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日本史》(坂本太郎)读书笔记2

2023-06-18 09:44 作者:我要刷牙  | 我要投稿

战国开端 公元1461 - 大政奉还 公元1867

战国时代

应仁之乱:1467-1477年日本发生的内乱,为守护封建主之间的斗争,冲突双方是细川胜元为主的东军和山名持丰为主的西军。

下克上:应仁之乱的结果,将军只有虚名,实权移至地方大名手中;地方大名手中的实权,则进一步掌控在其下臣手中。下克上也可以认为是广泛群众反抗领主,寻求自由的斗争。这些矛盾最终将日本引入战国时代。

北条早云征服伊豆(1491):名不见经传的北条早云通过自己的能力成为了一国之主,战国第一位大名,由此造成了战国的开端。


战国群雄

关东地区,北条早云,上杉谦信;其中上杉谦信又以留意人民生活,重视经济开发,尊神佛尚气节,好学问著称。

东海地方,今川氏,松平氏,织田氏。今川氏从前是守护,织田氏是代理守护。

近江美浓,斋藤氏。

中国地方,大内氏,毛利氏。

四国,细川氏

九州,少二氏,大内氏,大友氏

奥羽,伊达氏

总结情况:领主像走马灯一样变化,几乎都是旧的领主被新兴的部下所排斥掉。主被臣讨,父被子弑,既无道义,亦鲜廉耻。人们依靠武力相互碾压,有的只有贪图富贵的利己心。可以说战国是一个混乱而恐怖的时代,是日本历史上对一切混乱和破坏进行总决算的时代。但是彻底的破坏之后需要建设。要想讨伐主君,不久在自己也变成主君之后,就不能不设法防范;侵犯别国的领土,也必须为防御本国的领土处心积虑的研究对策。破坏之后需要建设,混乱之后需要秩序,自由之后需要统制,这是历史的潮流。各国大名的征服和统一就是这一潮流的外在体现,各分国领土内的统一政策,则是这一趋势的底流。


分国法与统一精神

群雄中的杰出者都是在自己的领国内有着卓越治理才能的人。实行于其国内用以整顿民政,加强军队控制的法律就是分国法。比如武田家的《信玄家法》等。

各国各有其法是分裂的体现,但分别在领地内建立的法制,也是全国法制统一的第一步。分国法中的统一性,最鲜明的一点即在于各国主权的统一性和绝对性,国主实际上就是某一分国的绝对专制领主。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战国诸侯是分裂的产物,因此他们比谁都渴望统一,对待皇室的态度又同幕府相反,出现了变化。他们尽力修理皇宫、并捐献举行仪式所需要的费用。这些的直接动机都是对统一的共同愿望:需要一个中心权威。


欧洲人的到来

葡萄牙人最先因为台风到达种子岛。他们的贸易主要是中日贸易,港口先是平户后来是长崎。不过葡萄牙人的贸易和宗教有很强的联系,到来的还有基督教,传教活动在日本经历了许多波折。


织田信长

织田信长征服了各地并以京都为中心统一了日本。尽管他的统一事业没有完成,但他的统一计划已经基本实现了。

桶狭间战役 1560:织田信长奇袭今川义元取得胜利,从而控制了整个东部,此后进入京都

1573年驱逐足利义昭,灭亡足利幕府

1575年击败武田信玄之子胜赖

幸运的是,织田信长两个最可怕的对手武田信玄和上杉谦信,都在他之前病死。

1582年6月,部将明智光秀在本能寺之变中杀害织田信长,他的霸业到此结束。


织田信长的政策

1 治理交通:撤除关卡,修路,架桥

2 否定中世纪的市场和座,建立乐市和乐座,后者是开放式的市场和座,前者同庄园主联系紧密,属于封锁性特权组织

3 城市的保护和建设:例如近江的安土阁(后被丰臣秀吉焚毁),关注城下町的繁荣

4 统一币制

5 管理矿山,但马征服山名氏之后,国家直营野银矿

6 丈量土地

7 保护基督教:注意,织田信长是保护基督教的,甚至1582年日本向罗马派遣了使节,1590年回国


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原本是织田信秀的步卒木下弥右卫门的儿子,服役中立功并被提拔为近江长滨的城主,经略中国地方时全力完成任务。

