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乒乓那些事儿 ——(三十八)遣老将张燮林稳操胜券 布奇兵蔡振华险中求胜
各位实在是不好意思,昨天查1995年的资料查神经了,忘了更新了,今天给大家更新,本周依然是三更。
—————————————————————————————————————————
1995年世乒赛重回中国。
和三十四年前国乒为了夺冠调集了一百零八位选手参加集训,并使用了人海战术一样,这次世乒赛国乒依旧是人海战术,老中青三代只要没变换国籍的还能打的纷纷上阵。
其他国家也不相多让,瑞典、法国和韩国的黄金一代,比利时的塞弗兄弟,解禁复出的南斯拉夫,坐拥仔宝组合的中国香港,正在更新换代的韩国队。
除了没钱还有点闹别扭的朝鲜队各路神仙都来齐了。
既然神仙们都来齐了,那就没有黑马们的什么事儿了。
还是那句话,大多数的黑马只有冲劲却没有守劲,一旦冲不动了,那也就歇菜了。
对了,还有战战兢兢的海外兵团们。
何智丽在广岛搞了个大新闻,海外兵团的其他同志们遭殃,你何智丽乐得清闲,一不缺名(日本天皇三次接见过何智丽),二不缺钱(大阪池田银行的行长和何智丽关系不错,而且后来何智丽离婚后小山家欠她2000万日元她也没要),拍拍屁股不来了,可海外兵团的同志们压力山大。
这整的大伙儿刚到天津的几天宾馆都不敢出,甚至有的选手怕出事儿都直接住自己朋友家,连训练都是蹭车去的天津体育馆。
不过好在团体赛除了香港基本没海外兵团啥事儿,能打的不是没来就是还没到能打团体的年限,不能打的基本就是小组赛出局,基本都是各国的本土选手对阵。
女队史无前例四把大刀,邓亚萍,乔红,刘伟,乔云萍四个全是横拍。
男队史无前例四个打法,马文革,王涛,丁松,刘国梁和孔令辉五个人各有千秋。
不过当时国家队考虑到马文革的肩伤刚好,已经退出国家队的高强度训练有一段时间了,虽然在打一般公开赛和大奖赛的战绩也算不错,但是要正理八经打国际大赛可能有点hold不住,所以蔡振华想让马文革打三单。
但马文革表示:要打,就得当一二号,不然不干!
实话,很霸气。不过,我是不相信马文革敢这么和蔡振华说话;其次,天津世乒赛的报道之中也没提有这么回事儿。
至于让马文革搭档一二号单打,更多的也是信任老将和马文革对阵瓦佩的战绩比较不错,虽然国乒历史上不乏主动请战的经典,但是老马这个话也不像是请战,更有点像……要挟。
不过就蔡振华用马文革这个决策来说,具体效果怎么样……我们还是先往下看吧。
男团小组赛是真没啥幺蛾子,解除禁赛的南斯拉夫虽然缺少了普里莫拉茨,但是其他人虎老威尚存,南斯拉夫从低级别打起,仍然成功进军了淘汰赛八强。
对了,这届小组赛也是英格兰名将黑珍珠道格拉斯(获得过欧洲十二强的冠军)的退役之战,这位小组赛击败了刘国梁,也算是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女团八强阵容换血比较多,中国台北上次跟在国乒女队和朝鲜后面混了个出线,这次分到了B组(韩国,匈牙利,中国香港和德国都在),陈静和童飞鸣又上不了场,自然也就无缘出线了;俄罗斯的几位削球手打生不打熟,1994年打了全世界一个不适应,不过到了1995年就抓瞎了,四大强敌是一个都没赢,小组赛就拜拜了。
淘汰赛,女队遭遇了德国,鉴于上次世乒赛的情况,张燮林调整了排兵布阵的顺序,乔红出战一单和施特鲁泽打阵地战,邓亚萍来打削球手施婕。
有心算无心,德国队自然不是对手,女队3:0进军半决赛。
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欧洲德比之中,罗马尼亚的乔苏状态火热,上来竟然打了巴托菲一个2:0,而托特又明显不是巴蒂斯库的对手,匈牙利0:3告负出局,错失了时隔八年重返世乒赛四强的机会;香港仔宝是横扫了日本;瑞典的男乒虽然是稳赢韩国,但是女乒没这待遇,韩国的新人们则是比较轻松的打掉了瑞典的两个斯文森(不知道是不是亲姐妹)。
上半区的半决赛中,罗马尼亚倒排阵,当届状态不错的乔苏出任第一号主力对阵乔红,乔红被对方的弧圈球牢牢逼在中远台,而在相持中对方力量大的惊人,乔红一直无法打开局面,0:2被对方爆冷,先输了一场。
好在邓亚萍顶住了巴蒂斯库的三板斧,本来巴蒂斯库打邓亚萍就不算吃香(邓亚萍打快攻都比较顺手),偏偏又急于进攻结果失误很多,邓亚萍21:14和21:19连拿两局为中国队扳回一阵。
双打获胜之后邓亚萍和乔苏相遇,结果乔苏的中远台弧圈完全打不出来,被邓亚萍死死牵扯在近台,邓亚萍拍的乔苏一点脾气没有,竟然打出了21:4和21:9的悬殊比分,率领中国杀进决赛。
上半区没人想到乔红会输,下半区更没人想到香港队会输,而且输了个结结实实的0:3,朴境爱两个21:18拿下陈丹蕾,朴海晶21:18,19:21和21:9拿下齐宝华,朴海晶搭档柳智惠两个24:22拿下双打,韩国小将取得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完胜。

