动:多见于形体肥胖的患儿,主要临床表现烦躁不安,怪叫,秽语。
脾虚肝亢:病程比较久的,抽动无力,容易有腹部抽动,时轻时重,面黄无光泽,食欲差,易疲倦。
阴虚火旺:也常见于抽动障碍病程长者。常有面色潮红,手足发热,夜间睡眠易出汗,舌质红,少苔或无苔。

(1)千人一病,一人一方 善治病者,如一锁一钥,千锁千钥,务期药证相符,丝丝入扣。根据病情变化在方剂上加减化裁,灵活变通地使用药物,照中药配伍原则,使药物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从而达到增强疗效、缓和药性的目的。汤剂内服后吸收快,对人体刺激性相对较小。
(2)传统古方,严格炮制 采用传统古方配制,中药调剂人员都严格按照要求进行炮制,从而避免了造成“病准、方对、药不灵”的后果。炮制方法已非常之多,如蒸、炒、炙、煅、炮、炼、煮沸、火熬、烧、斩断、研、锉、捣膏、酒洗、酒煎、酒煮、水浸、汤洗、刮皮、去核、去翅足、去毛等。
(3)药材地道,质量上乘 中药材均按照要求产地采集。中药材的产地、采集与保存直接影响药性和疗效,我国古代就尤其强调这一点,其脉案用药都要标明所用药材之产地。这是因为,只有质佳而品色皆优的地道药材,才能保证药效。比如有些患者朋友在选择中药的时候,只看价格不讲质量,结果造成花钱不治病,大夫水平高而吃药不见效,就是这个道理。
(4)传统手工,砂锅煎药 部分药物采用原始的手工砂锅煎药法,先煎、布包、后下、烊化、冲服等严格按照古方要求操作。机器在煎过程中是高压的环境,中途不能打开,从而做不到先煎后下,但是用砂锅煎药可以灵活控制,工序虽繁,直接关系到中药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