得知信长死讯时,秀吉正在围攻高松城,他迅速逼迫毛利氏请和,并在八天后回师京都消灭了明智光秀,到此信长死后仅仅12天。丰臣秀吉神速机敏,常有出其不意的计谋,但是他的缺点:局限于日本井底之蛙式的人才,也在后面的万历朝鲜战争中暴露出来。秀吉在大阪修筑居城,并压倒了反对他的老武将们,并与德川家康达成妥协。

天正十八年1590年,丰臣秀吉征服北条氏,实现日本全国统一。

丰臣秀吉与织田信长的区别是,信长为人严厉,杀伐失度,但是丰臣秀吉则更具有包容性,具有仁爱精神。这在战国武将中都是难得的。


丰臣秀吉的政策

经济方面。进一步治理交通,统一了里程的标准,从备中到名古屋每隔三十六町设置一个土台,表示里的长度。完善乐市制度,恢复京都市街。铸币,陆续将石见银矿、佐渡金矿收归国有。

丈量土地。丰臣秀吉制定的度量一直维持到昭和。

刀狩:禁止全国的农民、僧侣持有武器


对外政策:天真的像个孩子

丰臣秀吉将日本和朝鲜、明朝的关系看得像战国各大名一样。1592年出征朝鲜,战争最终在1598年因丰臣秀吉之死而撤兵。丰臣秀吉8月逝于伏见城,10月日本撤军途中遭遇鸣梁海战。


战国时期的文化

三种影响:没有受过旧文化影响的下级武士进入统治阶级,城市和商人兴起,开始同西洋交往。

所以战国的建筑绘画,都表现出金碧辉煌暴发户的情调。例如丰臣秀吉的纯金茶具。

城郭:集中代表了战国时代的建筑特点。天守阁是城堡中最中心的位置,起初作为军事用途,后来象征领主的权利。住宅是城郭的另一个主要部分,为城主居住所用。例如西本愿寺飞云阁。

茶道的流行:尽管茶道从室町时代就开始流行,战国将它从旧文化改造成了新文化。

西方传入的新文化:枪、各种外来语(葡萄牙语为主)、活版印刷术、“南蛮物”(各种外国用品,不同于日本本国的玩意)、油画、基督教。

--------------------------------------------------------------------------------------------------------------------------

德川家康

出生于一个不算大但历代均为豪族的家庭,拥有一批生死与共、世代臣事的家臣。

秀吉临死时,要求德川家康在伏见城主持政治、前田利家在大阪辅导丰臣秀赖。然而前田利家在秀吉去世后一年病逝,最终无人能牵制德川家族。

丰臣秀吉将领中的不和:石田三成等文治派、加藤清正等武断派。最终在德川家康的挑拨下,分成东军和西军两部交战。

东军在1600年关原之战中取胜,德川家康掌握天下。

德川控制天下后,丰臣氏并未灭亡。1603年德川家康被任命为将军,1605年让位给儿子秀中,1614年大阪冬之阵逼迫丰臣秀赖举兵,1615年大阪夏之阵丰臣家族灭亡。次年德川家康去世。


德川幕府

控制大名:重新安排谱代、亲藩、外样,对不服者没收领地,即使亲属旧臣也不例外。

此外幕府制定了诸多控制大名权利的法则,要求对将军的服从和忠诚。

参觐交替制度:大名需要把妻子留在江户,宽永法度规定,诸侯原则上要一年住在江户、一年留在自己的领地,四月进行交换。

参觐交替制度一方面是德川幕府控制大名的做法,另一方面却因为让武士住在江户,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统治的根基。

公武关系:德川家康进行统治不借助朝廷的力量,朝廷只是认可其地位而已。这有点像镰仓时代的幕府统治方式。

严格等级:规定士农工商的次序,将农民限制在土地上,视作纳税机器。

封建制度:德川幕府的封建制度极为完善,其枢纽是将军-大名-直属武士;这种主从关系甚至扩展到士农工商的等级制度中,每个阶层中还有细分的等级。这种制度的目的是将每个人牢固的固定在应有的位置上,不能离开。

