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谈论“背”书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以世界文明史为例

中传的诸位朋友们你们好。我是讲世界文明史的老师徐影,今天以一个音频和文章的方式和同学们再谈我们该怎样“背”好世界文明史。我使用的这个“背”字它是带引号的,因为绝大多数同学一旦碰上文科的知识,首先想到的就是我要把它背下来,最终考试我肯定也是要靠背,所以我们同学们首先的意识就是文科就是来背的,我通过背书就能考上研究生,而我今天想打破你们的这个认识。
其实我认为背书是需要一个巨大的前提的,那就是理解。如果我们没有理解,背书是很困难的。我们即便是花了很多的心思很多的力气,也未必真正能达到背得很好的效果。所以今天我们在谈怎样背好世界文明史,以及去谈怎样背好文科知识的时候,让我先和同学们强调一下,“背”并不是最核心的,最核心的东西是理解。一个文本我能把它理解三遍,背书也就变得越来越快了,希望大家不要把文科之事拘泥于背当中。今天再谈同学们记忆知识,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文章内容索引
1 背书的前提是理解。
2 背书需要大智慧。
3 背书需要小技巧。
4 怎样背书更有效率?
5 到底背什么文本?
背书的前提是理解
我觉得没有理解就没有文科,如果我没理解透,我也不背书,因为我背是白花时间,背了就忘没有什么好的效果,所以我把理解看作最主要的东西。我自己就是学文科的,而且我也认为我自己算是比较擅长学习文科知识的。我每次告诉自己不要着急去背,我先要去理解。就拿世界文明史来讲,历史就不是背出来的,历史是理解和推理出来的。
咱们来看看到目前为止,我已经给同学们讲了三分之二的世界文明史(p.s.已经讲完了),大家在学习文明史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呢?它可能需要了解脉络,但是所有的脉络在我讲课中都会告诉你,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在这个地区它没有形成帝制,而是形成了共和制,为什么它又从共和制会走向帝制?那么在讲另一些知识的时候,也会给同学们来讲为什么西亚地区以及印度地区就会不同。
尤其是在第二编的时候,我们还讲了个很重要的主题,同样是东方重要的一些古国,比如说像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包括日本文明,他们在跟西欧工业文明碰撞的时候,为什么最终各自的发展情况各有不同,有的能改革成功,有的就不能够摆脱被殖民的命运?这里的背后都有一个为什么?
文明史就是想从文明史发生的规律和角度解释为什么。所以在我们学习的时候多问自己为什么?我们问了为什么就是有意识地在促进理解,我们又能够清晰地去解释这个原因的时候,我们就是真的理解了。当你理解历史的时候,会发现历史很有意思,会发现历史很有深度。确实读史可以为鉴,读史让人明智,然后你会引起一定的兴趣,当你真正理解的时候也发现那个“背”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所以我们上课为大家总结的每一章的分析论述题是理解出来的,甚至我们给大家讲的这个发展脉络,为什么脉络就是这个样子,也是带着理解的色彩理解出来的。于是我听到有学生说,我觉得听一遍课不够,毕竟文明史的知识量大,我需要听两遍,完全可行。你可以在自己的多轮听课中加深自己的理解。有的时候我听往年的同学说,他只要把课听了2-3遍,背书就越来越快。如果你理解了,我们再来谈“背”的问题。
背书需要大智慧
我觉得仅仅是靠一些小技巧就去谈背书是不对的。背书会有一些宗旨性的东西,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
一、背书的前提是推理和理解。那么我在背书的时候,就是用推理和理解推动着往下记忆的。如果我们把背就想成是一堆文字,不断地去记住它,只是想记它,没有思考,没有在边背的过程边去想是什么,推理的什么,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他接下来又怎么样了,那你的学习就会很困难。所以其实每一次我翻开书的时候并不是在背,我就是照着它在是复述,复述的时候再讲理由,再讲原因,再讲是什么样的因,有什么样的果。当我自己能复述下来的时候,我觉得我就背得差不多了。所以背书要慢慢来,要多轮进行,允许遗忘,重视推理和理解的过程。
二、我一定在每次背书的时候是从宏观向微观在推演我的框架。宏观的框架没记好,我就不会进入微观。听惯我课的学生可能会知道,我在讲文明史的时候特别喜欢讲框架,我说历史不光是历史,所有的文科知识他都带着框架,其实这句话说得还不对,还不是所有的文科知识,是全世界任何一个学科的知识都可以整理为框架,我们用更加学术的词汇来讲叫做知识结构。
当我们把框架拎出来了,你的记忆就会轻松。我在拎框架的时候,我总是想到同学们的记忆情况,有些脉络的框架呈现,我总是会用各种各样的图形的方式来进行展示。你们现在可以来想象,当我讲古代西亚的时候,两河流域以及巴勒斯坦地区,我用了两个纵向的线条,又用横线做了他们的联系。如下图所示,我觉得这个图就会与众不同,它会促成你记忆。

