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有几个宫,太极殿又在哪里?
洛阳有几个宫,太极殿又在哪里?
东汉上朝的殿,是哪里?
笔者想到这个问题上网搜索,却是大吃一惊。
因为笔者以为洛阳就东宫、西宫,搜出来的却是南宫、北宫。
南宫本是周公修建的成周城宫殿区,终周一朝,都为周王朝的宫殿区。
秦王赢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置洛阳为三川郡,封相国吕不韦为洛阳十万户侯。
后来吕不韦在成周城的基础上,大兴土木,扩建城池,在今洛阳市东郊龙虎滩村西北修建了风景幽雅、规模宏大的园林建筑——南宫,迎接招待前来探望的宾客。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二月,刘邦初定都洛阳,曾在南宫住了三个月,历史有名的高祖论三杰就发生在这里。
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幸驾的第一座宫殿也是南宫。
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又新建了北宫与南宫对应,修筑了御道,使两宫相连,从此南、北宫成为皇帝、后妃的宫苑。
自此,东汉洛阳的皇宫分为南、北两宫。两宫之间以有屋顶覆盖的复道连接,南北长七里。
所谓复道,是并列的三条路,中间一条,是皇帝专用的御道,两侧是臣僚、侍者走的道。
每隔十步还设一卫士,侧立两厢,十分威武。
南宫的北门与北宫的南门两阙相对,即《文选·古诗》所说的“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整个宫城平面清楚地显示出一个“吕”字形
具体位置在今偃师龙虎滩村西北,这里地势隆起,当地群众称为“西岗”。
南、北宫城均有四座同向同名的阙门,门两侧有望楼为朱雀门,东为苍龙门,北为玄武门,西为白虎门。
南宫的玄武门与北宫的朱雀门经复道相连,南宫朱雀门作为皇宫的南正门与平城门相通而直达城外。
由于皇帝出入多经朱雀门,故此门最为尊贵。建筑也格外巍峨壮观,离洛阳四十三里的偃师城,可望见德阳殿及朱雀阙郁郁与天相连。
《后汉书·郑弘传》:“ 建初,为尚书令…… 弘 前后所陈有补益王政者,皆著之南宫,以为故事。”
南朝梁丘仲孚著《南宫故事》百卷,亦以南宫称尚书省。
所以到了灵帝的时候,洛阳的南宫便是尚书台。
东宫却因方位得名。
后借指居住东宫的储君。因“东”时属春,色属“青”,故又称“春宫”、“青宫”,国储所居,故又曰“储宫”。
在西汉,因皇太后的长乐宫在未央宫东,故也用“东宫”指称皇太后。
洛阳北宫是东汉时期始建的皇家宫殿,位于汉魏洛阳故城北隅,汉明帝永平三年至八年-公元60-65年建造。
北宫的范围大致为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1200米,面积约180万平方米。
东汉初期-公元25年,洛阳的宫殿还是按照“ 前朝后市”的古制布置在城内中轴线的南部,即后来所谓的“南宫”。
明帝时-公元58~75年造了北宫,它与南宫之间有洛水横亘。
北宫为大朝,正殿叫做“德阳殿”。
北宫后面是宫廷园林“濯龙苑”。
南郊分别设立明堂、辟雍和灵台。
北郊有奉祀山川神只的“方坛”。
东汉是中国科技史上的重要时期,建筑也发生了大的变化,作为当时最高水平的宫殿,表现的最为明显。
由于木结构技术的发展,梁柱构架的稳定性提高,促使原来以土结构为核心的土木混合结构向以木结构为骨干的土木混合结构转化。
最终舍弃了大夯土台——墉,而直接在地面上建造宫殿群。
洛阳北宫的平面接近长方形,四面筑围墙,面积约0.924平方公里。
宫城辟三门,在南门外立阙。
宫内有多座建筑。其中最高大的是德阳殿,居全宫西侧,台基高二丈,东西近百米,可容万人。
其他建筑还有崇德殿、宣明殿、含德殿、章德殿以及芳林园、濯龙园等。
——————
值到此时,笔者心里还有疑问,那就是东汉上朝的殿,是哪里?
于是笔者在百度上搜索洛阳地图,却在图上看到了偶尔看到的太极殿和太学于是第二个问题来了,太极殿又在哪里?
太极殿自然在洛阳,但这个问题的答案等会再讲,我们先来看第三个问题,东汉上朝的殿,是哪里?