德川家下方有约270个大名,按照同德川家族关系的亲疏进行分类。将军下方有直属家臣团,有资格参见将军的叫旗本,无资格的叫做家人。旗本共有5000余人,家人17000余人,再加上这些人拥有的家臣,战时可动员人数约六万到七万,通称八万旗本。旗本和家人都有领地,原则上住在江户,担任军事职务或文官职务。

幕府的财源来自于其直辖领地,也来自于矿山和对外贸易。

幕府官职:

最高官职是大老,类似于摄政或关白。

老中和若年寄是政务主要官职,老中由城主谱代担任,5到6人,若年寄由无城谱代担任,五到六人,用于辅佐老中。

三奉行和目付在老中和若年寄之下。三奉行分别负责寺院(寺社奉行)、江户城内行政(町奉行)、幕府直辖领地行政和司法(勘定奉行)

地方官员首先是所司代,负责警备朝廷、控制京都、监视西面大名。其次是城代,大阪城代监视大阪,骏府城代监视骏府城。其次是远国奉行。此外在各地有代官、郡代。


幕府的对外贸易和锁国

1600年荷兰商船来到日本,此时英国和荷兰在贸易上的地位已经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

三浦按针:原名威廉 亚当斯,英国水手长,受到幕府信任担任外交顾问,封地在三浦半岛。

荷兰最先在平户开设商馆,随后是英国,之后荷兰在亚洲的贸易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英国人退出日本。

朱印船制度:1592年制定,指交给商船的证明文件,德川家康时期用于奖励商船航行海外。

日本的主要出口物品为铜铁、硫磺、扇子等工艺品,进口的主要物品是生丝和丝织品。生丝和丝织品因为明朝厉行海禁而导致亚洲地区丝织品走私增加。尽管日本的造船技术远不如欧洲国家,但日本占据地利,且拥有丰富作为支付手段的白银,因此也在亚洲地区的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也称,日本人的企业精神也是从此开始。

但随着贸易带来的还有基督教,基督教的进入冲击了日本本土的信仰,幕府认为对国家安全可能有影响。1612年幕府发布禁教令,次年推广到全国。禁止英国、荷兰在平户、长崎以外的区域进行贸易。

1633年,禁止朱印船以外的船只航行海外,1635年,禁止侨居海外的日本人回国,1636年,长崎港内辟出一个扇形沙洲叫做出岛,作为葡萄牙商人的住地。

岛原之乱:基督徒大名有马晴信和小西行长的叛乱。1638年起义才最终镇压。

于是幕府对内加强控制基督教,对民众实行寺请(请寺院主持证明不是基督徒)、踏绘进行检查

1639年,禁止葡萄牙商船来日,最后将荷兰商馆从平户转移到长崎,最终长崎成为唯一的贸易港口。

至此幕府终于完成了锁国,维持了长达两百余年的江户时代。


日本锁国一方面加强和巩固了幕府的封建统治,使得日本国内保持和平,经济得到发展,日本本国的文化得以昌盛;另一方面,锁国缩小了日本刚刚展开的面向世界的眼光,扼杀了探索精神,使得日本落后于欧洲的时代发展。

江户时代的国民文化、和平时期的各种发展

江户时代是日本本国文化最为灿烂的时期之一。


礼教文化政治:

德川家的几代将军都非常重视学术,深知维持统治不能单靠武力。礼教文化政治推广最主要的领导人是将军德川家纲和将军顾问新井白石。

礼教文化政治的内容主要包括:健全幕府制度和制定礼仪,例如法律制度、俸禄制度等,将军采用公家的礼仪规制(服忌令)等。按照儒教的政治理想教化人民,因此也提倡忠孝,尊崇皇室。礼教政治虽然改变了战国时期的血腥杀伐之风,但也助长了武士的怠惰和官吏的腐败。礼教政治是维持社会稳定的表象,但从根本上动摇幕府统治的,是这个和平时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新井白石:江户时代政治家、诗人、儒学家,德川家纲时期投身政治,退休后研究学术,整理了各种日本史料;他还提出将西方科学同基督教分开的思想,也认为日本的西学起源于新井白石。


