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乒乓那些事儿 —— (八)战单项皇朝降临 再让球观众冷场

这一章因为要写的东西比较多,所以拖得长了一些,也希望大家在看这章的时候能够带点思考。
事先说明,本章中的让球都是问过了老球迷,查过了各种资料,双打的可能存在争议,但男单女单我保证没有任何问题。
————————————————————————————————————————
虽说团体赛冷门不少,但是所有人都知道单项比赛上的冷门都更大。
不怪大伙儿瞎想,实在是往年团体赛表现出色的几位到了单打上是一位不如一位。上届女单比赛,赛前没人看好的李松石接连战胜了张立、张德英进入了决赛。1977年的伯明翰世乒赛,卫冕冠军,第一号夺冠热门——约尼尔也是第一轮就被法国的塞克雷坦淘汰出局,上面三位名将输得还算是情有可原,毕竟朝鲜是主场作战,塞克雷坦也是1976年的欧锦赛男单冠军,当届的混双冠军,输得也算正常。那么八年前的萨拉热窝,在团体赛中全无敌手的本格森和为韩国队带来了第一座世乒赛奖杯李艾利萨(韩国不少人信奉基督教,名字中西结合并不意外)在第一轮就被一起送上了看台就有点不太对劲了。
其实也不难理解,作为"热门"的名将,难免"树大招风",优缺点都为人所知,毕竟你在明处,其他人在暗处。人家研究你一个就行,你不可能每一个对手都能研究到。团体打得好,单打未必就能问鼎。团体赛比的是教练的计策和安排,而且输了一场还有机会,或者指望一下队友来个超神发挥。单打全靠自己,输了就再byebye回家。而且乒乓球讲求球路相克,你要是个削球手上来就碰上孔令辉和萨姆索洛夫,基本就可以收拾东西上看台看比赛了。
果不其然男单上来就爆了两个大冷,团体赛决赛独得三分的谢赛克第一轮就被瑞典小将林德淘汰,卫冕冠军小野诚治被丹麦的老将彼得森给送回了老家。
林德我们先不提,彼得森真是一员老将,1967年他就开始征战世乒赛,李富荣打球的时候他在打,郗恩庭打球的时候他在打,约尼尔打球的时候他还在打,郭跃华和蔡振华打球的时候他仍然在打,虽然这哥们届届酱油,不过他倒数第二次世乒赛也算是打了一次成功的酱油,成功的将小野诚治送上了看台。
至于林德吗,七年之后的汉城他将让整个世界记住他的名字。

还是那句话,他目前也就是个打酱油的。
女单的战局比较正常,值得一提的是首次来到世乒赛的黄俊群以其特有的直拍长胶进攻型打法大杀四方,第一轮仅用时十四分钟就将英国第一名将削球手哈默斯利(1976年的欧锦赛女单冠军)淘汰出局,随后连克金庚子和佩尔库钦进入八强。