笔者在网上搜索多次以后,终于找到了答案,一个2013年的回答,揭晓了这一切的原因。
『东汉,皇帝上朝的宫殿应该叫什么?』
回答:
匿名用户2013-07-14:
西汉初期利用秦朝残留的离宫——兴乐宫修筑成长乐宫,随后又在其西面建未央宫,作为正式宫殿,以长乐宫供太后居住。
文帝、景帝时期增辟北宫供太子居住。
武帝时,在城内北部兴建桂宫、明光宫,并在城西上林苑内营造建章宫。
各宫占地大而建筑物布局稀疏,不像明清所建那样密集、严谨。
每殿自成一区。
汉代的前殿进行大朝会,以东西厢作为日常视事之所。
王莽时改未央宫前殿为王路堂,比附《考工记》所载的路寝。建章宫是离宫,是宫与苑结合,兼有朝会、居住、游乐、观赏等多种功能的新宫殿类型。
东汉建都洛阳,先营南宫,后增建北宫,两宫分依都城南墙、北墙,中隔市区,用三条阁道相联,宫中各有前殿。
汉末桓帝、灵帝时又增筑东、西宫。
自此,这一切都有了答案,由前殿进行大朝会。
那么回到第二个问题,太极殿在哪里?
太极殿,魏晋南北朝时期汉魏洛阳城宫城正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建中立极”的宫城正殿,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正殿。
始建于曹魏时期魏明帝。国家政治活动、元旦大朝、新皇即位、大赦改元、政治决策等重要国事活动都在太极殿内进行。
太极殿的主体宫殿位于宫院北部中间,由东西向排列、宽约220米的三座大型建筑组成。
居中的主殿台基体量最大,东西堂台基略小,三座殿基均为东西向长方形,大致位于同一东西向建筑轴线上。
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该建筑群是汉魏洛阳城乃至中国古代建筑体量较大的建筑群之一,也是中国古代都城一种崭新的宫殿建筑格局。
太极殿的建造确定了汉魏洛阳城的建筑布局中心,由此确立的————
以太极殿为中心的单一宫城形制以及都城单一建筑轴线————
以太极殿为大朝、东西两侧并列的东西堂为常朝的“东西堂制度”
————在中心正殿前设三道宫门、宫城三大主殿南北纵列的“五门三朝”制度等,开创了中国古代宫室制度及都城布局的一个新时代。
太极殿是真正意义上的“正殿之祖”。
自曹魏始中国形成了太极殿制度,从汉魏洛阳城开始确立的这一宫室制度,对后代都城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直接为隋、唐所沿袭,更为其后的宋、元、明、清所继承,并远播至东亚其他地区。
如日本藤原京、平城京、平安京、长冈京,很多宫城正殿都叫“大极殿”。
建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建魏,定都洛阳(汉魏洛阳故城),开始了对东汉雒阳城的新建与重建。
曹魏政权重点修复北宫,起太极殿,采取了单一宫制,即宫城位于全城中轴线北端“居中建极”。
居中建极的宫城上应北极星,这是中央集权得以强化的表现。
单一宫制意在树立中央皇权的绝对威信,改变了曹魏邺城两宫并置的模式。
公元227年,魏明帝曹叡继位。初期因忙于对吴、蜀作战,无暇顾及宫室内建设。
公元234年.蜀国丞相葛亮去世,战事趋于缓和,此时魏明帝决意在洛阳大修宫殿、苑圃、宗庙、社穆,整修城池、道路,而自己暂住许昌官。
公元235年,用工徒三四万人,陆续在北官修建了主殿太极殿,后宫正殿昭阳殿。
据《太平御览》和《资治通鉴》等书记载,太极殿建在高大的二层台上,面阔12间,正面设左右两个升殿的踏步。
殿内设有金铜柱4根.是魏宫最巨大豪华的殿宇,两侧分别建有东堂和西堂。
太极殿是皇帝举行大朝会等重要礼仪活动的主殿,东堂是皇帝日常处理朝政、召见群臣、讲学之所,西堂是皇帝日常起居之所。
正殿太极殿与东西堂一字并列,这种布局起源于曹魏洛阳城,并一直到北朝末年,隋朝修建大兴宫才改变,使用时间长达近350年。
在太极殿北有式乾殿,为皇帝正殿。
式乾殿北有昭阳殿,为皇后正殿,殿前庭中有魏明帝时铸作的高达二四丈的铜龙、铜凤,十分奇伟。
这些殿堂各自都有四门和廊虎围绕而成的巨大官院。
太极殿前有通向官城南正闭司阅门的主干大街,并内此而形成一条内南而北的主轴线。
此外,魏文帝曹丕在洛阳城西北隅建百尺楼。
曹魏又将东汉旧城北城墙加厚至30米左右,并在西城墙北段、北城墙外侧增筑马面,改建太夏门,其意恐在于加强宫城的防卫。
而城内高台、城墙、马面、护城河等完备防护体系的形成,则标志着它的成熟。
自此,我们可以总结洛阳历史。
周武王元年-前1046年,西周代殷后,为控制东方地区,开始在洛阳营建都城。
曾迁殷顽民于成周,并以成周八师监督之。