当我们在讲古代印度的时候,我用了一个横向箭头的图推进它的发展过程,这个图呢又感觉与众不同,你又觉得好记忆。

当我在讲到工业革命的时候,我把4个国家的工业革命变成了1个表格。表格也是框架,也可以给同学们形成知识面的对比来进行学习。框架的差异性给我们的学习过程造成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情境感,这种情境感会推动着我们进行记忆。

不光如此,那么也有一些框架我要做得非常整齐。举个例子,比如说我看到我们中传的大纲,要求大家了解任何一个地域的文明的发展脉络、特征、成就以及文化交流。所以你看每一章我都会讲这个地域的脉络、特征、成就、文化交流。

诸位同学,我们再来看一下,当我讲到第二编第二部分的时候,各个地域要跟西欧工业文明发生碰撞,那么他们在碰撞的时候我会怎么讲呢?一律分为三大部分,那就是碰撞之前,碰撞过程以及本章重点,我在每一章都增加了本章重点,本章重点就是拎出来的,有可能会考的大题,而这个大题一定和教材要相联系,这才是同学们最需要的东西。

把相似章节放上同样的框架体系,方便你记忆,所以我们在框架中该有共同趋向的要找共同趋向,该有差异性的要搞差异,这都是方便自己记忆的过程。框架在我们记忆中是核心,框架梳理得越明确,说明你的记忆逻辑拎得越清楚,你的记忆逻辑越清楚,你记忆不就更清晰了吗?更快了吗?
三、学习要富有想象力。我相信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你会看到,你不带任何想象仅仅是把文科知识看成一堆枯燥的文字的时候,当然不好记,但是如果我们带有想象力,想象自己这个时候就是亚历山大大帝,想象此刻我可以做一次凯撒,想象现在我正在为英国设计君主立宪制。当你这样代入学习的时候,文科知识就变得非常有意思了,历史也就不枯燥了。你还觉得是历史让你长上了一双翅膀,可以到各个国家可以到各个时代去穿越一次,非常好玩了。当你觉得知识好玩一点的时候,背书也就不会觉得负担很重了。
我还要提醒,不管我们在背书中拥有怎样的大智慧,你都不要妄想,一轮可以记住,一定是多轮学习。往往一个同学第一轮学过去发现背得快忘得快,那他第二轮学过去,发现他又忘了,能记住的很少。但是他翻开笔记的时候发现自己是有理解的,能回忆起来的。当他记忆到第三轮的时候,他依然会觉得很多知识在遗忘。当他记到第四轮的时候效果会越来越好,所以我经常会给同学们说想要考上研究生,请学四轮。
你没有四轮的学习,你是很难记住的。我们这样一轮一轮的在记,结果我们还不停的在忘,为什么呢?因为从心理学家的研究角度来讲,人的记忆本身就是带有遗忘的。所以诸位同学你们有非常有必要认识清楚记忆的基本过程,它必然伴随遗忘,所以就让他忘就好了,但是你有进步。
我举个例子来说明你的进步。当你在第一轮背书的时候你很慢,你第二轮背书的时候发现你都忘了,可是你在背每个知识点的时候速度变快了,第三轮的时候你发现你还在忘,可是你发现记忆每个知识点的时候速度更快,这就已经很有进步了。有个三轮到四轮发现很多知识都能记下来,所以你不要急于求成。
背书需要小技巧
我们记忆有框架,叫框架为王,框架为王的同时还需要细节为皇,往往进入细节大家才很难记住。所以我就用这样一些小技巧,
一、关键词法。我把它变成最凝练的关键词,词汇变少了,我就觉得自己容易记。比如说我们讲到了工业革命的哲学意义,那么大家来看,这道题上我们其实就已经给同学们去梳理了它的一个标题句。我就记这几个标题句。那么当我们还在第三编讲了三次工业革命的意义的时候,三次工业革命每一次工业革命我们就总结成了词:新动能、新阶层、新碰撞、新领域、新发展、新冲突以及新局势、新生活、新矛盾。我要么就记一个关键句,我要么就记一个关键词,剩下的阐述的方式我用自己差不多的语言来阐述,不要力求跟宝典或者跟教材一模一样,因为教材宝典都写得太多,你不能全面去记忆的,所以你要记的是关键词和关键句。