经济的发展

城下町:由于兵农分离,武士离开了土地成为消费者,这些人居住在城市,就产生了城市的繁荣。日本最繁荣的城市就是江户。

由于幕府在江户,且与京都、大阪往来频繁,加上各地大名要轮流觐见,因此交通在这一时期极大的发展。海运由于远洋航行的禁止,转向内海沿岸航路。

此外统一货币的工作也有进展,农业也有许多发展。


商人的产生

工业和手工业虽然仍处于家庭工业阶段,但民众的生活水平提高、对这些商品的需求也有增大。例如,纺织品、印染物、陶瓷器等等。随着城市的兴旺和交通的发达,出现了专业化的商人。值得一体的是货栈,货栈是诸侯们为了支付在城市中生活的费用,将米和其他领地内产品运到中央市场去出售时,用作存贮而出现的。起初是家臣来管理,后来渐渐委托商人负责,称为“藏元”。这些商人就是稍有贵族化的新兴市民势力。

专业商人主要是三种:批发商、经纪人和零售商。金融方面也有兑换商活跃,因为这个时代米的储量和产量消长是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兑换商就负责兑换金银和钱米。最大的兑换商还能担任库房的挂屋等职务,有可能身兼数个挂屋身份,俨然是商界的大名一般。

商人的兴起其实打破了严格的身份制度,最终削弱了幕府统治。


学问独立

两个方面:日本的学问从中国的学问中独立,人民、学者的学问从贵族、僧侣中独立。

在日本,儒学出现了相当独立的发展,此外也受到我国朱子学的影响,以及王阳明学说的传入。新井白石就是朱子学系统中的木下顺庵的门下弟子。

史学是从儒学研究中脱出的。《大日本史》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历史作品,明历三年(1657)由水户藩德川光国开始修撰,到明治三十九年(1906)才编写完成,这部史书很深刻的受到我国史书的影响,最大的就是“正统思想”。这种思想还影响了幕末时期“尊王”思想的形成。


大众化的文艺

俳谐、小说、净琉璃。而与此相对的和歌、连歌、能乐则没有新的进展。

歌舞伎也出现于江户时代。装饰画和浮世绘是这个时代新出现的绘画内容。

幕府统治的动摇

随着礼教文化政治的发展,市民的力量开始增大,幕府、大名和所有武士都多少开始陷入经济困难,昔日的武力已经有名无实。农村里对农民的横征暴敛和商品经济的侵蚀,导致贫富差距悬殊。作为维持幕府封建制度的身份等级和文教政策,反过来导致了这些社会矛盾发生,使人们开始质疑幕府统治的思想基础。幕府统治开始走向衰败。


一张一弛

这个时代最有特色的幕府政治就是一张一弛:紧缩政策过后规律性出现弛缓的时期。改革一次比一次酷烈,收效却越来越小,弛缓依次加重。


第一次是将军吉宗的复古政策

将军吉宗企图通过整顿风纪、奖励武艺来回复武士的精神,整顿财政,加强法制。结果这位明君的继承者都很平庸,没能继续他的改革。这个时代由于田沼意次的擅权而被称为田沼时代,纲纪又开始出现混乱,民心堕落,贿赂成风。


第二次是松平定信的宽政时代

他通过用禄米抵押贷款的方式救济旗本,结果损害了商人的礼仪。奖励文治武备,控制正统学问,压制各种异学。结果在他辞职后,又进入了一个更为放荡、弛缓的时代。


第三次是水野忠邦的天保改革

这位有志青年上台后提出了同前代改革政策类似的方针,结果遭到一致反对,最终也失败了。农民的贫困,贫富差距扩大,土地兼并和反抗暴动,幕府的衰败已经无力挽回。


(封面:姬路城)

《日本史》(坂本太郎)读书笔记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