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学渣逆袭的秘密:超高效率的【科学学习法】~前篇~

2023-06-11 10:21 作者:-Yoko-よこ  | 我要投稿

学渣逆袭的秘密:超高效率的【科学学习法】~前篇~ - 1.科学的勉強法前編

说具体方法之前,请大家允许我吐槽一下。当今的教育界,很多人花钱去听所谓的名师课堂,我也出于兴趣听过这些内容,但很可怕的是,他们说的所谓的学习方法都是被科学早早否定掉了。

我觉得最致命的是,他们传说的所谓学习方法并没有通过实验验证过,意味着他们的样本没有科学论文多就算了,而且他们的样本太偏。

因为大家都知道那些名师他们都是自己,很多都是从小成绩优异考上了顶级的大学,而且第一所任职的学校也是重点学校,教的都是一批优秀的学生。


说白了,教优秀的学生特别的简单,因为不用多说他们就能很快理解,他们也很多也是勤奋刻苦,不用什么指导就会自己复习。

所以这些老师会说我把多少的学生送上了清华北大的名校,但我说一下,他们都是重点学校的老师,他们也不敢去什么不知名的学校,因为这些老师知道他们教的学习方法其实是不靠谱的,并不一定适合于所有学生。

为了不想毁自己的名声,那绝对不会冒风险离开自己的舒适区。他们也忙于展开自己的商务范围,也不会去一篇像我这样花时间去看教育学的论文。

他们认为这是大学教授做的事情,所以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的错误学习方法。但是这个情况对大家,特别是看我视频的你们来说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因为其他人都在用错误的学习方法,而就你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最短时间内造就出最大成就,也就意味着容易脱颖而出。


第一点,为什么用红笔批改作业会降低学习成绩?

科学研究发现,用红笔批改作业,甚至用红笔写字,就会降低学习效率和考试成绩。所以我建议大家把红笔扔到垃圾桶里,学习的时候也把红色的东西尽量从眼前消失。

德国的艾利尔特、麦尔等心理学家在 2007 年做了个实验,给高中生发放许多题目的练习册。然后这个练习册有三种,一种是分面是红色的,一种分面是绿色的,还有一种封面是灰色的。

当然,里面题目都一样,让学生解其中的数列题目。有趣的结果是,红色分面的学生的成绩是显著最低的。

而且这个效果不光是在封面上,在其他地方也会显现出来。比如说填姓名口号时候的那个框框也是,如果这个框框变成红色,学生的成绩也是最低的。


为什么呢?科学家给出的解释是,人们看到红色会无意识地产生一种逃避心理,因为在原始时代,红色基本只有火灾流血的时候才会出现的,对不对?

所以学习的时候只要红色的东西在眼前,大脑会无意识的想逃避现在的情况,容易做一些不假思索的选择来投币。

所以学习考试批改作业的时候不要用红色的笔了,用黑色、灰色、蓝色、绿色这种颜色比较好。当然你可以恶用这个知识,考试时候穿红色的衣服去考场,这样的话可以降低你周围人的考试成绩。

关于这方面也有趣的研究,那是 2005 年著名科学期刊 nature 上面有个论文,研究团队统计了奥运会中拳击、跆拳道等体育项目的情况。大家都知道选手会穿不同颜色的衣服,科学家就统计了穿红色衣服和蓝色衣服的胜率,正常来说应该是五块,对吧?

