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符号学入门

2023-01-18 01:45 作者:自言自语的小谱  | 我要投稿

符号学入门

___________________ 符号学的基本概念

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

符号是用来解释意义的。

符号学是研究意义活动的学说

。 符号、意义和解释是被“锁合”的关系:

德里达

:从本质上讲,不可能有无意义的符号,也不可能有无所指的能指。

雅柯布森

:能指必然可感知,所指必然可翻译。

意义就是一个符号可以被另外一个符号解释的潜力,解释就是意义的实现。

意义必然是可被解释的。 文化研究是符号学的一个门类,共享一部分研究话题。

思想即人本质的符号化:人的思想实为符号的“终端屏幕”,世界通过它才“有了意义”。

世界通过符号向人类显现。

早期符号学家“人的符号本质”:

人的本质即是符号。

这使得人类的内心活动被看成了并非完全私人的、不可解的领域。 符号学何以产生

人的精神世界、宇宙都需要使用符号去理解。

(符号本身的实在性问题被悬置。) 人类本身具有语言符号的能力。 人类为何研究意义?人类为了肯定自身的存在,必须寻找存在的意义,因此符号是人存在的本质条件。

怀特海

:人类为了表现自己而寻找符号,事实上,表现就是符号。 “人化”的世界在

语言

中存在,人类的语言决定了人类的认知边界,语言是符号的一种。 人只能使用符号才能思想,思想建构在符号的基础上,思想是人本质的符号化。 语言学革命造成的转变:“言说者言说语言”⇒“语言言说言说者”。

被“人化”的世界:

符号学研究的世界是“人化”的世界,一定是经由人的意义活动参与、进行构建的世界。

世界“落到”人的意识活动中,就开始携带意义并符号化了。

卡西尔: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中。

基本常识

符号学在二十世纪初由索绪尔、皮尔士分别独立创立。受结构主义影响,被称为“文科的数学”,与许多学科伴生。 现行学界主流研究皮尔士的三分法,索绪尔的二元论被抛弃。 批评理论在二十世纪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 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 精神分析 形式论

符号学发展的四个模式:

语言学模式(索绪尔) 逻辑-修辞学模式(皮尔士) 文化符号论 语言中心的马克思主义 符号是否具有“物质性”?少部分符号是

非物质性

的。

零符号 (空符号)

心灵符号

世界:物-符号同构的光谱

“同构”:

任何物都是物和符号的双面体,既可向无意义的“纯物”一端靠拢,也可向无作用的“纯符号”一端靠拢。物-符号不是“二元”的,而是取决于

接受者

对其的解释。

物和符号的分类:

自然物

(原先只具有使用性) 1.只有使用性的自然物 2.自然物符号化带上意义

人造物

1.人造物第一类:为使用而制造(原先只具有使用性) 2.人造物第二类:为表意而制造的纯符号(原先只具有意义) 3.纯符号第一类:实用意义符号(原先具有实用意义) 4.纯符号第二类:艺术意义符号(原先具有非实用意义)

符号的降解与“物化”:

降解:意义被抛弃,本该有的符号被否定,完全变为物体本身。 焚琴煮鹤、纸钞点烟、用鲁迅的《呐喊》“揩屁股” 给未开化地区的居民听“摇滚乐”被指为刺耳音波 灾难发生时,开豪车逃生,豪车的“豪”就被降解了

符号化

:是人类应对经验的基本方式,重要的是给经验赋予意义。 前符号的事物需要符号化。 符号化能赋予世界给我们的感知以意义。 只要符号化,即使原本无意义,也可能被解释出意义。 物必须在人的观照中获得意义,一旦这种观照出现,符号化就开始了。 符号化取决于人的解释,这个人不仅是社会的人,同时还是个别的人。 当代文化迅速冲进一个“高度符号化时代”: 符号消费的批判和浸泡、作为符号消费者的人(例如,奢侈品是阶级区认的符号)。 “符号权”争夺与社会撕裂。

当代的“符号泛滥”:

从历史规律来看,符号的表意性随着文明的进程而增加。当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为“符号泛滥”:具体表现为,各种符号-物,现在都剧烈的朝符号化方向滑动。 例如,钻石成为了“永恒、纯粹的爱情”的强烈代表 人类社会的高度发展,并没有导致人类被物质淹没,而是被符号淹没。 ___________________ ♥

符号学进阶:一次弄懂索绪尔、结构主义、能指所指

索绪尔的符号学 概念澄清: •

任意性(arbitrariness,武断性):

