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社恐」成大势 年轻人似乎都不想见人了

2021-06-29 10:26 作者:飞碟说  | 我要投稿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

970个回答,热答第一引用了鲁迅的一句名言: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经典就是经典,几十年前的话,也能表现在的世情。

朋友圈也一样。

当今社会,朋友圈里早就不光是朋友那么简单。领导、师长、同事、客户盘根错节,稍微一句话说得不对,就够喝一壶的,没准大型社死现场就会出现。

移动互联网还真正实现了「天涯若比邻」,你在黑龙江的一次社死,在几秒钟内就可以成为拉萨人民的笑话。

人越大,发朋友圈的时候就越习惯字斟句酌,你展示自己的成绩,容易被人认为是臭显摆或者没见过世面;

失落时吐槽一下,会有人觉得你矫情,或者觉得喜闻乐见——你也有今天?

发表对时事的观点,更有可能演变成一场辩(撕)论(逼),在「互看对方是sb」的愉快氛围中结束。

于是,考虑到这些可能出现的后果,很多人面对已经编辑好的朋友圈的选择是:删除

当微信变成了类似名片之后,其他社交平台便成为了不少人的私密后花园

可能你身边那个木讷的程序员在另一个交友平台是个骚话连篇的海王;

可能说起音乐就是肖邦、瓦格纳,说起电影就是费里尼、侯麦的文艺青年,在微博上却天天刷土味视频,把寒王语录背得滚瓜烂熟;

可能不苟言笑的高冷女神,正在不断地转发转运锦鲤和星座运势……

所以,一个人如果加你微信,可能并不能说明什么。但如果TA把微博、豆瓣、知乎、抖音、快手等账号都告诉了你,别怀疑,TA把你当自己人了。

除了在网络上给自己留下一亩三分地圈地自萌之外,还有很多人提前将与陌生人拒于千里之外。

他们给自己贴上了一个标签——社恐

有的人在电梯里遇到同事,因为不知道说什么而度秒如年,憋了半天只能学英国人:A good day,isn’t it?

有的人如果路上遇到了认识的人,提前几百米就绕道,生怕和对方打个招呼;

严重点的每当看到电话来电通知时,都会手足无措,甚至不敢接电话,直到对方挂断。

芬兰甚至成为了社恐患者的精神故乡。

其实在心理学和医学上,社恐是恐惧症的一种亚型。恐惧症原称恐怖性神经症,是神经症的一种,其诊断有着严格标准。

比如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的恐惧,恐惧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发作时有焦虑和自主神经紊乱的症状;出现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明知恐惧是过分的、不合理的、不必要的,但仍无法控制。

而且病程要持续一个月以上,已经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所以大多数人所说的「社恐」并非真「病理性社恐」,就像心情不好不能就判定是抑郁症一样,我们很多人在社交时的不适更应该叫做「社交焦虑」

早在多年前就有了关于社交焦虑的研究。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几十年前就发现美国人民越来越不爱社交,与他人的共同活动越来越少,人们体验到的社交焦虑情绪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1977年,他在斯坦福大学开办了「害羞诊所」,五年后,交给了林恩·亨德森。亨德森经过了25年的研究,终于整理成书——《害羞与社交焦虑症》。

尽管有心理学家的不断努力,但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人对非病理性的社恐有很多误解

比如社恐=内向。

相声演员郭德纲就是个内向的人(别笑,我是认真的)

不工作的时候,他沉默寡言,鲜少参与社交活动,更喜欢在家看书写字,与酒局饭局不断的谦儿大爷形成鲜明对比。

但你绝不能说郭德纲社恐。

因为当工作需要,比如主持或者登台演出的时候,郭德纲会立刻进入另一种状态,妙语连珠,片汤话不断,反应灵活。

所以私下里的郭德纲并非不能社交,只不过是他不喜欢,更乐意一个人玩儿而已。

但社恐者则不同,社交场合对于他们而言,更像是上刀山下油锅一般

简而言之,内向者是不喜欢社交,社恐的重点是恐惧社交。内向者社交不会痛苦,社恐者会。

再比如,社恐=话少。

有些人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只要谈话陷入冷场就会想出各种新话题把谈话继续进行下去,按民间俗语来说,就是不能让话掉在地上。

可能很多人看来这样的人应该非常开朗,但恰恰相反,他可能也是个社恐。

那么,社恐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内向是一种先天的性格,但成为社恐则主要是由后天因素塑造。

比如曾经被老师家长责骂羞辱的童年阴影;或者观察他人曾经社死的经历带来的影响;再比如过度专制或者过度保护的家庭氛围;或者生活发生重大变化,突然进入了一个自己陌生的圈子等。

比较糟糕的是,很多社恐者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首先他们会在社交场合中专注于寻找消极因素,忽略积极因素

比如他人对自己笑了笑,社恐者会怀疑是否自己脸上沾了饭粒,对方在嘲笑TA。再比如对方的回复比较简短冷淡,社恐者会怀疑对方是否讨厌自己。

可能他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会让社恐者觉得自己是不是没做好。社恐者会不断反思,并陷入羞耻和自责中,从而认为他人对自己充满恶意,甚至对他人产生怨恨和愤怒。

在这种情绪下,社恐者对于社交更加恐惧和排斥,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那么,如何改善社恐的情况?

首先,我必须要指出,大多数自认为的社恐者并非真社恐,他们更多的是需要独处来养精蓄锐。

如果你只是不喜欢社交,而在社交时并没有感到痛苦或者畏惧,那么你可能只是内向而已。

其次,如果你认为自己的社恐已经影响到了生活,那么可以根据以下量表进行测试。

总分数为144分,累加计算得到自己的分数:

0~30分:无社交恐惧症 

31~60分:轻度社交恐惧症,需适当调整心理 

61~90分:中度社交恐惧症,建议咨询心理医生 

91~144分:重度社交恐惧症,请尽快向专家咨询进行诊断和治疗

心理疾病也是疾病,不必讳疾忌医。

如果你身边有社恐者,请不要逼迫他们进行社交或是觉得不可理解,觉得「这有什么」。前者可能会让问题加剧,而那些在你看来无所谓的事,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难以逾越的天堑。

最后,祝大家都拥有舒适的社交圈。

图片来自豆瓣@郝小勺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

1. 社恐的表现有哪些,简单心理Uni

2. 社交困难:人们之间仿佛有一种我从未学会的暗语|社恐实用生存指南,KnowYourself

3. 你这不叫社恐,叫戏多,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丹尼尔

排版/稿新结


「社恐」成大势 年轻人似乎都不想见人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