女团中国队王者无敌,男团中国队跌宕起伏。
男团八强赛,中国日本又碰上了,比分,局分,结果和上阵人员和上届是一模一样;南斯拉夫的众人面对着法国新秀的冲击也是无能为力,普里莫拉茨的离开让他们实力大减;韩国队在一号主将金泽洙发挥不利的情况下由老将刘南奎双杀了塞弗兄弟,李哲承又在关键的第三场战胜了波德宾卡,将韩国队送进了半决赛。
而瑞典对德国的那场瑞典人可谓是险象环生。开始进入自己职业生涯单打巅峰期的罗斯科夫先后击败了佩尔森和瓦尔德内尔,奈何两年前挽救了罗斯科夫的费兹纳尔和弗兰茨却没能被罗斯科夫挽救,瑞典人3:2进军半决赛。

半决赛瑞典人玩起了田忌赛马,让酱油哥皮特卡尔松出任一单,结果这老哥上来就输给了希拉。
这位希拉同学就是今天西蒙高茨的教练,两年之后的曼彻斯特,这位老哥还将在男团决赛送给新科奥运会男单冠军一个surprise。
不过盖亭碰上老瓦就没什么玩头了,1992年之后盖亭打起老瓦是真不吃香,1:2被逆转。佩尔森1991之后状态不佳,但是打个勒古还是问题不大的,2:1顺利拿下。
第四场,老瓦都换场热身去了,卡尔松居然干净利落的2:0拿下了盖亭。
这个真的比较魔幻,虽然盖亭1994之后不复当年的辉煌,但95,97,99三届世乒赛上他在单打上都是只输给了最后的冠军,而且1995年男单八分之一决赛他和孔令辉打满5局,远比卡尔松强。
不过仔细想想,卡尔松毕竟也是进过世界前四的人,虽然没啥大名气,小球时代也确实比较酱油,没什么单打冠军,但是实力多多少少还是有的,要不是上面有老瓦和佩尔森两座大山压着,天津世乒赛又被丁松和孔令辉打得怀疑人生,在那个年代的欧洲未必不能创出一番天地来。
瑞典队比较惊喜的进了决赛,中国队半决赛却是惊出了一身冷汗。
半决赛中国队的对手是韩国队。
和六年之后那场把全中国乒乓球迷吓了个半死的那场男团半决赛不同,这场比赛应该算是韩国人顽强拼搏的证明了。
王涛上来暴打了刘南奎,然后马文革1:2输给了老金,孔令辉则是两个21:18打掉了李哲承。
然后马文革又输给了刘南奎。
倒不是说马文革不给力,主要是马文革的肩伤一直没好利索,再加上刘南奎更靠脑子打球,老马职业生涯晚期碰这几位脑子灵光的是真不吃香。
不过王涛打老金就没啥悬念了,2:0比较轻松的战胜了对手,中国队进军决赛。
公平的讲,这一场纯属韩国队占了马文革状态不佳的便宜,到并不是韩国队状态多好,实力多强,要是让双子星都上场可能就3:0结束战斗了。
六年之后的大阪,新老结合的韩国男乒将差一点改写中国乒乓球的历史。
蔡振华和陆元盛还要为了男团的排兵布阵头疼,女团那边张燮林则是尽遣老将,邓亚萍和乔红包场。
其实刘伟和乔云萍二人都是26,27岁才得以第一次报名团体,如此年龄第一次入选中国女乒团体赛阵容可以说在中国乒坛历史上可以说绝无仅有。由此可见当时中国女乒对老将的极端依赖和张燮林对年轻选手的极端不信任,不过这四大金刚的确是比年轻选手强了许多, 1994年世界杯团体赛王晨和邬娜的表现又确实不争气,从而让乔云萍获得了晋级一线主力参加团体赛的资格。
不过乔云萍虽然报上了团体但是一场未上,基本全是邓乔打天下,刘伟小组赛出场几次单打,淘汰赛就再也没登过场。
女团决赛一上来乔红对阵右手直板生胶快攻打法的朴境爱,朴境爱被人称为小将,其实她是1968年出生的,和陈静乔红一样大,只是以前一直被玄静和,洪次玉和洪顺花压着缺少比赛机会而已,天津世锦赛是她第一次入围团体赛,她也没有辜负韩国队的期望,场场打头炮,为韩国杀进决赛立下头功,决赛上来她就给了乔红一个下马威,21:19拿下第一局。
好在后面反应过来的乔红的用两面弧圈封住了她的进攻,而一旦进入相持她顶不住乔红的弧圈球,以12:21和14:21告负。
邓亚萍迎战右手横板正手反胶反手正胶打法的朴海晶,其实朴海晶那时候也不小了,1972年生的,比邓亚萍还大一岁。