索绪尔将符号和意义的连接锁合关系定义为“任意武断性”。 符号和物体的锁合关系的建立,是没有逻辑、毫无道里可言的(任意性)。 符号和物体的锁合关系的建立,是人类强行赋予的、被社会约定俗成的(武断性)。

• 系统性:

索绪尔符号学的对象是整个的、以符号的任意性为基础的系统。 系统是全域性的,覆盖了整个世界。 符号系统之所以可以描述人类的意义世界,是因为其组分之间能够互相区别。 符号系统是可变的。 结构主义的核心不是结构,而是系统 •

语言(langue)-言语(parole)

语言是系统,言语是前者的显现。

列维斯特劳斯对系统性的定义:

系统由若干组分构成,任何一个组分变化都会引起其他成分变化; 对于任一模式,都应有可能排列出同类型一组模式中产生的一个转化系列; 上述特征,使结构能预测,如果某一组分发生变化,模式将如何反应; 模式的组成,使一切被观察到的事实都成为可以理解的。 此定义说明:符号表意必须依靠系统。 •

“能指-所指”概念的澄清:

此术语已逐渐被替换、放弃。 “能指-所指”是共同组成“符号”不可分裂的部分,“能指”是“所指”所指向的东西。 “能指”是符号可感知的部分,符号本身就是符号的本质。 “所指”是人类所持的心理性的概念、意义或者对象。 无论“能指”还是“所指”,都是独立于外在的“新质体”,都与物质性的客体没有关系 福柯《词与物》:认为人类最初使用符号时,语言符号是物的完全确实并且透明的符号。但是文化让符号有可能超越与具体物的对应,而指向自身。 现代社会符号变成了传播的媒介: 现实事例:“斯琴高娃”、“美式霸凌”等整活视频。 和本身的物的关系断裂,转向自身。 符号的“自我增殖”的传播形式,极度泛滥的“能指优势”,意味着“连贯的社会知识形态”的断裂。

• 分节(articulation)

索绪尔

:分节既表明说出来的语词链分为音节,也表明意义链分为有意义的单元。

双重性

:当我们将“语词的链条”划分为最小单位时,我们同时也在对意义进行同样的切分。 我们生活在一个能指分节造成的所指分节的世界中。 人类进行“分节”是在把所指的世界进行“秩序化”,否则,人类无从把握庞大繁复的世界(不可思)。 任何符号都落到文化的“多分节”的局面中。我们每个人,在不同境况下出于不同的分节系统中。 ___________________ ♥

读不懂拉康?这位符号学家可能会帮到你!(高效入门皮尔士和他的符号三分)

皮尔士符号学基础

理据性(motivation)

