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感冒
一概述 (一)、病名:是由肺卫失和引起,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 (二)、历史沿革。 1病名首见: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诸风篇》 2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伤风》--伤风病位属肺,分为辛温、辛凉两法。 3清代李用粹《证治汇补•伤风》分虚证、实证。 4明清时期,多将感冒与伤风并称 5清,林佩琴《类症治裁·伤风》提出“时行感冒”之名 病机 病机关键: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病因 1.外感风邪:外感风邪是感冒的主要原因,(冬春季节多见) 2.正气虚弱,肺卫功能失常: 外邪侵袭人体是否发病,关键在于卫气之强弱,同时与感邪的轻重有关 注:时行感冒无季节性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辩风寒风热,2辨兼证 (2、辨气、血、阴、阳之虚3、辨兼挟症 4、辨一般感冒、虚人感冒、时行感冒) (二)、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三)、分证论治 1、风寒束表证——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葱豉汤加味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若风寒挟湿,改用羌活胜湿汤加减疏风祛湿。 挟痰浊者,可加二陈汤化痰除湿。挟气滞者,可加用香附、苏梗等理气疏肝。 寒包火者,可用麻杏石甘汤解表清里,外寒重加荆芥、防风以解表,里热甚加黄芩、知母、栀子以清热。 表里皆实也可用防风通圣散加减。 2、风热犯表证——治法:辛凉解表,清肺透邪。 方药:银翘散加减或葱豉桔梗汤。 3、暑湿感冒——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 体虚感冒 1、气虚感冒——治法:益气解表。 方药:参苏饮加减。若气虚较甚者,可加用黄芪,也可用补中益气汤加苏叶等益气升阳解表。若气虚自汗,稍不慎易感外邪者可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若偏于阳气虚衰而感受风寒者,治当温阳解表,宜选参附再造丸加减。若恶寒无汗,阳虚不甚者,也可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2、阴虚感冒——治法:滋阴解表。 方药:加减葳蕤汤化裁。若产后或月经淋漓过多,肌衄,便血等出血病后,治当养血解表,宜选葱白七味饮加减 一、转归与预后 1 若感冒失治误治,邪气不能及时祛除,还可以诱发痹证、肾风水肿、胸痹心痛等病。 2“伤风不醒变成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