其实二朴都是过渡时期的人物,朴海晶还好日后还打了两次单打世界杯,朴境爱打完亚特兰大奥运会就退役了,天津世乒赛这两位能出战主力其实也是老的退了年轻的还不能担当重任而已。
邓亚萍2:0拿下朴海晶,又和乔红21:18和21:19顶住了朴海晶和柳智惠的反击,3:0制服了来势汹汹的韩国队,卫冕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韩国队赢了一个球(真赢了,没作妖)裁判却判她们违例输球,韩国的姑娘们当然不服,韩国教练也跑进场地和裁判争论不休。
这时候乔红跑到裁判席,一言不发,把记分牌上自己的分数往后翻掉一分,对手的分数往前翻一分,转身回到球桌,继续比赛,简直酷毙了。
这里插句题外话,乔红刚出道的时候,从长相(虽然竞技体育长相不重要,但是实话实说乔红的颜值确实不算高)到打法(两面均衡型弧圈球观赏程度不高)到球场作风(沉稳淡定),都不怎么讨喜,然而对她越了解就越喜欢她,别看她场上沉稳得到了木讷的地步,场下却很活泼,徐寅生送她外号“闹闹”,和球队上下所有人的关系都非常好(上到教练组下到丁宁刘诗雯那一辈都吃得开)。
而在中韩女乒第六次女团决赛对阵之后,马上迎来了中瑞男乒的第七次男团决赛PK。(我此处算上了1973年的对阵,因为我个人觉得虽然当时的团体是四强打循环争冠,不过中韩和中瑞的对决就相当于是决赛了,不过话说回来1973年世乒赛团体赛那真是场场血战,局局经典。)
前六次分别是1973年萨拉热窝世乒赛(瑞典胜)、1983年东京世乒赛(中国胜)、1985年哥德堡世乒赛(中国胜)、1987年新德里世乒赛(中国胜)、1989年多特蒙德世乒赛(瑞典胜)、1993年哥德堡世乒赛(瑞典胜)。
五月八号当天,一千二百名中外记者,数百名国内外的乒乓球运动员和教练员云集天津体育馆男团决赛赛场,见证着这场将决定一个时代的男团对决。