二、请把知识以框架的方式梳理的时候,符合7+/-2,这是组块。心理学家说,人的记忆在同级别的知识上,一旦超出了9条就不容易记住了,甚至说就根本记不住,在9以内才能记住,5是最容易记住的。所以我们就说这个法则叫7+/-2。于是在我讲课的时候,我就要注重了我的每一个知识点的组织,同级别,不能是9,那么要在9以内才能促进学生的记忆。当同级别知识很多的时候,我就要再组块把其中的三个或者两个方面组成一个小维度,这样的话就会好很多。
于是大家会看到我经常有这样的组块,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各方面解释,而政治里面又分为三方面,宗教里面又分为两方面,经济上又分为三方面,我从来都不会把这个细节变成9或者超出9以外的数字,我要符合7+/-2,符合大家的记忆规律。作为讲课的老师,我已经在想办法怎样做让同学们觉得记忆起来更方便。

三、我希望同学们记忆的时候符合逻辑。你在看这个脉络的时候,你其实在找逻辑,先怎么样了后怎么样了,大概的逻辑梳理清楚了,你能把这道题顺下来了可以了。所以是逻辑推动着来,你可以看着我们的PPT复述几遍,看着来复述,然后直到达到背熟的程度。
四、我觉得是按题型背。同学们会发现我上课除了框架,框架里面的细节,我已经把它变成了名词简答或者分析题,我把题型都标好了,那么你只要把这些简答/论述题记好,我相信你的考试都不成问题了。
五、你可以边听课边记。有同学说我听课很爽,可是我一到自己背书,我就觉得全身的细胞都很疼。怎么办呢?既然你喜欢听课,我就再听一遍,我可以快进着听课,我听了一个知识点按暂停,我开始像老师一样的复述,复述完了我再听一个知识点,我再按暂停再来复述。这个过程其实学习效果很好的,你们可以试一试。
希望大家在大智慧中再拼接着你的小技巧去记就会好很多了。那我能不能只有小技巧,没有大智慧不行。大智慧几乎讲的是一个人能把书背下来的重大原则,你有了这个重大原则,你的小技巧才更能用得上。
怎样背书更有效率
关于背书我有两个提醒:
第一个提醒,背书不是机械的在背,是在思考。我不管你在大声地背书,小声地背书,还是说你在默默地背,这都是形式。关键是我在背书的时候是不是注意力集中的,如果你的注意力是集中的,那么你就在思考,你在思考知识之间的逻辑,知识间的关系,他们的异同。你越是走神,不能注意力集中,那么你花费的时间很多,你的学习只是看上去很漂亮很努力,实际上没有成效。
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拒绝走神,让你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只要你的注意力在集中,你就已经在思考的过程里面了。所以不是机械地重复促成了记忆,是思考在促成你的记忆。有时候我为了防止自己走神,我会在自己的桌子上放个苹果,放个香蕉,我做完这一块内容了,我就可以吃一个苹果,吃一个香蕉作为奖励。有时候我会给自己一个小闹钟,我每隔15分钟就要提醒自己,防止自己走神了回不来。那么也防止自己背一道题的时候很拖沓,我总是用时间来卡着自己学习,在规定时间里完成什么内容,速度也会很快。
第二个提醒,请不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立场上学习,请把自己放在老师教课的立场上学习,你的学习效果会更好。自从我当了老师之后,我发现我的学习的那种精神状态方法简直突飞猛进。我经常在想我当学生的时候在干什么?我学的其实没有特别的出众,于是我就越来越做了一个总结,像老师一样的学会讲课,那你才真正促成记忆和理解。
后来我看到美国有一项研究如下图,大家看着这个图,我来给同学们做一个解释,这个研究是什么呢?他说如果你仅仅是在听讲学习,你真正学到的只有5%,你才学到了5%呀!如果你是自己在阅读学习,能达到10%。如果你自己是在一边阅读,一边匹配听讲,你的学习会达到20%的记忆量。如果你一边学习的时候还在一边演示,你可以达到30%的记忆量,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再和别人讨论,能记住50%,如果你在学习过程中想把学到的东西用到实践中,会达到75%的学习成效。但如果你是想把自己的知识教给别人,你自己全部学完,然后再倒出去给别人的时候,像老师教课一样的时候,你的整个知识留存量将达到90%。