八强对阵:卜启娟对张德英,童玲对朴英顺,齐宝香对李寿子,黄俊群对曹燕华。
鉴于童玲和朴英顺那组的战况及其不确定,保险起见教练组决定让直板快攻打法的张德英对阵朴英顺,尽管卜启娟曾赢过张德英,但从大局出发,卜启娟让给了张德英。这样,张德英进入了前四名。
朴英顺对阵童玲这场比赛可以说八强之中最重要的两场比赛之一了,平壤世乒赛朴英顺在主场错失了女单三连冠的荣耀,本届世乒赛上卷土重来的她誓要报当年之仇。
开场之后,朴英顺进入状态极快,现以21:19拿下一局,之后的一局又以20:12领先。这个比较正常,乒乓球圈有句名言,削球十年不出门,快攻一年打死人。更何况人家朴英顺打快攻不止一年了。
可惜朴英顺不知道一个道理,或者是忘了一个道理:
乒乓球是21分,不是20分。
童玲也终于反应了过来,并告诫自己最后一个球不能放弃。当童玲追上几分,朴英顺又犯了想赢怕输的毛病,童玲趁机乘虚而入,并加强了反攻,追成了20平。21平后,15分钟的比赛时间到,又是轮换发球法。
连续两届比赛,朝鲜选手都倒在轮换发球面前,悲剧程度堪比在欧洲杯上金球银球都挨了一次的捷克了。
按理说轮换发球是削球手吃亏,但是,国乒男队都未必能打穿童玲的防守,朴英顺在十二大板内打死童玲,谈何容易!结果童玲以24比22胜了这一局。
朴英顺丢了本来稳拿的第二局,元气大伤,以两个12比21连失两局。三比一,童玲再次将朴英顺淘汰出局。
就这样一代名将朴英顺告别了她人生中的最后一次世乒赛之旅,连续两届世乒赛八强输给童玲,不知道能否体会到彼时张立的心情。
四年之后,朴英顺因癌症去世,享年三十岁。
据说朴英顺去世之前,葛新爱曾经随团前往朝鲜访问,得知朴英顺病重的消息后亲自前往探视,朴英顺向葛新爱询问了张立的情况以后,托葛新爱给张立道歉并写了一封信。
我曾经很努力的去找这封信的内容以及这次会面的情况,但最终我放弃了。
因为我觉得没有必要。
因为某种程度上来说她们都是时代的受害者。
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虽然各个都是人精,面对压力,说过多少鬼话,干过多少的违心事,又装看不见多少不平。
但是到了最后,当大家都跳出那个圈子时,也才发现自己的本心。
有没有那封信不重要,甚至见面的内容说了什么也不重要,就是没有说我也相信朴英顺心里到底也是有愧疚的,毕竟她是一个有实力有良知的运动员,否则她也到不了那个高度。
如果朴英顺没有这个心思我也能理解,因为问题的实质并不是运动员,而是一群将运动员当作工具的政客。
朴英顺的故事结束了,但是其他人的故事还得接着往下演。
另外半区里团体赛里胜过李寿子的新科亚锦赛冠军齐宝香的发球抢攻被李寿子给摸清,尽管齐宝香在0:2落后的不利情况下连扳两局,但最终2:3败下阵来,韩国选手时隔八年再次进军世乒赛四强;而另外一场里黄俊群直拍长胶进攻型打法对付外人没问题(打法越特殊,胶皮越不正常,打同队的越吃亏),但对付同队的曹燕华就有点不够看了,曹燕华3:0完胜进军四强。

又是三英战吕布,教练组们又开始算计了。
考虑到李寿子击败了齐宝香,谁也不能保证曹燕华会不会失手,那么张德英和童玲之间谁上?
经过权衡,教练班子决定张德英要让给童玲。原因是张德英是直板快攻,李寿子的横板正反反生打法已经适应(这倒确实不假),而童玲在访欧的比赛中曾战胜过李寿子,在这种情况下,张德英让出了决赛权。对于张德英来说,这届比赛是她夺取女单冠军的最后机会,这次要她让出决赛权成为了她终生的遗憾。

奈何,另外一边的曹燕华实在是太争气。
争夺决赛权的比赛打得十分艰苦,前四局双方打成了二比二平手。
第五局李寿子以17比13领先,这主要是曹燕华接发球过于保守,结果被李寿子反手生胶起板频频得分。好在这时候到了曹燕华的发球轮,她运用了转与不转发球抢攻的战术连得7分,反而以20比17领先,但另外一边李寿子以牙还牙追成20平。20平后比分交错上升,最后曹燕华以25比23险胜李寿子,进入了决赛。

