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油腻

2023-03-15 15:36 作者:沈浪101  | 我要投稿

念楼学短20

1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2

玉石不经过切削打磨,不能制成精美的玉器;人不学习,不接受教育,不会懂得知识、明白道理。但人和玉石毕竟有所不同,玉石即使不经过加工,也还是玉石;人却有活的生命,本性自然要发展,要变化,要适应环境。也就是说,人是生来就需要学习的。

人如果不学习,不自觉接受教育,便无法使自己变好,无法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有用的人,甚至还会变坏、堕落,迷失自己的本性。

这一点,总要时时记住才好。

3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4

苏洵《名二子说》,说的是他给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取名的用意,全文如下:

车辆的各部分——轮、顶、底盘,等等,都有作用,都不可缺。只有轼——车厢前那根横木,似乎没什么大用处;但若去掉它,看起来便不像一辆完整的车了。轼啊,我愿你在人们眼中,不要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

车都得在辙——车道上才能走,讲起车辆做的工作,却不会提到车道;可是,车即使翻了,马即使受伤死了,车道也不会受连累。无大福者无大祸,辙啊,愿你一生平安。

5

这则短文,说的是这个“文学之家”的家事,却表现出了生活的智慧和父子间的亲情。苏辙儿时一定聪明绝顶,父亲怕他锋芒太露,长大了到社会上会吃亏,所以宁愿他放低姿态。苏轼则根器更大,更深厚含蓄,父亲怕他太“不外饰”(不爱表现),所以希望他要进取。

6

吴世英尝语予.治大国若烹小鲜.是有二义.盖自宽厚者言之.则曰宜勿烦扰.自刻薄者言之.则曰当加咸酸.予知其戏.因语之曰.太史公所谓.申韩刑名惨刻.皆原道德之意.无乃是乎.

7

吴世英曾经对我说:“老子讲的‘管理大地方,就像煎小鱼’,这可以做两种解释:主张‘从宽’呢,就是不要多翻动,免得将鱼皮鱼肉弄碎;主张‘从严’呢,就是为了出味道,得多放姜醋加辣椒。”

我知道,他是在用玩笑话讲道理,便对他说:“难怪司马迁写《史记》,要将老子、韩非合传,原来法家强化专政的理论,还可以从《道德经》中找根据啊!”

8

郁离子曰.小人其犹膏乎.观其皎而泽.莹而媚.若可亲也.忽然染之.则腻不可濯矣.故小人之未得志也.尾尾焉.一朝而得志也.岸岸焉.尾尾以求之.岸岸以居之.见乎声.形于色.欲人之知也如弗及.是故君子疾夫尾尾者.

9

不正派的人,就像一团熟猪油,看上去又白又润泽,一点也不难看,若是沾上手,便腻腻糊糊,洗都洗不掉了。

这种人在没有得志的时候,总是低声下气,对人显得十分顺从;一旦得了志,便立刻由低姿态变为高姿态,头也抬高了,嗓门也变大了,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成了角色。

正派的人,是不会愿意跟不正派的人为伍的,其实亦无须看到他们的后来,在他们唯唯诺诺、

打躬作揖的时候,早就会深恶而痛绝之,绝不会沾上手,等着他们“一阔脸就变”。

朱批:

这不就是传说中的油腻么?


油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