我第一次在看到这个图的时候我震惊了,我终于觉得可以解释为什么我当了老师之后学习效果比我当学生的时候更好了,因为我当学生的时候是被动学习,老师告诉我什么,我就去背什么,我听课听了那么几个小时,实际上很多知识在听课的同时会流走,会丢失信息,我学到的就会更少,我在背书的时候更少。
可是我要把知识教给别人的时候,我很主动的。我怎样才能教好?我得想我找到知识的关系了没有?我找到他们的异同比较了没有?学生会不会在这个地方来问我问题?我找到原因了吗?我怎么讲才能让学生记住这个脉络,我再怎么讲才能让学生觉得这个本章重点解释清楚了,于是我是带着思考来备课的,我带着思考备了那么几遍课,相当于我在不断地看着书在重复,然后我开始闭上眼睛想着给同学们怎么怎么讲授了,甚至我可能是一边看我的笔记,一边给别人在讲,然后到后来我脱离自己的笔记在讲,学习成效特别好,记忆的速度都很快,所以请你学着当老师。
你的问题来了,我也想当老师,可是我没有学生呀?同学们当一个人想学习的时候,你可以假想你的身边坐满了学生,你在给他们讲课。你还可以去给天空讲课,去给小鸟讲课,去给一棵树讲课,去给小花小草讲课,去给空气讲课,去对着自己的电脑讲课,方法多的是,只要我们想学习。希望大家把自己放在主动学习的立场上,不管是学文明史,还是在学任何一个科目,你听完课之后要想办法让自己成为一个小老师,再把知识输出给别人,输出给空气、小草、小树、花朵,你的学习成效就会截然不同了。
还有,基础阶段可以多用来听课,多听几遍,听两三遍之后你会不会背书更容易?你从7月份起开始大幅度地进行背书,如果你说6月份我就想好好背书,你要分层次背书。第一个层次是先进行宏观的框架,把细节留一下,如果上来处处都陷到细节里面,你就会觉得特别多背不完。我到下一轮学习的时候加上很多组织的题来背,我到再下一轮学习的时候,进入每一个微观细节来背,有层次地去学习,才能够减轻你背书的那种负担感。
背什么文本
接下来同学们肯定要问一个问题,就是我背什么文本呢?我们给大家文明史上的两本资料,一本是宝典,它很详细适合阅读,但我不认为大家要把宝典背下来,太多了,我可背不下来。宝典是用来阅读和理解的,是匹配上课的。我做了丰富的阅读之后,我的背书肯定是少于我这么多的内容的,我背的是你凝练的关键词关键句。这个时候我就要去看与宝典匹配的PPT,我们的PPT与宝典完全匹配,但是PPT它变少了,它更体现框架逻辑感,它更凝练为关键词关键句,这个时候我就来背PPT就好了。
那么PPT也一样的,我在背的时候是先看、理解,然后我再开始闭上眼睛背,讲给别人听,这个PPT里面还要去区分,当老师说选择题的地方,我能自己顺下来就行。当老师说要考名词简答论述的地方,我就要好好去背,所以最终请同学们要注重本章重点。本章重点都是总结出来大题会考的东西,我们近两年的真题考试都在我们的本章重点范围内,所以你是不是更要注重今年的本章重点呢?
我们今年的本章重点和我们的教材完全匹配了一次,但凡教材上有思想性论述的地方,我都把它做成了题的样子和本章重点,它一定会让你们觉得是基于教材,也忠实于教材,同时又对教材又略有扩展的,希望同学们注重本章重点。
今天关于记忆就给同学们说到这里,希望中传的同学们喜欢世界文明史,不要因为它多而苦恼,要觉得每一天你都在穿越,你都在想象每个地域发生的奇妙的事情而感到快乐。也许有一天文明史中的每一个小片段都是你未来创作的源泉,希望大家用最愉快的心情进入到学习,也希望大家不要为背而觉得学习很有负担。先理解,理解那么两三遍之后再去背,你一定会觉得轻松很多的。
希望诸位同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谢谢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