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周。
东周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秦国在洛阳置三川郡,郡治成周城,也是秦都咸阳通往东方各地的要道。
汉更始三年-25年,刘秀定都洛阳,改洛阳为雒阳。
汉初平元年-190年,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焚洛阳宫庙及人家,繁华的洛阳城,遭到了彻底的破坏。
魏延康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阳,变雒阳为洛阳,设司隶校尉部。
西晋泰始元年-265年,西晋代魏,仍以洛阳为都。
前赵永嘉五年-311年,刘聪率军攻入洛阳,焚毁城池。
北魏太延二年-436年,北魏在洛阳置洛州。
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
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北魏洛阳城开始了大规模的营建,宫城、内城、外郭城。
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北魏灭亡,洛阳城沦为一片废墟。
综述:
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相继定鼎的数百年里,汉魏洛阳故城在发展过程中有两次大的变化。
一是三国魏时修建洛阳官,并在大城西北隅修建了一座具有离宫性质的小城——金墉城。
二是在北魏宣武帝时兴建外郭城并筑坊320。
这两次建设尤其是后者,不但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大意义,而且奠定了汉魏洛阳故城今天的规模: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三重城圈。
据现代考古实测,当时的洛阳占地100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
北魏历孝文帝(宏)、宣武帝(格)、孝明帝(诩)、孝庄帝(子攸)、节闵帝(恭)、孝武帝(修),以洛阳为都共42年。
此后,在北周宣帝时,又调兵大修洛阳宫、常役使4万人。
将邺城六府迁于洛阳,又将原迁邺的太学石经迁回洛阳。
据《周书·宣帝纪》记载:“其规模壮丽,逾于汉魏远矣。”
但因时间短促,皆未完成。
至隋统一全国,因北魏灭亡而荒废的汉魏洛阳城残破不堪,隋炀帝在洛阳另辟新址,大规模营建东都洛阳。
汉魏洛阳城外郭城现存平面为长方形,南城墙因洛河北移被水冲毁。北、东、西3面城墙保存较好。
部分地段高出地面5~7米左右。
包括西北隅金墉城在内,北墙全长约3700米,宽约25~30米;西城墙残长约4290米,宽约20米;东城墙残长约3895米,宽14米。
全城周长14公里。
城墙夯土版筑,版筑夹棍眼的痕迹尤存。在部分城墙上还发现有向城外突出的墩台,西墙北段有4座,北墙东段有3座。
墩台间距为110~120米,类似后世城墙所筑的“马面”。
在城墙外侧均发现有护城河遗迹。
北魏外郭城破坏殆尽,现存南郭城少量夯土垣墙残段。
阊阖门是北魏宫城的正门,门址位于北魏洛阳城中轴线大街铜驼街北端,门址台基为长方形,东西44米,南北24米。
城门结构复杂,城门两侧前方修东阙和西阙,东西对称,两阙台之间间距达40余米,两阙台各长19米、宽6米。
东西阙台之间有东西并列的三条门道,门道各宽4.8米,进深8.6~8.8米。
阊阖门巍峨壮观,是一座面阔七间、有三个门道的殿堂式建筑。
这是迄今为止发掘所见最早的宫城门阙,开启了隋唐洛阳宫城正门应天门乃至故宫午门门前置双阙的先河。
阊阖门阙的形制、结构和建筑技术对于中国古代所特有的门阙制度的研究无疑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东汉时期,城内主要宫殿为南宫和北宫。曹魏、西晋变化不大。
北魏时建立了单独的宫城。北魏的宫城位于城内北中部,南北长1398米,东西宽660米,占全城总面积十分之一左右,是最重要的中心建筑区。
宫城的南、东、西三面城门已找到,南门也称阊阖门,门洞阙口宽约46米,门两侧有厚大的夯筑土阙,形制雄伟。
东门云龙门与西门神虎门相对。
宫城内西部有一座大型夯土台基,东西长100米,南北宽60米,高出地面4米左右,应是北魏太极殿遗址。
在宫城其他地方还发现夯土台基20余处,亦为宫殿遗存。
金墉城遗址位于汉魏洛阳故城内城西北角,今孟津县翟泉村东北一带。
