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好事不堪言

2022-02-11 22:48 作者:KILLERJACK4  | 我要投稿

原文:公众号九罐企鹅

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于是公孙丑反问孟子:“什么是浩然之气呢?”孟子想了半天,回答三个字:“难言也。”然后抛出了一堆比喻,越解释越糊涂。我并不怀疑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因为这世上确实有很多东西,是“难言”的。

学习的积累,就是难言的事。挑好书,多读书,多做笔记,多与他人交流切磋,就能对某个领域的知识稍有些了解。我曾自诩自己懂历史,但读了几本“微观史”著作后,才知道历史是不能“微言大义”的;我小学的时候曾自以为是,觉得自己的英语是全中国第一,十几年后的现在,我才意识到英语是个难解的“绳结”,而这个复杂的“绳结”,则是一张看不见边界的,名为“知识体系”的大网的一小部分。然而将这些道理说给学生听,他们一个个便倒头就睡,觉得这是“老古董”的说教。因此,学习需要积累,难言也。

技能的习得,也是难言的事。看别人做一件事,自己上手做这件事,不断失败,总结,再次失败,再次尝试……直到自己某项技能的熟练度达到合格的程度。当游泳池的氯水灌进我的口鼻之时,我曾一度以为自己一辈子将会是一只旱鸭子;当我看到电视上大厨做菜的一气呵成之时,我还未能料到自己炒蛋炒饭都会把饭铲出铁锅。有一本书《张艺谋的作业》,讲述了张艺谋为了电影创作付出的心血:为了一点灵感,他手抄几十万字的专业书籍;为了一个镜头,他只身爬上近千米的悬崖。当人们欣赏着他的电影,感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宏大时,人人都想成为张艺谋,但人人都觉得学习电影有某种“捷径”,因为书中记载的那些努力“不是我们普通人能做到”的。因此,技能需要磨练,难言也。

内心的宁静,难言也。他人的批评,你不能放在眼里;环境的变化,你必须坦然面对;甚至时代的苦难降临到你的肉体之上,你也不选择发出一声哀叹。冥想和打坐是很庄重的仪式,然而我们如果不清楚自己的目标——自己做这些是为了什么。再冥想,内心还是空虚;再打坐,肉体还是焦躁。心灵鸡汤和独立思考,都能让我们一时拨云见雾,然而我们如果不知道自己的价值观——人生在世要坚持什么。越读心灵鸡汤,脑子里就越塞满了别人的想法;越信独立思考,心灵就与现实世界渐行渐远。浑浊的死水与平静的湖面,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存在,然而为了内心的“死寂”,我们甘愿放弃思考,远离情感,充耳不闻天地之声。因而,宁静需要开放,难言也。

难言之事难做,然为之者从古至今,源源不断。纵观世间智者:孔孟,庄子,苏格拉底,柏拉图……没有一位是在世俗上“成功”的,却往往是痛苦的。然而后人效仿这些前人,不是为了重复他们的苦难,而是察觉到了那些苦难经历背后的一些东西:是大智慧、高技能与宁静之心,而不是他们的著作,牌坊与“思想”。后者只是顺应了时代“大网”的小绳结;而前者则是无论时代变化,都能让人的内心产生幸福与坦然的“道”。这种“道”,自然是难言的,然而这种“道”始终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为了真理而敢于冒犯社会共识的知识分子;为了技能而甘愿损害肉体的能工巧匠;为了内心宁静而敢于直面内心黑暗的思想隐士。他们在现实世界中可能少言寡语,可能郁郁不得志,可能被时代的主流边缘化,被当成悲惨新闻的边角料。但在某一时刻,他们也像古代的那些智者一样,面对着难以言说的那条大路,“虽千万人吾往矣”。

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故事,孟子的“浩然之气”,不会因为一个提问就消散。然而公孙丑也并非蠢人,他提出了一个我们如今依旧在疑惑的问题:假如真理不能用语言表述,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标准衡量我们生活的优良与否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个不甚完美而勉强自洽的回答,但在此,还是让我引用李太白的一句诗: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下人。”


好事不堪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