符号和意义之间是存在逻辑上的关联的。 反对任意武断性。 根据与对象的关系,符号可分为三种: • 像似符(icon) 符号和意义存在感官上的相似性(摹仿、比拟)。 当意义“不在场”时,需要用符号去指代它。 许多当代的习以为常的行为中,都在历史上根据“像似性”演化而来。 • 指示符(index) 物理上与对象产生关系;利用符号将思维引向某对象。如:风向标。 指示符号文本的重要功能:给对象以一定的组合秩序。当调用其中一个指示符,就调动了整个指示体系。 指示符构造出来的秩序,是由人解释出来的。 • 规约符(symbol) 与前两者不同,并没有明显的理据性。 本质上是动物性本能是否能抵抗这种规约性。例:男女厕所标识。 这体现了符号的理据性。 【案例】恋物(fetishism)的形成机制: 对人类而言,将部分“指示”为(不可获得、不可触及的)不在场整体。(指示符的运用) 【案例】“高考”形成的秩序: 划分了严格的秩序,但存有漏洞。 此秩序可被部分人解释、利用、操纵,但大部分人只能遵从。 秩序具有压迫性,生成了等级的烙印。 【案例】副语言(手势、肢体语言): 本质上是一种约定俗成,而非副语言和其意义有像似性。(规约符的运用) 皮尔士符号三分: 再现体(representamen) 对象(object)符号所代指的东西。 解释项(interpretant) 符号不仅代指了物体,而且引发了一种思想。 解释,即符号的接收者把握意义的过程。解释是可变动的、灵活的、可自由发挥的。 再现体≈索绪尔的能指,对象+解释项≈索绪尔的所指。 ► 无限衍义(infinite semiosis): 进行解释行为时,解释项变为新的“再现体”,于是新一轮的解释开始了——这一行为是无限持续下去的。 这体现了人类思想的本质特征:“人类自己的思想是通过内在地与自己的思想‘对话’的过程”。人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对话的过程,一切意义在此才能生成。 符号过程,定义上不可能终结。因为解释符号的符号依然需要另外一个符号去解释。 皮尔士:“人指向(denote)此刻他注意力所在的对象;人却意味(connote)他对此对象的知识和感觉,他本人正是这种形式或知识类别的肉体化身(incarnation);他的解释项即此认知的未来记忆,他本人的未来,他表达意义的另一个人,或是他写下的句子,或是他生下的孩子。” 【案例】性取向的符号学分析 存不存在一个“前性取向”时代? 在没有接触“性取向、homo”符号的前认知世界,意识不会关注这些,这个概念体系没有进入到思想中。 性取向认同是如何形成的? 双重分节造成的意义世界中,我们对一些看似“一致”的概念的理解,可能并不相同。 符号将人类的身份分割成了许多不同的“标签”。 种种的符号分割体系,往往蕴含着一种不可违抗的“霸权”。即使是看似中立的符号,往往在现代社会中把每个人从不同的面向分割了无数刀。这种符号分割产生的后果,就是“自我身份的危机”、“身份背后意义的危机”、“身份认同的危机”。进入了这种符号霸权之中,人类就只能臣服。 过多地在“性取向”的符号体系中,关切自己的身份,关切表达的权力的时候,会遮蔽一些东西。 情感本身并不需要这样一套细致的规则。 人类面对某些自然而然的“答案”,是没有义务、也没有必要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应该学会“反抗”。 近代西方符号系统对东方符号系统的取代和并存。 homo在古中国、古希腊意味着阶级色彩和高雅——脱离了繁殖本能、动物性。 西方符号的涌入使东方人过度关注“性取向”。 所以这事儿没什么大不了的。 ___________________ ♥

「美 丑 观」如何深深影响了我们的思想?哲学和符号学分析

• 标出 “标出”问题 当对立的两项之间不对称,出现次数较少的一项,就是“标出项”(the marked),而对立的使用较多的那一项,就是“非标出项”。 对立,语言学语境下的概念,语言中互相区分、产生差异(差异可能比较微小)的方法,如:辅音子母的清浊,浊辅音发音时声带振动,于是被“标出”。 特征越多,标出性越强。所有的标出,都意味着一个需要“额外指认的”不正常的东西。例:man-woman,女性被标出,需要被特别说明;男性被等同于人的代称。 • 中项: 对立中的第三项,保证了一定的平衡,以及一定的偏边。中项无法被表达,只能依靠“非标出项”表达自身,并“偏向”非标出项。 文化偏边:中项自然而然地偏向到非标出项。 文化与“非文化”: 文化本身,就已经卷入了非常强烈的标出性。 将“对立”概念推广到文化观察,可观察到:两个对立的现象,其出现的规律是不对称的。 风格就是“对正常的偏离”(deviation from the norm),如:JK。 “亚文化”群体的形成: 一方面是主流社会给予的“规训和惩罚”。主流社会需要“结构性的排他”,将自身认同为“正常的、非标出的”。 另一方面,为了对抗不安感,这些”被标出者”会寻求团结,形成较小的群体,以获取“非标出”的感觉。亚文化群体成型后,此前被“标出”的特征,就变成了此群体的自我的体认,又变成了“非标出性”。此后想要加入该亚文化的群体,就会主动地承担这些“符号”。 有意把异项标出,是每个文化的主流必有的结构性排他要求。 文化的主流与非主流的翻转:前文化⇒文化⇒亚文化 标出是不稳定的。文化发展过程中,“标出的”可能会变成“非标出的”。当下的“亚文化”现象和群体,其背后的欲望结构,反而可能是人类更加本真、更加原初的欲望。于是标出和非标出就会不断翻转。当下的主流文化可能会退居末位,非主流文化可能会成为主流。 研究亚文化,可以预测文化的走势。 文化的翻转是一种历史规律,但很难用进步、退步去分析。 对立文化范畴之间不对称带来的标出性,会随着文化发展而变化。文化的发展,就是标出性变化的历史。 【案例】化妆: 化妆给予了人本身一定的“负累”,以此方式标出自己。 化妆在历史上并不是女性的专属。 近些年中国社会男性化妆渐渐拥有市场。 波伏娃:“女人不是天生的,女人是变成的。不是生物的、心理的、经济的原因定义了女性在社会中心的面貌,而是整个文明仔细加工了这个产品。” 拉康:“女性通过化妆,成为把‘无’地真实装饰在身上的存在。 中项的研究: 任何两元对立的文化范畴,都落在正项/异项/中项三个范畴之间的动力性关系中。 中项存在的前提是,中项需要对“非标出”的体认,才能完成对自己的身份认定。 中项的偏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福柯:“我们用‘非疯狂’的一套正项标准,来相互确认我们是非疯狂的正常人。”