一共有三座小城连在一起,从北往南依次为甲、乙、丙三城,平面略呈“目”字形,南北长约1048米,东西宽约255米,总面积约26万平方米。
据考古发掘可知,金墉城甲、乙、丙三座小城是不同时期建造增筑而形成的,始建于曹魏明帝,在防卫上是全城的制高点,易守难攻,军事作用非常明显。
之后更多的是作为被废除的帝王、遗弃的后妃幽禁之地或者帝王暂居游幸的离宫别院。
永宁寺塔位于汉魏洛阳故城内,寺址北距宫城前门阊阖门仅一里之隔,东临洛阳城中轴线铜驼大街。
寺内的标志性建筑是九层永宁寺塔,“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有金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
北魏熙平元年(516年),年仅6岁的孝明帝元诩即位,其母灵太后胡氏临朝称制,实际控制北魏政权。
在当时王公贵族争相礼佛的狂潮中,她发起创建了皇家寺院永宁寺。
太学遗址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部达3万平方米以上,西部也有2万平方米左右。
在遗址内部有大面积的夯土建筑遗址,有一排排的建筑房基,或为东西长方形,或为南北长方形,排与排之间距离相等,排列有序。
太学是古代传授儒家学说的最高学府。熹平石经是我国最早的官定儒学经本。
东汉灵台遗址在内城南郊,今偃师市岗上村与大郊寨之间。
灵台创建于光武帝中元元年56,是当时最大的国家天文台。
曹魏、西晋相继使用,达250余年之久。灵台遗址范围达4万多平方米,中心建筑是一座方形夯土高台,东西残宽31米,南北残长41米,残高8米余。
熹平石经出土于汉魏洛阳故城太学遗址,熹平石经又称一字石经、一体石经,系东汉末年蔡邕等奉诏,为正定经本文字以隶书一体写成,于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刻石立于洛阳太学前,不久即毁于战乱。
石经至宋代已有残石出土,如洛阳张氏发地得十余块,约九百七十余字,为《尚书》、《鲁诗》、《仪礼》、《公羊》、《春秋》、《论语》等。
另有翻刻本,如胡宗愈刻于成都西楼,洪适刻于会稽蓬莱阁,还有越州石氏本等。
民国后亦多有残石陆续出土。
正始石经出土于汉魏洛阳故城太学遗址,《正始石经》刻于公元241年(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二年),原立于魏都洛阳南郊太学讲堂西侧。
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写刻,故名。
石经刻有《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是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建立的第二部石经。
《正始石经》在中国书法史和汉字的演进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辟雍碑是民国二十年(1931年),在汉魏洛阳故城的辟雍遗址上发现的西晋巨碑。
碑通高3.22米,上书“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皇太子又再莅之盛德隆熙之颂”,后来碑身、碑座合而为一,成为一件完整的文物,在中国文化教育史、书法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中国所有都城遗址中,历代在汉魏洛阳故城定都的总时间最长,是西汉长安城的8倍、隋唐长安城的1.5倍、比拜占庭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大9倍、较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达城大8.2倍。
在此可找到春秋晚期以后的周文化、东汉文化、曹魏和西晋文化、迁洛后的北魏文化典型的遗存,此段历史在中国四千年的文明史中,几乎占了七分之一。
汉魏洛阳故城在研究中国城市发展史方面,特别是对于了解都城设计规划的变化方面,表现出了从先秦城市向隋唐城市的转变,汉魏洛阳城所示中轴线的萌芽和形成,正表现出都城规划在此时发生了一次转折性变化,并影响后代达千年之久。
要认识清楚汉唐两大盛世的差别和联系,认识当时拓跋鲜卑的民族精神及其愿望,汉魏洛阳故城是一个意义重要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