到底是中国队重温三十四年前主场夺冠的美梦,还是瑞典队比肩八年之前中国队四连冠的霸业?
全世界乒乓球爱好者的眼光都盯向了这里,中瑞两国的乒乓名宿也是全数而来,两方教练为了排兵布阵更是熬夜到天明。
第一场,老瓦VS王涛
年近30岁高龄的瓦尔德内尔怎么算都是老将了,但是场上的他却仍然霸气十足,王涛年纪也不小了,28岁就已经有了点啤酒肚。两个人在场上神球不断,屡出经典。
其实王涛是有机会战胜老瓦的,虽然老瓦对付横板快攻不像直板快攻那么吃力但也不是很沾光,第三局王涛和老瓦僵持到了19:19,但是最终老瓦棋高一着,关键时刻一个发球,一个抢攻,连得两分。
21:19,总比分2:1拿下了王涛,瑞典队1:0领先中国
第二场,佩尔森VS马文革
虽然佩尔森千叶世乒赛之后的状态不佳,但毕竟也是世乒赛的男单冠军,经验丰富,第一局在12:18落后的情况下24:22逆转翻盘。
不过马文革也是拿过单打冠军的男人,主场作战的他在第二局开局不利的情况之下越战越勇,以两个21:18搬回了一场。
1:1战罢,关键的第三局将决定中国队的成败。
哥德堡世乒赛之后,佩尔森曾经问马文革蔡振华世乒赛之后还干不干主教练呢,他太聪明了。
蔡振华聪不聪明我不做评价,毕竟后面的很多事都有争议性,但是有一点我确定,他是一个有着超乎常人决心的人。
秘密武器这种事儿,一般连着两次不灵光(1993年团体世乒赛王浩丢两分,1994年团体世界杯丁松输佩尔森),一般人就不会用了,他愣是能坚持到底连着三次把削球手抬上决赛的舞台。
至于这个人是谁?
1990年全锦赛男单季军,1993年乒乓球男子团体世界杯冠军成员——丁松,该你上场了。