【案例】美与丑: 美和丑之间有大量的中间项。普遍文化中,都追求、认同美而厌恶、抗拒丑。 认同美而厌恶丑,背后蕴含着一种权利体系。美本身就是意识形态上的一种区分。拥有“美”的品质,本身需要一套社会体系去维持。 ___________________ ♥

打工人艺术符号

在与卓别林相对的另一端,我们发现了对“普通好人”的狄更斯式羡慕,这是对“普通好人”生活的世界的想象性认同。他们生活在贫穷但快乐、封闭、清纯、没有残酷的权力斗争和金钱之争的世界里。但是(狄更斯式的虚伪也表现在这里),狄更斯式的凝视是从哪里注视那些“普通好人”的,以至于他们显得那么可爱?如果不是从腐败的权力和金钱世界这个角度去注视那些“普通好人”,又能从哪里注视呢?我们在布鲁盖尔后期有关农民生活(乡村欢宴、午间休息中的收割者)的田园风景画中,发现了同样的鸿沟:阿诺德·豪塞尔指出,这些画作与真正的平民态度相去甚远,更谈不上与劳动阶级打成一片。相反,这些画作的凝视是贵族对农民田园生活的外在凝视,不是农民对自己生活的凝视。 当然,这道理同样适用于斯大林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普通好人民”的尊严的赞美:被理想化的工人阶级形象是演给处于统治地位的官僚体质看的,是用来使其统治合法化的。 ——《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 ___________________ ♥

Furry文化研究

【案例】Furry控案例研究

澄清:furry控是包容性极强的世界。

furry控群体内部的包容性、差异性极强 其共同点在于对动物性的欲望结构的热爱。此处动物性的定义问题需悬置 furry控本身是文化概念,不涉及晒晴、homo

缘起:从兽迷文化的历史开始挖掘

大部分原始社会都存在“动物崇拜”,这与现代的兽迷文化紧密相关。人类在从事祭祀活动时,通过想象力将自然现象与意志相关,形成了“万物有灵”的观念。 原始人并没有严格地将人类与动物进行区分。古代神话中经常有人和动物的缝合怪,以及人与动物交媾的情节。希腊神话中,将动物作为凶猛和惩罚的符号。 古代社会的动物寓言以动物映射人,发挥说教作用,呈现道德道德。这摆脱了万物有灵论,成了“理性思考”的代表。动物的习性成了代表人的性格的符号,比如狐狸代表狡诈,乌龟代表愚钝。

发展:风趣动物 funny animal

许多以动物为主角的作品,如《舒克和贝塔》《米老鼠》,是动物(以人类的方式)生活在人类世界。 人类承担了上帝的职责,将动物拟人化 推动:地下文化与“反文化” 随着60年代反文化浪潮的发展,“地下漫画”(underground comix)独立漫画势力诞生 动物角色被放置于成人化的境遇 破格:1984年,《Rowrbrazzle》 《Rowrbrazzle》并部将拟人动物仅仅当作创作题材,而是作为一种新兴的粉丝文化来看待。它成为了第一本面向兽迷的业务刊物,也是兽迷文化的诞生的重要标志。

兽装

穿上兽装抗拒人类的特征,是一种对于现代性的反抗。无法坦然接受人类所内含的符号的必然性。

定义与“反定义”

拟人化是必要的吗?不同人对于furry的定义不同,是否是furry控的标准也不同

人格与身份

人类需要一种或多种身份去应对社会活动,每种身份要求一套行为符号的体系,这就像带上面具进行表演。与此行为体系相悖的人类本身的欲望被压抑。这种欲望不会因压抑而消失。 兽格(fursona),兽迷将自身的性格特征投射到某一拟人动物形象上,并以此作为自身的虚拟形象。人类心理上总在设想一个理想化的自我形象,但迫于现实无法靠近。兽设则给予这样一个机会。

符号学入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