但是调查的所有体育项目中的统计发现,穿红色衣服的选手比穿蓝色衣服的选手的胜率要高。

另外,我还看到一个有趣的报道,我不大玩游戏,虽然不是很清楚,但 LOL 英雄联盟的国际赛事好像也有个是分红队和蓝队的,然后他们统计说红队的胜率更高。

这是因为蓝色衣服看到最多的是对手的红色衣服,这让蓝色衣服选手降低发挥。所以建议大家去考场穿红色的衣服,去害一下其他人。


第二点,一直坐着学习,花 4 倍时间也提高不了成绩的悲剧。

这个是讲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的两种学习方法。一直坐在桌子前看同一内容的学习叫集中学习。心理学家对这个集中学习做了一个实验,让一个组比另外一个组用 4 倍的时间学习同样的知识,一个星期以后进行测试,结果是花 4 倍学习时间的一组的成绩是高于普通学习时间的一组的。

这个大家可能很容易理解,因为会觉得学习时间越长,学成绩就越高,对不对?但是三个星期以后进再进行测试,两组的结果基本一致,也就是说第一个组花了 4 倍的时间就白白浪费掉了。

大家可能有过通宵学习的经历,这个记忆对第二天考试是有效果的,但三个星期以后就没有了。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集中学习只能帮你把知识点存到短期记忆中,要把它转换为长期记忆,就需要其他的手段,那就是分散复习,也就是说控制复习间隔,那么应该要隔多久之后会提到?那么大家知道了,不能一直学习,那怎么休息,应该休息多久呢?科学家给出的答案是 6 分钟就可以了。


2008 年,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的心理学研究团队让 30 名左右的大学生背 30 个单词,对不同的人设了不同的休息时间。

休息方法就是睡觉,其他什么事情都不做。

实验结果发现,只要 6 分钟的小睡就可以显著提高记忆力。除了睡觉还可以做什么呢?如果你是女生,那恭喜你通过走路就可以巩固知识了。


2017 年,澳大利亚的研究团队对 256 名男女进行实验,一个组连续学习,一个组学习一段时间后 5 分钟散步。当然学习的总时间是控制成一样的,结果发现散步的一组都提高了测试的成绩,而且看图就可以知道,女生的效果更显著。对于为什么女生特别显著呢?研究团队也说不知道,但能肯定的是,学习感到累了。

你可以睡觉或者做一些简单的运动,如果你对自己要求很高的话,可以实施一些剧烈的运动,我就是这么做的,我学习或者工作练的时候就会做他把导流的 h i t 的波比跳。

大家是不是听到这个词就觉得我在念咒语一样的?没有关系,我以后会整理。这是一个超累但非常有效率的一个运动,还能在家做,非常方便。

第三点,科学得出的复习次数瓶颈。肯特州立大学的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森在 2009 年做了一个实验,让美国学生背一些斯瓦西里语的单词,这个斯瓦西里语好像是一个非洲的语言,当然对美国人是一个非常陌生的一种语言。

论文中做的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让学生反反复复看同一个单词,然后看这个间隔是 1 分钟的效果最好还是 6 分钟的效果最好,也就是说复习间隔是短的好还是长的好?这个结果大家可能很容易猜到,那是 6 分钟的效果是最好的,所以也可以说马上复习是不对的。


第二个实验是对每个单词进行小测验,然后看做对几次对记忆效果最好的这个答案就是 5 次。

反过来说,如果做对 5 次以上的话,再也没有经增强记忆的效果了。所以大家做错题几的题目的时候,只要每次复习连续做对 5 次,你就可以不用再复习这道题目了,把多余的时间用在其他知识领域更有效率。


第四点,最好的复习间隔。

这个最好的复习间隔根据目的的不同有不同的最佳间隔。这个目的有分两种,一种是针对考试的,还有一种是不针对考试的。

我首先讲第一种针对考试的最佳复习间隔,因为这个不管学生还是上班人士都适用。这里请大家记一下 1: 5 的学习法则,就是假设现在要学习某一个知识点,而且这个知识点只能复习一次的话,那么从现在到第一次复习的间隔跟第一次复习到考试的间隔要保持 1: 5 左右的数字,是记忆效果是最佳的。


这是英国先给学家塞贝德和罗拉等人在 2008 年对 1350 名学生跟踪一年的实验得出的结论。

假如今天学习的知识在 35 天,我懂。假如今天学习的知识知道 35 天以后会有考试,那么最佳的第一次复习时间是 5- 7 天以后。然后我再用日历举一下例子,请大家稍微等一下。就比如说假设今天是7月 1 号,我们学习了向量,而且老师也说这个向量的知识点会在7月 24 号的期中考试会考到。


