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文献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先秦时,将三代以

2023-05-17 20:53 作者:中医师张先生  | 我要投稿

文献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先秦时,将三代以前的古文化知识(文献)称作“微言大义”,为部落(或王室)所秘。它包括先秦时已经失传的“三坟”典籍,以及阴阳爻象、五行八卦、天文、地理、气象、运气、数术、算筹等自然常识和专业知识。文字未发明时,这些“通天机密”皆图文符号如卦画排列、河图、洛书、太极图以及结绳、契刻等俱符码,由巫师掌管部落首领及王室三公皆巫。文字出现后,图符的信息交往功能被取代,于是图符作为“史前文物”由王室收藏。西周:“河图、天球在东室”,以及濮阳西水坡当代考古发现七千年前的“衔符玉龟”等即是。“用进退废”是事物持续发展的动力,图符奥秘失却造成的文化断层,是图符与文字置换过程中遗留下的历史缺憾。故《周易》“系辞”所说:“(易理)百姓日用而不知,君子之道鲜焉。” 为了寻找中国文化源头,历史上的老子、孔子、庄周、张衡、祖冲之、陈抟、邵雍等历代名贤,都为此作过深入的探索,并且都走到“阴阳五行学说”的门槛。纵观前贤治学经历,多从哲理范畴探索:《周易》及其衍生作品汗牛充栋,其于“微言大义”解析尚无大白之作;《周髀》因上古自然数由来的失传,使“数术”之学益发神秘,影响到古代高等数学的健康发展;《道德经》不涉及易理寻源;孔子晚年始治“易”,经十二年探索,“纬编三绝”,老人家临终之际,似乎已看到微言大义的曙光,然时不我与,饮恨(加我数年,我与易则彬彬也。)未能完成与史前文化的连接。唯我医家《内经》《本草》与《伤寒》经典,因先哲们运用古代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去探索人体健康,于是开创了我国的医学先河,也同样因涉及“阴阳象数义理”义晦难解,导致我国的医药学术再无长足发展。显然,先秦以前的文化断层已成为割裂我国对上古文化传承的鸿沟。 文化(含科学技术)是发展的,只有发展才能体现社会和文化的进步与活力,而真理(自然规律)是永恒的,是不可变更的。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以自然变化规律为认识的切入点,所以张仲景医药的文化基础符合自然变化的规律,目前虽还不能精细到入微,但在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面前并不失色,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是历代国人固守的认识理念——文化精神。因此,坚持张仲景文化精神是我们中医人的永恒追求。

文献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先秦时,将三代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