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外国哲学史部分》2.3.27 费希特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27、费希特(公元1762—1814年)
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观唯心主义者。出身于贫苦的手工业者家庭,靠别人资助和做家庭教师读完大学。以研究、改造和传播康德哲学闻名。一八一〇年被普鲁士王国委任为柏林大学哲学讲座的主持人。政治上保守,是德国资产阶级的早期代表,在拿破仑一世占领德国期间曾表现出资产阶级爱国主义。
费希特开始是康德的信徒,但很快就从右面来批判康德,他认为康德最不彻底的地方就在于承认“物自体”。他从主观唯心主义出发,也反对康德的不可知论,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没有不可知的东西。
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集中表现在他提出的三个基本原理上:(一)“自我建立本身”,即精神自己产生自己。马克思说:费希特的“自我”,不过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脱离自然的精神”。[1](二)自我建立非我”,即主体产生客体,世界是由“自我”创造的。列宁指出,只有瞎子才看不出这种说法的唯心主义实质。(三)“自我与非我的统一”,即主体与客体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自我”中有“非我”,“非我”中有“自我”。这种看法虽然包含辩证法因素,但是它否认了世界的客观实在性,陷入了唯心主义。从以上三个原理不难看出,他的哲学基础是“自我”。这是典型的唯我论和主观唯心主义。马克思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费希特的哲学,无非是“我就是我”。[2]
费希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德国资产阶级的变革要求,他强调“自我”应是积极的能动的;“自我”不仅是思想而且是行动。他在《论学者的使命》中说:“行动!行动!这就是我们生存的目的。”但是他所谓的行动,归根结蒂是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基础上的。他既不懂得实践的作用,也不真正懂得精神的能动作用。他错误地认为,理性不是为了存在,而存在是为了理性;人的自由充其量也不超过一棵自生的植物的自由。
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德国资产阶级向往革命,但又害怕革命,费希特哲学就是这种心理状态的反映。他对宗教的态度也表现出明显的两重性。他认为,人们信仰上帝,并不是由于上帝真的存在,而是出于精神和道德上的需要。他的这种宗教观曾受到宗教界和一些反动教授的攻击,其实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反对宗教,而是想把宗教信条和道德学说结合起来。在法国革命的影响下,费希特发表了一些激烈的反封建言论,主张实行资产阶级的共和制,要求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但在一八〇〇年之后,由于恐惧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革命,他的思想愈来愈向右转,公开宣称哲学的任务就是要人们同现存社会秩序调和起来;他还宣扬德意志民族比其他民族优越等反动谬论。
主要著作有《知识学基础》、《知识学导言》、《人的使命》等。
注: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177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