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言乱语]我为什么讨厌俾斯麦战列舰?

首先,俾斯麦的穹甲防护体系是完全适用于北大西洋的特殊作战环境与特殊作战任务的:高海况、低能见度、破交战。如果我们排除俾斯麦号诞生时并没有发展完善的舰载航空兵与无线电探测技术,一艘30节的战列舰完全可以自由选择交战的时间与地点。在此基础上,只要战斗在高海况或低能见度(能发现不代表能准确测距,而无法测距意味着即使采用梯次射击法,打出第一轮跨射所需的校正轮次增多)即不支持20km以上交战环境下发生,那么所谓的吊射开天窗完全是斗兽棋中的幻想。以丹麦海峡之战为例,胡德和威尔士亲王在23000码即21km处才开出第一轮炮,威尔士亲王号的第一次跨射(本轮也取得了命中)要到在20000码即18km处的第六轮齐射。在这样的交战距离上,俾斯麦的多层水平防护体系完全有能力接下在历史上未出现的水平方向上的命中。德国设计师在未考虑甲板或上装脱被帽效应的情况下,仅使用速度加和的算法得出其对于英国15吋炮的免疫区上限为19.4公里,实际由于脱被帽效应,这个值只会更大。纳尔逊级的16吋炮是不需要考虑的:如果一艘破交舰由于战损已经能被23节的老船追上,那么也一样会被驱逐舰与巡洋舰抵近雷击。对于战争本身,这艘船是被火炮击沉还是被鱼雷击沉并不重要。其次是火力,不要只看到380炮口径小,穿深在同类火炮中也不突出就认为俾斯麦级的火力弱。由于立式炮闩与金属半可燃药筒的使用,俾斯麦的主炮理论装填时间仅为24s几乎是黎塞留级45s的一半(虽然黎塞留的装填系统可以在任意角度装填而非定角装填,但这并不能弥补超过20s的装填时间差距)。射速不仅能在效力射中大幅提高投射量,在梯次射击测距中也能加速测距的过程。射速对于战列舰绝非毫无影响,尤其对于一艘破交战舰。
单从1936年开工的时间点上来说,俾斯麦号是一艘在设计上相当完备的破交舰:30节的航速,特化的装甲和火力。面对期假想敌英国皇家海军完全实现了“追得上的打不过,打得过的追不上”,不仅打不过,甚至能对其机动性造成重大影响的命中都只是小概率事件即水中弹(由于防雷纵壁内侧未设置滤舱,丹麦海峡之战中由威尔士亲王号发射的一发水中弹在油舱中爆炸,造成防雷纵壁内陷与进水,淹没了一个锅炉舱与发电机)。面对沙、格二舰,皇家海军尚能通过将老旧的R级与女王级加强到护航船团中防止大量损失,而面对俾斯麦级则除了调集所有可用的机动力量围堵,进行一场豪赌外毫无办法。这其实也解释了为什么明明在舰船质量上毫无优势的情况下,霍兰德海军中将依然指挥着他的舰队尽可能的接近德国舰队再转向进入同航战。在二战中,战列舰日间在15km的“决胜距离”上交战是相当罕见的。
当然,由于舰载航空兵与无线电探测技术的发展,到了1940年,虽然皇家海军依然对俾斯麦级怀着深深的恐惧,战斗海军依然对俾斯麦级保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此时任何形式的水面舰破交都已经不可能实现。虽然如此,但两艘5w吨级,30节航速的战舰依然把皇家海军的大量机动兵力拖在本土。如果不是俾斯麦的沉没,皇家海军甚至攒不出去远东送死的Z舰队,再换一个视角,如果胡德、威尔士亲王、乔治五世与罗德尼这四艘参与围剿俾斯麦的战列舰其中任意两艘被调往地中海,那么意大利海军面对何种压力?地中海的制海权会在何时完全掌控在盟军手中?隆美尔在补给线更早被切断的情况下还能打出“沙漠之狐”的战绩?更早被从非洲解放出来的盟军是否会更早发起诺曼底登陆?这样来看,无论俾斯麦到底是如何被设计与建造,只要她是一艘5w吨30节的高速主力舰,那她的作用就已经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