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文心在墨田—范迪安浅论邵大箴先生的画作

邵大箴,1960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1934年出生于江苏镇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研究》主编。曾任中国美协书记处书记兼《美术》月刊主编、《世界美术》杂志负责人。现为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联第十届荣誉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出版有《现代派美术浅议》《传统美术与现代派》《希腊罗马美术史》《欧洲绘画简史》(与夫人奚静之合著)等著作。

邵大箴先生是当代中国美术界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的美术史论大家和名师。几十年来,他以深厚的艺术学养和高度的文化使命意识研史论艺, 为中国美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深为美术界几代人所敬重。作为新中 国第一代美术史论家,他从 1950 年代开始研究西方美术历史,从溯源古希 腊罗马艺术到通研西方美术的现代发展,他以宽阔的学术视野译介艺术西 学,阐发深刻见解,尤其在改革开放时期为中国美术借鉴外来艺术洞开了 朝向世界的窗口,开拓了世界美术研究新的领域。他的治学定位始终立足 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深度研究中国美术文化的学缘学脉学理,把握中 国传统画学的精髓和中国美术的现代之路,在一系列关于 20 世纪中国美术 的研究著述中寻源论本,鞭辟入里,在建构现代中国美术的学术图景这一 重大课题上堪称领衔先导的名师。他长期关注美术创作实践,涉猎美术各 门类各领域,以理论评论的视角研判美术思潮、现象,评介优秀美术家的实践成果,为美术创作提供理论指导。他事业为公的文化情怀、高屋建瓴 的学术眼光和精准透彻的观察视角,都体现在他难以计数的文章和著作之 中,以广博、睿智的学术见解温润人心,泽被来者。




对邵先生的学术贡献当作专文专论,而他的绘画作品也是他艺术人生 的有机组成部分。正是他的“双管齐下”,让人领略到他的全面学养和艺 术才情。在他那里,“画”是“写”的补充,而“画”更是“文”的体现, 他躬耕的“墨田”是他的“文心”的又一方驻守之地,其中的气象、气韵、 气息无不与他的治学精神一脉贯通,又以抒发胸臆的笔墨语言展现出高蹈 的情怀。

181cmx97cm 2021年

纸本水墨 81cmx97cm 2021年

180cmx96cm 2020年

48cmx79cm 2019年

70cmx137cm 2016年

69cmx69cm 2016年

95cmx68cm 2016年

54cmx103cm 2016年

55cmx90cm 2015年

55cmx90cm 2015年

45cmx69cm 2015年

70cmx137cm 2014年

47cmx68cm 2010年

47cmx74cm 2010年

35cmx68cm 2004年

48cmx79cm 2004年

66cmx133cm 1999年

53cmx54cm 1995年
邵大箴先生的作品大多为山水之作,以水墨为本,略施淡彩,无论大幅小幅,都有信手拈来的逸兴和从容写就的灵趣,充满道地的“文人画”风仪。 他对中外美术见多识广的视觉经验是他动笔作画的资源优势,但他更深谙 中国写意绘画“中得心源”的原理,只要动笔就应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他对自然山水的踏访观览累积起来的感受感知也足以丰富,但在画作中表 现的是文化上的“心居”家园。概而言之,先生所作,皆“心画”也。在 取景布势上,邵先生的作品均有远近错落、跌宕变化之境,山水丘壑层层 相依,连绵如缕,留白之处便是云气生发、天际空远之象,生成一片透彻 澄明,从中可见“澄怀味象”和“澄怀观道”的追求。他的作品往往没有 题款甚至年月之记,但他的画意和作品的题目透露出他的水墨之耕是神循 自然、寄情山水的写照,例如《意写山景》《朴真山水》等,意欲表达 的都是自然的《虚静》《绵延》和自己与山水的《相望》《呼应》和《对话》 ......,他的水墨山水展现出他“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充实精神和“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的艺术境界。

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

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处世以仁,至智不谋,真金不镀,永怀高风。

120cmx23cmx6cm 2021年
邵先生的书画耕耘和他的写作耕耘刚好形成互补,是他寄托自己情怀的一种最好方式,在我的认识中,邵先生的作品在美学意境上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向往单纯的、纯粹的自然世界与自己心理世界的交融。他的作品既是他行走名山大川的感受,但更是画自己心中的山水。这些山水是他对大自然向往,特别是把大自然的意境和自己追求的学术意境相结合的产物。二是邵先生的作品充满了澄明之境。“澄明”这个词在西方现代哲学里经常使用,反观中国的传统学术也一直在讲澄明的境界,这种澄澈透明是画家心里情感最直接的流露。邵先生的作品在这两个方面的特质,是与世俗烟火淡远而更多与他的心灵世界、精神境界形成一体的表达,用笔用墨均发自心源,充满人文学养,所以他的作品特别耐人寻味。他的书法也是这样,他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个书法家,但是在书写的过程中,流露出自己对纯粹性的追求,充满了笔性意涵,自然而然地成为独特的一家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