事实证明,这不是国乒的教练第一次瞎算计,之后的许多年里,国乒教练们无数次的瞎算计造就了一批人的奇迹的同时更害苦了无数运动员。
回到男单战场,第一轮冷门迭出以后,上届四强新科世界杯亚军老将李振恃在第二轮遇上了小将阿佩伊伦,五局激战以2比3落败;爆出冷门的林德则是在第四轮不敌舒尔贝克。几轮激战下来,其他中国男单选手顺利进入前十六名,其中施之皓以3比1淘汰了盖尔盖伊,报了一箭之仇。但王会元同卡尔松打满了五局才以3比2险胜。进入前十六名的强手有:约尼尔、本格森、克兰帕尔、舒尔贝克。
在上半区,蔡振华延续了团体决赛的状态,以3比0击败约尼尔进入前八名,将同鲁尧华争夺前四名。老规矩团体优先,蔡振华进军四强(这个蔡振华本人采访时默认过)。
本格森先是和黄亮苦战五局以3比2险胜,再以3比1淘汰了施之皓。再度进入了前四名的同时,也将这位老哥的国家队之旅彻底终结。
下半区,此时还略显稚嫩的格鲁巴不是郭跃华的对手0:3溃败,面对克兰帕尔,郭跃华在19比21先输一局的不利情况下沉着应战,抡起正手猛拉对方的两角,连胜三局淘汰了克兰帕尔进军前四名。前四名另一个席位由南斯拉夫的舒尔贝克获得,他是战胜了王会元后获四强席位的。半决赛对阵形势是:蔡振华对本格森,郭跃华对舒尔贝克。
半决赛中,蔡振华跟自己的克星本格森遭遇。逢本必败,已经成了当时还是小蔡的蔡局的心病;帮助蔡振华穿越本格森,是中国队的一道攻关难题。据一位教练回忆说此次的准备堪比05年世乒赛梅兹和马琳那场半决赛前的准备。一开局,蔡振华一连串的发球抢攻,打得本格森没有还手之力,以大比分赢得头两局。结果赢得太轻松,小蔡同学感到有点盲然,第三局时,老奸巨猾的本格森抓住机会,连扳两局,并且在第五局换边时以10:4领先,把李富荣急得胃溃疡都患了。
换边后,蔡振华冷静下来,关键时刻使出了倒板发球一会转一会不转,逐步把比分追上来,最后以21:16惊险获胜。就这样本格森错过了职业生涯最后一次进军决赛的机会,同时也让蔡振华成为世界乒坛的超一流新星。