丁松是谁?
现在我们一般将其称为现代横拍削球打法的拯救者。
为何?因为丁松独创性地将削球打法发挥到了另一个高度——削攻结合。
不过平心而论,这技术倒不是丁松的原创。削球手又不是傻子,对方出现机会球的时候大家都会进攻,谁还死削啊?赶紧的,冲上前攻一板!
所以削攻结合、削中反攻是由来已久,只不过丁松的出现将其带到了另一个节奏上去了。
但和同样有着超强进攻能力的朱世赫不同,丁松出道的时候并非削球手,而是攻球手。
说白了朱世赫的进攻是战术的一部分,是有规律的,而丁松的进攻是本能。
天底下最难计算的就是人的本能。
一般打削球手是七分精力进攻,三分精力防反攻;
可要是打丁松是四分精力进攻,六分精力防反攻。
大伙儿说说这得多闹心,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的道理。
不过两年之前,蔡振华召回了削球手王浩,王浩在男团决赛的第一场功亏一篑;
现在两年之后,蔡振华带上了削球手丁松,丁松对卡尔松表现将决定国乒成败。
当然,蔡振华虽然有着超乎寻常的决心,但也不是头铁,连着两次削球手在二单上输球,他也有点打怵,于是决定将丁松换到三单,他就不信瑞典队的主教练通斯特罗姆还敢把佩尔森往三单上排。
最终蔡振华算对了,第三局的对阵丁松PK皮特卡尔松
不过算对了不一定能赢,万一皮特卡尔松小宇宙再爆发就没办法了。
这次卡尔松没那么好的运气了,上次状态爆表赢了王浩,这次卡尔松终于没得打了。
多变的发球、凌厉的发抢、漂亮的反拉,卡尔松两局各吃了六个发球,整场比赛下来被打了个晕头转向,解说的宋世雄老师这次也老实了,就分析当前局势,绝不多提别的,估计是被两年前给搞怕了。
0:2,卡尔松被丁松轻松打败,估计他下场的时候脑袋还是懵的:这什么玩意儿打法啊!太可怕了!
天津世乒赛之后,丁松一战扬名,名垂青史,但是作为一个削球手,他仍然要肩负着为其他进攻型选手做陪练的任务。虽然对主力运动员来说陪练是相互的,但是陪练越多,一定是削球手越吃亏的。而这,也为后来丁松在单打的溃败埋下了伏笔。
最后,也因为是削球手,丁松在天津世乒赛次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选拔中吃了大亏,最终没能拿到参赛资格。
而偏偏丁松的运气也不算好,两次征战世乒赛,第一次是孔令辉,第二次是萨姆索洛夫。
下一个运气差成这样的削球手就是三次世界大赛全碰上刘诗雯的金宋依了。
怎么说呢,丁松和六年之后的刘国正有些类似,都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和特定的条件下一战成名,成为了中国的民族英雄。但是时运确实也有些不济,一连串自身的、外在的因素让他们俩都过早退出了职业生涯的舞台,令人无不惋惜!
不过纵观国乒六十余年的历史,国乒的男子团体冠军很多,但是真正能为大家所熟知的有几位呢?
四十二年谁著史,七廿千里胜古人。
2:1中国队拿到了赛点。
只要再拿下一分,中国乒乓球队就能夺回失去6年的斯韦思林杯了!
第四盘对决的双方是两国的一号主力——马文革与瓦尔德内尔。
两年前,马文革在瑞典人的主场哥德堡战胜了当时被认为不可战胜的瓦尔德内尔。
两年后,马文革在中国人的土地上主场作战,所以国人们都想当然的认为:此战必胜。
果然,第一局一开场马文革就取得了各方面优势,什么球都能得分;而反观老瓦,各种低级失误,莫名其妙。
其实很正常,这种情况上场谁都压力山大,顶住的都是超一流,顶不住的最多就只能做个超一流守门员了。
第一局21:13,马文革轻松取胜。
再赢一局中国队就能夺回魂牵梦绕的斯韦思林杯。
第二局一开始老瓦就加强了进攻,比赛进入了他的节奏。21:12,老瓦赢得更加轻松。
其实这个很正常,老瓦虽然那两年的表现不算很好,但是如果用数值评价战斗力的话,老瓦的综合实力排名仍然是世界第一位的。
决胜局一上来马文革就打了老瓦一个5:1,不过没多久老瓦便找回了状态,很快便取得了领先地位,尽管马文革一度将比分迫近至了15:16,但是老瓦最终还是以21:17拿下了这场比赛。
一人拿中国队两分,老瓦无可争议地成为了本届世乒赛团体赛的最佳运动员。事后有球迷回忆起老瓦的表现仍然是胆颤心惊,留下了这么一句话:
瑞典队要是多半个老瓦,这比赛就不用打了。
2:2,看来第五盘的最后一战,在所难免了。
第五盘,王涛VS佩尔森。
这场球对中瑞双方来说都是煎熬,尤其是王涛和佩尔森二人:他俩都在前面丢了一分,那么谁再输,就将成为两国乒乓球迷心中的“罪人”了。
佩尔森的压力还好些,顶多瑞典报纸叨叨两句就算完了。
王涛要是输了那就惨了,以当时的国内乒乓球的热度和环境,很难想象会发生什么不好状况,搞不好都有可能重演哥伦比亚的乌龙球员回国被枪杀事件。
此战,王涛不能输!
已经有点发福的王涛没有让国人失望,决胜局,他发挥极其稳定,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横板正反反生打法的特色。而与之相对的,佩尔森却像梦游一样,出现了各种失误。
很快王涛便拿下了第一局,接着第二局又取得了绝对优势,比分到了20:13的赛点!
此时全场的观众记者都站了起来,等待着最后的那一刻。
接下来就是所有人都忘不了的那个球了。
佩尔森发球抢攻,王涛反手生胶一个快带到佩尔森正手大角度,佩尔森扑正手被动出高球,王涛一板正手抢攻直线——得分!

21:13,全场沸腾了!

王涛激动地把拍子扔到了球桌,然后躺到了地上,久久都站不起来。郁闷的佩尔森走上前想和他握手,但是他没想到的是,中国队的运动员们集体推开了场边的围栏,将中国队的胜利变成了“压倒性胜利”——马文革和刘国梁一起重重压到了王涛的肚子上!

是的,新两年,旧两年,缝缝补补又两年。自1989年多特蒙德世乒赛被瑞典人剃光头后,中国人已经6年没有碰过斯韦思林杯了。
今天的这场胜利,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啊!

而作为失败者的佩尔森和王涛握手之后草草地离开了现场,现场的镜头并没有太多的给予这位失败者。

别灰心老佩,老马和王涛的辉煌即将到达终点,而你在五年之后将撼动国乒的王朝,拉开中瑞乒乓球三十年激斗的高潮部分。
—————————————————————————————————————————
各位大大们求个三联,四十章之后我会放出200赞的特别篇,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