那么什么时间是最佳的第一次复习?相院的时间,那是 4 号到 6 号左右,这个时候第一次复习向量最佳。

那小朋友可能会问,那这个线下的 6- 24 号的这么多天干什么呢?这个的话科学家建议的是 6 等分,也就是等间隔的复习 5 次,因为之前也提到过复习 5 次以上是没有用的,对吗?

复习 5 次以上没有用,没有就没有什么效果了,那就可以这里再等间隔复习 5 次这个次数,当然也可以根据这个知识点的难度进行调整。


而且我当时学习的时候建议就是我到时候比如说这里7月 1 号学到向量的话,我就用黑色的笔就去写学了向量,然后我在这里 24 号标个星,就是说期中考试会考向量这样的东西,然后用其他颜色的笔,比如黑色、绿色什么的笔,那就是在 4 号到 6 号时候写一下要复习向量这一个事情,这样的话能保持这个刚刚提到的 1: 5 的法则。


接下来想讲一下这那些没有考试的日常的知识储备应该怎么复习呢?这些知识点主要针对我们走上社会的人,特别有需求。

比如我听很多人说,自从学生毕业之后,年龄大了,记忆力减弱了,学到的东西很快就会忘掉。其实这个言论被 2015 年哈佛大学的研究否定掉了。科学家指出,大脑的有些功能到 70 岁还会持续成长,所以很多情况不是因为他们的记忆力下降了,而是复习的方法不对。


那么应该怎么复习呢?大家可能听说过第一次复习放到第一天后,然后第二次复习放到一周后,然后第三次复习放到一个月以后,然后第四次复习就放到半年之后。

这种慢慢延长复习间隔的学习方法,这个在心理学领域叫延展间隔法,其实这个理论在近几年的种种研究被否定掉了。

比如 2007 年的研究说,延展间隔法可以帮助短期记忆,但是对长期记忆有负面的影响。事实上我们不用搞这么麻烦的延展间隔法,等间隔学复习就可以了。

那这个间隔要应该要多久呢?心理学家提出的是,你想保持记忆期间的 10%- 30% 左右就可以了。比如说我想记某个知识点,只要一个月的话,每隔 3- 9 天复习一次,如果想记 3 年的话,每隔 3 个月到 10 个月复习一次就可以了。我想这个方法比那些延展间隔法要简单的多,大家可以试一试第六点效果,能维持 42 天的高效学习法。


前面提到的 1: 5 学习方法和等间隔法都是在心理学领域称为分散学习,因为他把学习时间碎片化了。这个分散学习要起效果的话,有个前提,那就是第一次学习的时候要理解透彻,如果不理解,人就很难记忆,那怎么理解透彻?这时候要谈到另一种学习风格,集中学习。

那怎么学习呢?有些人觉得翻翻书看一看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不对的,科学家给出的答案反倒是光看书没有用。

最好的是要做小测验或者做练习题,而且这些小测验、练习题不一定要做,只要脑子里面想一下怎么解就可以了。这样巩固的知识通过实验证明 42 天还会持续。


学到知识以后不要马上先看课本,而是翻开练习题做一下或者想一下怎么解就可以了,实在想不出怎么做的时候才看课本比较好,如果能马上想得出,就意味着你对这个知识点理解透彻了,那么可以用之前提到的分散学习的方法巩固记忆。

我上学的时候发现很多人不会去做这个分散学习,大家是不是有个体验,我当时上课的时候觉得非常明白,但是一到考试的时候就忘记怎么做了的情况呢?

其实这个大部分原因还是因为没有做好分散学习,没有把短期记忆的内容转到长期记忆里头去。







学渣逆袭的秘密:超高效率的【科学学习法】~前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