郭跃华则是兵不血刃轻取主场作战的舒尔贝克,成功的将世乒赛打成了全锦赛。
按理说到了决赛,双方都是中国运动员,真打就行了,输赢各凭本事,BUT国乒的教练竟然要求让球!
这玩笑就开大了。
三个双打暂且不提,先说女单,曹燕华第一个不服,理由也很明确,女团我一场未输,童玲决赛没登场;女单是我打掉了李寿子,童玲也就打掉了朴英顺;论年龄我们两个人同时进队,凭什么我让球?
我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也觉得难以理解这是为啥呢?
不过后来我看到了曹燕华在国家队干过的事儿以及前面的几场决赛后我就明白,这场比赛她没得选择。
首先,曹燕华的胜利证明了教练组的分析完全失败,为了维护教练组的权威,曹燕华必须输球;其次,童玲出成绩比曹燕华早,上届世乒赛你曹燕华被欧锦赛冠军给报了冷,人家童玲打掉了威胁最大的朴英顺,而且半决赛更是毫无怨言的让给了葛新爱,怎么得也要补偿人家;最后曹燕华有点作风问题。
国乒什么规矩大家都懂,各种因为违反规矩受罚的运动员数不胜数,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更不用说了,偏偏曹燕华啥都沾边,抽烟,喝酒,谈恋爱(怎么一股不良高中生的感觉),说白了就是个刺头,偏偏那年头又是个敏感的年代,真要让你夺了冠,那你曹燕华不得翻了天,国内舆论怎么交代?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不太好明说的理由,一个任何一个人都不敢或是不想说的理由。
既然圈内人士不想说,那么我这位圈外人士就来扯一下吧。
这个理由就是:童玲是八一队的,部队出身。
时间回到六七十年代,当时的国家体委被军管之后,在时任体委主任王猛的支持下,国乒逐步走回正轨,徐寅生,李富荣和张燮林等人才得以重回位置,并最终重新带领国球走向巅峰,而在1971年的世乒赛之后,因为冠军拿得太多再加上没让给朝鲜选手球,体委的一把手王猛被解职,庄则栋上位,随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于情于理,国乒的高层都欠着人家八一的,所以吗……
回到决赛上最先开始的混双决赛,为了奖励团体赛立下大功的谢赛克,陈新华和童玲让出了冠军;男双冠军归了为了国乒多留了两年的李振恃和团体赛同样出色的蔡振华。
女单赛场上尽管曹燕华百般不愿,但还是将冠军让给了童玲。
值得一提的是,记分员曾在在整整一局的过程中一直把两人的比分记反。然而两人都没有发觉,引起了观众一阵阵的口哨。
在经常举办国际比赛的诺维萨德,在世乒赛决赛上,整整一局球,裁判把比分反记,显然不是偶然的失误。如果是外战,无论是童玲还是曹燕华,想必不会不察觉裁判的错误,恰恰这场比赛一个不想看,一个不用看。
最重要的男单决赛,在蔡振华和郭跃华这对同门兄弟之间进行。
十六年前,南斯拉夫的萨拉热窝,庄则栋和李富荣会师决赛,为60年代国乒的霸业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十六年后,南斯拉夫的诺维萨德,郭跃华和蔡振华会师决赛,为80年代国乒的霸业拉开一个恢弘的序幕。
但是跟16年前南斯拉夫观众送给庄、李的阵阵掌声恰恰相反,观众报与郭、蔡两人比赛,却是跟决赛气氛极不相称的冷淡。其原因,自然是决赛的结果在赛前全世界都已经知道了。一人一块,谁也别多拿。
之后的女双决赛,为了补偿张德英,童玲和卜启娟让球给了曹燕华和张德英。
可惜卜启娟,两个决赛全部让球,奋斗一生也没能得到一座世乒赛的冠军奖杯,二十三岁就早早退役。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觉得一丝的凄凉。
八十年代的青年们豪情万丈,可能也会像歌词那样畅想着二十年后再相会的场景,却不曾想到之后的岁月之中,有人反目为仇,有人远走他乡,有人权倾天下,也有人身败名裂。
当然,现在还是他们的天下,不过新生代们也在渐渐登上了历史舞台。
正当施之皓在世乒赛上屡屡发挥失常的时候,一个曾经和他搭档的19岁的青年从八一队退役,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北京,最终在西城区体委成为了一名有干部身份的勤杂工。
而这位勤杂工出手不凡,成功摆平了附近的一群小流氓,因此荣升西城区体育馆副馆长,据说有一位领导曾经说:“小子好好干吧,将来你一定不会只是个副馆长。”
事实证明,这位领导虽然没什么名气,眼光却是相当不错,这位摆平了一群混混的青年就是后来任职国乒三十余年,历经四朝不倒,门下弟子无数,培养出三位大满贯,五位世界冠军并最终在2019年成为女乒主帅的的李隼。
或许连他自己都没想到,他教出来的徒弟将足足统治世界女子乒坛长达十年之久。
这年的八月和十月,同样在四九城里,北京城里一户姓李和姓张的人家各填了一个丫头,前者将在奥运乒乓球的第二个十年里扛起海外兵团的大旗,后者将成为乒乓球历史上第一位双满贯得主。
而另外一边,一个名叫邓亚萍的女孩正在苦练,此时她距离她的第一个乒乓球冠军已经很近,而她更不会想到的是就在邻省的湖北,有两个比她大五岁的女孩将和她一起拉开奥运女乒第一个十年的种种恩怨纠葛。
与此同时在德国和台湾同样有两个孩子出生,他们中的前者成为了舒勒和罗斯科夫之后德国最成功的乒乓球运动员,让国乒头疼将近二十年,后者则是成为台湾历史上最成功的男乒运动员之一。
当然这一切对于他们来说还有些遥远。
——————————————————————————————
这章会存在争议,当然我不反对,还是那句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